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頻發1個月住院4次,竟是「呼吸和吞咽」兩個功能在打架?

2019-09-10   看呼吸

肖老師是河南鄭州的一名退休教師,但他同時還有另一個身份——慢阻肺患者。鄭大一附院惠濟院區康復醫學科的曾西主任告訴我們,這位肖老師從今年入夏後慢阻肺就頻頻復發,7月份更是打破了自己的住院紀錄一個月住了4次院

他幾乎天天呼吸困難,發作時間卻出奇地「有規律」

曾西主任告訴我們,肖老師今年春節剛過就辦理了退休手續。家人本以為他退休了病情會逐漸好轉,沒想到隨著天氣轉熱,病情卻愈發嚴重起來。

「病人自訴每天一到進食就發生呼吸困難,發作的時間出奇地『有規律』,而且還不止是呼吸困難的問題,他還吞咽困難,兩種情況交替發生。意思就是只要一有吞咽的動作,他就無法呼吸,憋氣,而且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以至於最後根本無法進食。可不吃飯也不行,所以他頻繁地因為進食時發生呼吸困難,進而發生吸入性肺炎,頻繁地入院治療。」

不能順利完成吞咽動作,對於一個慢阻肺患者而言實在是雪上加霜,可曾西主任告訴我們,像肖老師的這種情況還不是個例,臨床上有些慢阻肺患者,或多或少都存在吞咽障礙的問題。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難「咽」之隱,半數以上慢阻肺患者食物卡在「口咽期」

「根據我們的臨床數據顯示,慢阻肺患者吞咽障礙的發生率高達56%至75%,中到重度的慢阻肺患者吞咽障礙的發生率達46.8%。並且,慢阻肺患者發生吞咽障礙基本上都是在『口咽期』,簡單理解就是說吃進去的食物進入口腔進行咀嚼,這是進食的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是要吞咽,把食物從口腔經口咽吞入食道,但就在進入口咽部的時候,這個期間患者就會卡住,咽不下去。許多慢性肺病的患者發生憋氣,呼吸困難,很容易發生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

為什麼偏偏是慢阻肺的患者容易發生吞咽障礙呢?

曾西主任告訴我們,呼吸和吞咽之間缺乏協調是導致慢阻肺患者發生吞咽障礙的機制之一,這些患者在呼氣期間吞咽次數減少,吸氣到呼氣的過渡期間吞咽次數又增加,這個習慣是引起他們發生誤吸、增加慢阻肺急性發作與急救幾率的最主要原因。另外,慢阻肺患者輔助呼吸肌的肌群過度參與、肌肉緊張,進而影響咽喉部對食物的處理,損害吞咽功能,這也是原因之一。

「臨床中觀察慢阻肺患者,包括他們的呼吸與消化的肌肉疲勞、氣道保護機制改變和疾病產生的焦慮等,都是相互影響的因素。造影觀察慢阻肺患者吞咽反射異常、吞咽啟動延遲、咽肌收縮與喉部抬高減少、誤吸風險增加。其實呼吸與吞咽的中樞都位於腦幹。有研究表明,呼吸系統在吞咽神經調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呼吸系統可以通過影響吞咽或改變其生理來協調吞咽動作。而我們正常人進食時,吞咽後呼氣的模式是有助於防止誤吸的,而慢阻肺患者通氣模式的改變就影響了吞咽功能。」

15種表現中有任何一種都應針對吞咽障礙進行檢查治療

曾西主任告訴我們,針對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容易發生吞咽障礙的有肺氣腫、慢阻肺等,尤其是疾病影響肺功能時,患者步行可能出現憋氣、大口喘氣,有這些自我感覺的,可能也會影響到吞咽的功能,應該針對吞咽障礙進行檢查治療。

針對普通人群,有以下15種情況的應及時檢查吞咽功能(尤其是有肺氣腫、慢阻肺的人群應格外注意):

1、攝食困難;

2、攝食行為中斷;

3、口腔感覺減退;

4、口唇閉合無力;

5、張口受限;

6、流涎;

7、吸吮、食物咀嚼、攪拌、塑型及食團形成困難;

8、口腔食物殘留;

9、仰頭吞咽;

10、一口量食物多次吞咽;

11、吞咽後清嗓及濕聲;

12、嗆咳;

13、低頭吞咽;

14、轉頭吞咽;

15、夜間嗆咳、頻繁被口水嗆醒(尤其需要注意)。

專家簡介

#清風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