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宮不得干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2023-01-09     小女子大人物

原標題:後宮不得干政?看看古代皇權制度是如何規範後宮女眷的

我們在看影視劇時,偶爾會聽到太后或者君王勸誡妃嬪道:「後宮不得干政!」但是,在我國歷史上的某些時期,後宮是可以干政的。而且在那一時期,妃嬪、女官、宮女的職能竟然是重合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閱讀正文之前,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幾個我們現代普遍認可的定義:女官、嬪妃和宮女。

女官,在現代看來通常認為是替皇家管理宮內事物的高級宮女,地位低於妃嬪,高於普通宮女。通常掌管後宮禮儀、服飾、食品等皇家瑣事,為君王和嬪妃分憂。

嬪妃,君王的妻妾,經過冊封后會享有不同的品階和封號,地位和權利遠在女官和宮女之上。

宮女,王宮中的奴婢,為妃嬪和君王服務的人,通常認為以伺候他們為職責。

在我們即將提到的這些歷史時期內,女官、嬪妃和宮女的定義和現代人所認知的大不相同。

一、嬪妃也是女官,女官也是嬪妃

01.西周到春秋時女官源自嬪妃,二者傻傻分不清楚

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王宮中對妃子、女官、女奴的界限和職能區分並不是那麼清晰。雖然《禮記》中寫道:「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殯、二諳一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但這仍然不足以證明形成了當時形成了明晰的后妃體制。

據史書記載可以判斷,這一時期,「妃」和「夫人」字樣指代的是諸侯的正妻,也就相當於天子的王后,這個定義和後世相差甚遠;「殯」和「如夫人」指代的是王宮內的女官,但是她們同樣兼備妾室的性質,隨時準備為天子侍寢;而「妾」則指代的是女奴,也就是宮女。

在那個時代,相當於說,只要你身在宮裡,要麼你就是天子的女人,要麼你就是「時刻準備著」成為天子的女人。換個說法是,就算這輩子連天子的面都沒見過,你也絕不可以背叛天子和其他的人私定終身。如果有違背,則是大逆不道,是穢亂宮闈。

02.秦漢時期后妃體制中的「夫人以下皆為婦官」

在秦漢時期,后妃的名位較先秦時期更加繁多。我們都知道,「皇太后」是對君王母親的尊稱,但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並沒有「皇太后」這一稱謂,那時君王的母親都被冠上先王王的諡號,如楚威王的王后便被稱作「威後」。直到秦昭襄王時期,其母被稱為「宣太后」,自此才開了君王之母被尊稱為「皇太后」的先河。

秦朝,皇帝的宮裡設有皇后、夫人、美人、良人等后妃位份,最低級別是少使,這一制度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一脈相承而來的。

相傳,戰國時期的秦昭襄王嬴稷之母,也就是我們提到的——「宣太后」,就曾為秦惠文贏駟王的「八子」。「八子」這一位份實際上不算高不算低,和「夫人」相差三個等級,也比最低一級別的少使高了三個等級。那一時期,處在夫人以下,少使之上的女眷皆為女官,同時也是帝王的妾室。

在漢朝,漢承秦制,因此后妃體制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並不成熟。除了君王的母親太后和正妻皇后以外,妾室大多稱為夫人,如漢高祖那位「子為王,母為虜」的戚夫人,就是鮮活的例子。

03.三國後,后妃之下分離女官

這種后妃和女官職能模糊不清的情況在三國以後出現了轉折,后妃和女官逐漸分離並有了明確的區分,女官也有了和前朝的官員一樣有了固定的品級。

北魏孝文帝時期,曾設「女尚書」來管理宮中的文書事物,官至三品,是皇宮中重要的「文員職位」。女尚書可以幫助君王整理文書,代君王批閱奏章,就相當於現代社會的秘書一職。

到了隋朝,后妃體制在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女官們有了更加清晰、具體的職責,她們當中的一部分人負責「習女教」,比如九殯,就是負責教習宮中女子的「四德」的女官,她們會教宮中女子如何在人前端莊持重,沉穩有禮,大方得體。

另一部分人負責掌管祭祀、喪葬、宴請賓客等,和後世的「禮部」職責有些重合。

通過這些研究,我們已經知道了隨著王朝的更迭,古代女官和嬪妃的職責逐漸分離,那麼這些女官究竟是如何「在其位」的呢?她們又是如何「謀其政」的呢?

二、以西周來看,後宮可以干政,領略不同女官的職業風采

01.嬪妃參與內廷管理,行政女官位高權重

在西周,周天子的妃嬪們稱得上是位高權重,她們既是天子的女人,也相當於內廷的官員。就拿王后來說,至少在管理內廷事物方面,她算得上是「天子之下,萬人之上」的宮中「第二把交椅」。

內廷的事,基本都由她定奪,就連「司百工」的宰職都要聽命於她。季姬方尊銘文有記載:「」唯八月初吉庚辰,君命宰莽賜弗季姬畋臣於空木……賜厥田,以生馬十又五匹,牛六十又九敦,羊三百又八十又五敘,禾二廩。」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后可以決定宮中賞賜,還能隨意差遣內廷大大小小的官員,行政權利還是很大的。

02.命婦,保官等女官統籌內廷

除了嬪妃能掌管內廷,命婦、保官等女性官員也能參與內廷事務的管理。

卿大夫和士的妻子,她們被稱作「命婦」,通常也被尊稱為「誥命夫人」,是女官的一種。她們的受封級別通常取決於丈夫在朝廷中的官職,地位大多很高,幾乎是僅次於宮中嬪妃。

《周禮》曾記載:「凡祭祀、賓客,共後之衣服:及九嬪、世婦凡命婦,共其衣服。」描述的就是命婦們和妃嬪一起打理祭祀、宴請賓客等內廷事務。

保官,也就是保姆,但是這種官職並不是女性的專屬,還有一種水器就是和保官之而來的——保侃母壺。該壺上有銘文三行十四字,描述的正是周王室王后對外命婦的賞賜。

除此之外,宮中還有一些「術業有專攻」的女官,她們有的人負責宮內衣服置辦與裁剪、以及貴重首飾的保管,名曰「內司服」,就相當於後世的「尚衣局」;有的掌管宮中飲食,有的掌管宮中陳設…她們都是統籌內廷的重要存在。

03.外廷女官足智多謀,為朝廷奔走

《孟子·滕文公下》曾這樣描寫一類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公孫衍和張儀曾憑藉三寸不爛之舌「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便是外交家的魅力。

西周的外廷女官,巾幗不讓鬚眉,雖然沒能親自帶兵上陣殺敵,但是外交這方面,她們可是名垂青史的典範。

周朝先祖古公亶父的正妃,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就曾是一位出色的「外交部發言人」。

她經常跟隨周王參與外廷政事,可謂「後宮可以干政」。周王可不認為太姜是在擾亂政事,相反,他認為太姜是他的得力助手,是他的左膀右臂。他十分信任太姜並將她委以重任,事實也的確如此,太姜並未辜負君王所託。

她足智多謀,接見使臣從容自若,對答如流;她端莊穩重,辦起王室的祭祀慶典有條不紊,易如反掌;她禮賢下士,對待臣子能做到恩威並施,使其心悅誠服效忠王室。這樣有魅力、有才華的女官,為朝廷奔走,為社稷貢獻,何來「干政」一說呢?

結語

在古代,女子若是干政那是非常大逆不道的僭越行為,但是我們縱觀西周時期的女官們,會發現「干政」一說用在他們身上實在有失偏頗。

隨著王朝的更迭,女官制度也在不斷發展,從最初的女官和妃嬪職能模糊,逐步發展到女官職位分明,職責清晰,就像朝廷的官員一樣能夠做到「在其位謀其政」。女官雖大多數居住在宮裡,但並不強制他們成為君王的「候選妃嬪」,年齡足夠後可以出宮自行婚配。

到了封建王朝鼎盛時期,女官制度也發展成為了一個獨立的體制,如六尚局,分別掌管宮內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在此期間,也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女官,唐代的上官婉兒,宋若莘、宋若昭等宋氏五姐妹。

我國古代的女官制度,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起到了非凡的作用。女性「有官可做」,有俸祿可拿,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歸根結底看,女官制度仍然是男權社會服務於統治階級的產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0e6a6aba9c944ba9afdd09a08a5c1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