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從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智慧,也才顯示出人的上智下慧」。---威廉·伯利梭
我們有沒有發現,有些人在經歷挫折後能夠快速恢復過來,但有些人在經歷了打擊後,就一蹶不振,兩者之間,其實就差了一個能力,這個能力,對我們人生非常重要,也是今天的主題-復原力!
還記得國家隊體操運動員桑蘭嗎?1998年,桑蘭在一次訓練當中,不幸摔倒,頸椎骨折,直接造成了胸部以下高位截癱,從此,一輩子與輪椅為伴!
那時她剛17歲,正值妙齡年紀,卻遭受了這樣的厄運,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如果換作是一般人,從此就開始消極厭世,怨天尤人了。
可是,桑蘭不甘向命運低頭,不服輸的體育精神在她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癱瘓後,桑蘭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去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並取得一個接一個成功:以優異的成績從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2008年成為申奧大使;2013年與富二代經紀人黃健結婚;2014年,榮升為母親,男嬰2850克,母子平安,這也是我國首例頸部脊髓高位截癱成功剖腹產的成功案例。
威廉·伯利梭寫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以你的所得做投資,任何人都可以這樣,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從損失中獲利,這才需要智慧,也才顯示出人的上智下慧。」
在人生順遂時候,我們都能夠良好發揮,很難看出兩人之間的差別,只有當逆境來臨的時候,才能分出高下!
在逆境時,不向命運低頭,扼住命運的喉嚨,才能取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功,桑蘭的復原力非同一般。
其實,我們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遇到困難就一蹶不振,隨波逐流,我們將被命運所拋棄。
同樣是體育健兒的張尚武,因為在磨難時向命運低頭,結果被命運扼住了喉嚨。
張尚武也曾是中國體操運動員,是體操隊的一顆希望之星,還在2001年的北京大學生運動會上獲得兩枚金牌,一鳴驚人。
可是,在2003年奧運會選拔賽上落選後,就一蹶不振,心灰意冷的他,選擇了退役。2007年因在北京先農壇體校偷竊被判刑;2011年刑滿釋放後,在街頭賣藝,最近,又聽說他因為扒竊再度入獄。
這位微博名為名為「輕資中年」的網友寫道:「前天包被趴了,現在人已經抓到,或許老來所有的事故,都能變成故事@警民直通車-上海給力!」
在他曬出的截圖上,寫有「對張尚武涉嫌盜竊案立案」的字樣。而此網友正是遭扒包者。他還表示張尚武「偷了我的包,損失三萬多追贓沒追回來,估計近幾年是見不到人了」。
「輕資中年」在回復網友中稱自己損失了移動硬碟、筆記本、三四年的手稿、鋼筆等等。「輕資中年」還寫道:你們知道這人26號以後就沒有動態了嗎?因為偷包被抓了。
而翻看張尚武微博,在7月26日之後,確實沒有了動態。實錘!
為何同樣是體操隊明星,為何張尚武跟桑蘭卻有著不同的命運?
究其原因,還是兩人的復原力不一樣。張的復原力基本為零,而桑蘭的復原力滿血!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對我們人生影響重大的能力之一-復原力!
什麼是復原力呢?
它是指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的良好適應過程,也就是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
它的特徵有三點:
1.接受並戰勝現實的能力:我們想要戰勝現實,必須接受現實,就像《教父》說的:「親近你的朋友,但要更親近你的敵人。」我們只有了解困難,才有可能戰勝困難。
2.在危機時刻尋找生活的真諦的能力:我們在危機時刻,通常會感覺到生活一片灰暗,看不到未來,從而一蹶不振,但是,如果懂得反思,有復原力,就能夠從黑暗中看到一道光,透過這道光,看到未來,找到生活的真諦。
3.隨機應變相處解決辦法的能力:復原力強的人,他們應對突發情況往往比一般人更強大。
看一檔情感節目,有一位殘疾的農村大叔,卻娶了一位漂亮的高學歷妻子,故事非常勵志,我看了眼眶都紅了。
這位農村大叔,是小學學歷,在年輕的時候,在工廠打工,他是操控滾輪機的。
某天,他一不小心,把左手伸了進去,手臂被機器蹂躪得血肉模糊,他想關掉機器,可是夠不著,只能任由機器運轉,不一會,他就失去了知覺,醒來後發現自己被送進了醫院,而自己的左手臂空蕩蕩,他左手沒了!他感覺到天快要塌下來!
以前,他還可以用左手端碗,右手扒飯,可是自從左手殘疾,只能趴在桌子上吃,他當時心灰意冷,想不連累父母,一死了之,幸好他被父母挽救回來。
後來,父母帶他去了殘疾人中心,他驚訝地發現,很多殘疾人比他更慘,沒有雙手的,沒有雙腿的,依然堅強地活著,自己算好了。
於是,他看開了,接受了現實,為了家人,堅強地活下去。
後來,他成為了殘疾人管理中心的管理員,還通過給電台寫信認識了他現在的妻子。
如果他在那次意外事故後就從此一蹶不振,他也不可能有命運的眷顧,不可能成為管理員,不可能遇到他的妻子,更不可能上節目,讓我們更多人認識他。
這一切的成就,皆源於他在危機之際的復原力。
尼采說:「優秀傑出的人不僅能忍人所不能忍,並且樂於進行這種挑戰。」
我們大多數人,也許不會像農村大叔一樣面臨殘疾的威脅,但是也會受到很多生活的磨難,如工作壓力、家庭負擔、子女教育等等,優秀的人,不會因為這些壓力,就自暴自棄,反而會越挫越勇,在壓力下爆發出旺盛的生命力,抓住命運的契機,並因此崛起!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因為雙腿截癱不得不與輪椅為伴,後來又患上了腎病並發展為尿毒症,靠著每周3次透析來維持生命。
可是,他並沒有自暴自棄,他癱瘓後,一邊寫作,一邊找工作,工作後,他去街道工廠上班,在仿古家具上畫畫,每月掙幾十元補貼家用,一干就是七年。
當初有朋友覺得,他墮入人生低谷,應該變得沉默自閉,絕望無比。
可是,這些朋友見到他後,驚訝地發現,他非但沒有自暴自棄,反倒是異常開朗,聊起天來滔滔不絕,從文學到體育,從體育到旅遊,天南地北,無所不聊。聊起吃來,更是有滋有味:
「牛肉還是牛街的好,醬牛肉還是白紙坊的地道。」甚至連常營回民鄉的李小老燒餅,他都門兒清。
他還跟人打趣說:「主業是生病,業餘寫點東西。」
如果沒有看到真人,你還真猜不出他是個殘疾人!
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報之以歌。復原力強的人,即使在命運不公的情況下,依然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記得有部電視劇的一句台詞:「命運交給你一個酸檸檬,你得想辦法把它做成甜的檸檬汁。」
那些復原力強的人,都有把酸檸檬做成甜檸檬的能力。
法國心理學家西魯爾尼克通過核磁共振掃描發現:受過創傷的兒童,他們的大腦會有萎縮現象。但是,如果能給予良好的支持和關愛,一年之內,大腦就能得到修復,並恢復正常。
西魯爾尼克認為,人是有可塑性的,是能夠從創傷中恢復的。
那麼,該如何培養自己的復原力呢?
這裡給大家3個方法:
漫漫人生,沒有人能夠避免低潮時期,當我們掉入低谷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多數人選擇一蹶不振,逃避現實。像我一個同學,因為創業失敗,欠了很多錢,還不起,就跑路了,躲到一個熟人找不到的地方。但是,這只能作繭自縛,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問題不解決,依然存在。
我們掉入低谷的時候,應該要做的是正視問題,分析問題,最終才能解決問題。
當你能夠以清醒,腳踏實的態度地面對當前艱難處境時候,你的復原力會越來越強。
我們處在低潮時期,很容易對身邊親近的人發脾氣,很多夫妻就是因此走上離婚的道路的!
在遇到困境,我們有情緒是正常的,但是要懂得正確宣洩,不要讓親近的人承受自己的莫名火。
我的前老闆,在公司經營不善,入不敷出的時候,常常爆發脾氣,抓住一個員工就破口大罵,把他所有的缺點找出來罵一遍,可是,罵完之後呢?
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反而讓員工心有餘悸,有好建議也不敢提出來,也不再主動幹活,而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準時上班打卡,下班時間一到,就溜之大吉,公司哪裡會好?
所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發莫名火。除了發火,其實有很多可以宣洩情緒的,如運動健身,聽音樂唱K,練習瑜伽……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提到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
所謂成長型思維,就是指我們的智力可以在不斷學習中提升的,我們能夠迎接挑戰,面對挫折堅持不懈,可以熟能生巧,還可以從批評中學習,也能從他人的成功中學到新知獲得靈感。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則認為我們的智力是固定不變的,遇到挑戰,會避免挑戰,遇到阻礙時後,會自我保護或者輕易放棄,他們認為努力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或者會帶來更壞的結果,而對批評,則會認為是負面,從而略過,當他人成功時,就會覺得他們對自己造成了威脅。
我們可以根據兩種思維一一對照,想要培養強大復原力,就要拋棄固定型思維,培養成長型思維!
尼采說:「那些打不倒我的,終將使我更強大。」
擁有強大復原力的人,即使被打倒,也會迅速爬起,快速撣乾淨身上的灰塵,療愈身體的傷痕,向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勇往直前。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復原力,它在我們人生中至關重要,擁有復原力,能讓高位截癱的桑蘭重獲新生;沒有復原力或者復原力低的張尚武,把人生一手好牌打爛掉。
擁有復原力的小伙,即使不幸殘疾,也認識了美麗的妻子,過上幸福人生;復原力強大的史鐵生,即使雙腿癱瘓,也坦然面對人生,通過寫作獲得輝煌人生。
復原力無論是在我們工作還是生活,都不可或缺,那麼如何培養呢?
希望大家看完後,都能夠獲得我們人生必不可少的復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