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人離世後要穿壽衣?這還真不是人們迷信,裡面大有講究

2024-10-11     90後情感小作家

一直以來,死亡都是人們非常忌諱的話題之一,不管是電梯樓層的裝飾,還是門牌號上的數字,只要是有著與死諧音的數字「4」,都會很容易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在喪葬習俗上,人們又有著較為嚴謹繁雜的規格流程,尤其是離世後穿壽衣這一項,就引得無數人產生疑惑

為什麼離世時要給逝者穿上壽衣呢?為他們穿上曾經喜歡穿的衣服或者日常的衣服為什麼不行,有人將這種行為習慣歸結於封建迷信,但事實則恰恰相反。

壽衣的出現與規矩

自從人類文明誕生之初,有關喪葬文化的習俗和規矩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早在封建社會還未出現的狩獵和部落時期,各個部落之間就有著各自獨特的喪葬、祭祀等文化習俗存在,到了後來的封建社會時期,喪葬習俗也因為人類的聚集而產生了統一、正規等特殊變化。

尤其古代封建迷信的盛行,導致大部分人心中都有著「隆喪厚葬,香火永繼」這一固有影響的概念加持,再加上對「孝道」這一社會性固有條件的加持,也導致人們對於喪葬文化的習俗開始變得愈發重視,順帶著也就衍生出了包括壽衣在內的一系列規章流程。

比如在穿壽衣前,就需要人們先將逝者的身體給清洗乾淨,然後在為其穿上乾淨的壽衣,在閩南一帶的地區當中,在給逝者穿壽衣前,其家屬也要先象徵性的穿一下壽衣,然後再進行其他的相關流程

至於壽衣的數量多少也同樣有著具體的規定的細節,比如上下衣服的穿著件數要相差2件,並且必須按照1、3、5、7之類的寄數進行排序。

一般年齡越大的逝者身上穿的衣服可以越多,意味著有福氣也有壽命,但最多也只能是上11下9的數量,如果是逝世較早(一般指50歲以下)的人則一般只能穿三件左右。

或許也正是因為這種看起來比較玄乎的說法,導致許多人在想到壽衣穿著的問題時,很輕易的就將其聯想到封建迷信這方面的內容,畢竟這種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和祈願本身看起來就不太科學的樣子。

但事實上,古代人們之所以會給逝者穿上壽衣,不僅僅是因為因為封建迷信的思想干擾,同時也是因為給逝者穿上壽衣有著很大程度的實用性

相較於現代文化中極為常見的火葬不同,在古代那個普遍土葬的年代裡,逝者一般都是要放在棺材裡進行存放,但屍體經過時間的流逝會一點一點的慢慢腐爛,而喪葬流程又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輕易解決的問題,光是當時挑選墳地風水等問題就足以讓她們耽擱好長時間。

再加上一些較為窮困潦倒的家庭無法支撐起古代喪葬的「基礎規模」,這也導致那種屍體保存在棺材裡儲存或者乾脆連棺材都沒有的情況較為常見,而屍體放久了又會因為腐爛流出液體。

這種液體長時間不管又會從棺材中滲透出來,所以就古人在安葬逝者時,就會為他們伸長穿上衣服,並且在棺材內部放上草木灰、草紙等溪水類東西,以此來避免液體的流出

而人體的上本身有著許多器官,液體的流出往往要比下半身更多,所以上身的衣物就要比下身多一些,至於那些夭壽者衣服穿的較少,或許是因為他們年齡算不上是「長輩」,規矩較少且掩埋流程相對來說較為簡單一些,所以穿著衣服也普遍較少。

當然,除了這兩種原因以外,壽衣其實還有著獨屬於家人以及生者對於逝者的深厚感情。

壽衣的情感與意義

對於任何一個逝者的家屬來說,逝者的離去都是一件讓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正如余華老師曾經說過的那樣:

「親人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我永遠困在這潮濕中,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裡,掀起狂風暴雨!」

而壽衣作為生者與喪葬文化中的重要一節,同時也可以算做是生者對死者的一場告別儀式,上到壽衣的款式顏色和版型,下到一些細節上的點綴和花紋其實都蘊含著生者對於逝者的感情。

既然死亡已經是命中注定,倒不如與逝者好好告別不留遺憾,生時哭鬧著感情的出生,坦坦蕩蕩地來,坦坦蕩蕩地走,也無疑是對一個人最好的結局。

這也是為什麼壽衣作為古代喪葬文化中的一環,才會在現在一系列被更迭取消的封建舊俗中得以保存,但相應的,人們對於逝者的感情寄託也不光只有壽衣一種,具體的情況也要根據情況而定。

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的當今社會當中,許多喪葬方面雜言亂語紛飛,諸如喪葬時的費用也開始變得極其怪異,甚至就連一件壽衣或是骨灰盒都會被炒到極為誇張的天價,被人宰了還幫人家數錢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這其中的原因,很大一部分都可以歸結於人們對於死亡的忌諱和擔憂,對於不辦喪事的家庭來說,他們不敢想、不敢辦,對於那些辦喪事的人來說,他們無心想也無力想,但死亡作為一個人一生中必須要迎來的重點,所要面臨的時間也無非只是長短問題。

與其惶惶不可終日的故意逃避,不如認真努力的活好當下坦然面對現在的一切事物和生活,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有沒有辦法接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40e09865bb06a1bd1e1f78efc7599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