紅樓夢裡為何多次寫到西府海棠?曹公一把辛酸淚,暗藏家國之悲

2023-05-09     少讀紅樓

原標題:紅樓夢裡為何多次寫到西府海棠?曹公一把辛酸淚,暗藏家國之悲

《紅樓夢》第17回寫賈政興致勃勃帶領寶玉還有眾清客來逛新修建好的大觀園,一路賞景一路得意非凡,為賈府這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勢。這一路行來,步步生景,其中與賈府其時風頭正盛最應景的大約就是那一株西府海棠了。

「那一邊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勢若傘,絲垂翠縷,葩吐丹砂。」

這裡的「絲垂翠縷,葩吐丹砂」四字,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盛開的西府海棠花葉齊放、繁麗裊娜的神妙之姿,所以引得眾清客一齊喝彩叫好。

眾人贊道:「好花,好花!從來也見過許多海棠,那裡有這樣妙的。」

那麼,這西府海棠到底有何獨特之處,讓眾人為之紛紛誇讚,讓作者為之不吝筆墨,細細描畫呢?

據明《群芳譜》載,海棠凡四種,一曰貼梗海棠,二曰垂絲海棠,三曰西府海棠,四曰木瓜海棠。四海棠中,品最高者便是西府海棠。西府原為鳳翔府的別稱,泛指今天陝西省寶雞市及其周邊一帶。據說此種海棠因原產於此地而得名。2009年,西府海棠被評選為寶雞市的市花。

西府海棠株型高大,花形美觀,花梗直立,花色或紅或粉,迎風俏立,明艷動人,楚楚有致。宋代陳思在《海棠譜》里對西府海棠的描寫尤其令人心醉神往:

(西府海棠)紅花五出,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淡粉矣。

這哪裡是寫花,分明是在寫美人風致,令人目醉神迷。所以西府海棠,還有一個名字喚作「女兒棠」:

「這叫作『女兒棠』,乃是外國之種。俗傳系出『女兒國』中,雲彼此種最盛,亦荒唐不經之說罷了。」

女兒棠之名是因該品種系出女兒國中,賈政認為這是荒誕不經之說,接下來,賈寶玉對這一名稱給出的解釋,倒非常符合西府海棠的卓越風姿和獨特神韻:「色紅暈若施脂,輕弱似扶病,大近閨閣風度。」

這裡作者通過寶玉之口描寫西府海棠的紅艷、輕柔之色與態,像極了弱不禁風的女兒家,而且很容易讓我們想到兩個人,一個自然是多愁善感、弱不禁風的林黛玉,一個便是尚在病中就被無情趕出大觀園的晴雯。

讓我們來看一下《紅樓夢》第74回對病中晴雯的描寫:「王夫人一見他釵軃鬢松,衫垂帶褪,有春睡捧心之遺風。」

這樣的描寫,讓我們不能不想到「絲垂翠縷,葩吐丹砂」的睡美人一般的西府海棠。

果然,在小說第七十七回,作者便通過寶玉之口,直接以西府海棠喻指晴雯,借花喻人了:「這階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無故死了半邊,我就知有異事,果然應在他身上。」

西府海棠枯死了半邊,暗指晴雯不久夭亡。這株在小說十七回就濃墨重彩出現的西府海棠,想不到作者伏筆千里外,直到在整整六十回之後,再次照應開頭特意提及,並借花喻人。到這裡,我們才算明了,作者為何要在最初建成的大觀園,對一株西府海棠,如此留情留墨。

艷質將亡,檻外海棠預老。(《芙蓉女兒誄》)

前八十回至此,自海棠枯、晴雯死之後,便不再寫及西府海棠,誰知續書第九十四回再次寫到這株海棠,且還走了神鬼路線,直接以花妖目之,因為這株西府海棠在枯死近一年後的第二年十一月竟然開花了,眾人覺得稀奇,都來觀賞,因為正常木本海棠的花期是在春三月。

續書作者之所以要寫西府海棠復活,很明顯是為了自己續寫蘭桂齊芳的主旨服務的。

這樣的情節安排,很顯然不符合作者原意,尤其是還特意安排林黛玉說一句「草木也隨人的,如今二哥哥認真念書,舅舅喜歡,那棵樹也就發了」,真是唐突佳人。這樣的聲調口吻,哪裡是黛玉,分明是又一個寶釵或者襲人。

照作者原先的情節設定,這株西府海棠最後的結局應該是全株枯死,而枯死之日,便是黛玉夭亡之時,因為晴為黛影,作者在小說第七十八回,巧妙的藉助寶黛討論《芙蓉女兒誄》里的文句,已經說得明明白白。

這一株西府海棠,就是晴雯和黛玉夭亡的暗示與象徵。

小說第六十三回寫大觀園內眾人作抽花簽之戲,史湘雲抽到的是海棠花,有人據此判斷,史湘雲對應的花卉是海棠花,這樣就與晴雯黛玉的海棠花相重,且與前文的芍藥花也矛盾,因為史湘雲醉臥芍藥花叢的著名情節,盡人皆知。

其實,這裡寫湘雲抽到海棠花簽,更多還是照應前文湘雲醉臥芍藥花叢的美麗動人。為何要一定要用海棠花?因為海棠花素有睡美人之稱,是著名的花中睡美人。以海棠花來再次烘托史湘雲醉臥芍藥花叢的睡姿之美,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蘇軾《海棠》

由西府海棠暗指晴雯黛玉,我們可以進一步推而廣之,把這株生長於怡紅院內的西府海棠,直接以女兒棠目之,然而我們就會豁然開朗,作者故意安排賈政早在小說第十七回就特意提及女兒棠之名,又借寶玉之口,以花比人,實際上是以女兒棠來暗喻以黛玉晴雯為代表的大觀園的女兒們,她們最終的命運,就如這女兒棠一般,花開時節,美艷動人,無奈花期太短,花謝太匆匆,一場風來,一場雨來,她們便都如李煜、李清照筆下的落花滿地,綠肥紅瘦。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

明末清初有一著名文人,名叫曹溶。這人是明崇禎十年進士,官至御史,入清後任順天學政。此人詩詞書畫俱佳,且長於經濟之學,家中藏書極富,還有一私家園林,山泉魚鳥蔬果花葯皆備,園內共有二十景。

有一種觀點認為曹溶就是曹雪芹,也就是《紅樓夢》的作者,他們的證據是,小說開篇有一句「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鑑》」,在百家姓中,孔與曹相連(孔曹嚴華),有人據此推斷,孔梅溪是化名,暗指曹溶。

這裡的猜測與聯想是否合理,在這裡暫且不論。我們要說的是,曹溶雖身仕清朝,卻心繫大明,他曾著有《明人小傳》一書,裡面竟收錄從大明洪武至崇禎年間三千明人傳記,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地方名士,包羅萬象,蔚為大觀,若不是對大明用情至深,又焉能成此巨著?

公元1653年3月18日,大明王朝已經滅亡近十年之際,在韋公祠內,多株西府海棠競相綻放,多位明朝舊臣,這一日,相聚韋公祠內,對著樹樹海棠,嘆故國飄零,不覺泣下沾襟。

這天的聚會,曹溶因病未能前去,後仍愴然賦詩曰:胭脂山下顏應好,天寶宮中恨較多。——甲午春彥升、芝麓招看韋祠海棠,余病不及,遙同三首

有人認為詩里的西府海棠,就是曹溶是小說作者最直接也是最有力的證據。

實際上,西府海棠最早流行於以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後來,在金元明清時代,隨著政治中心的北移,西府海棠開始在北京被種植,很快進入皇家園林和王府花園,當然,也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西府海棠也因此成為了北京地域文化的一部分。

遙想當年曹家盛時,在曹府私家園林內,一定種植過一株又一株西府海棠,每到春來,但見綠滿眼花滿枝,鮮花著錦樹樹紅。

不論是在清為官卻心系明朝故國的曹溶,還是晚年落魄著書黃葉村的曹雪芹,身為文人墨客,西府海棠都註定要成為他們寄託家國之悲的情感承載物,還有薄命佳人的鬢邊一抹傷心紅。

正是:海棠不知人事改,春來依舊花滿枝。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19b04f3063fb2aa39ed46e041d4ef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