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紫
從華晨宇拿下新一季《歌手》歌王稱號的那一刻,我們才突然意識到,歌手在整個娛樂圈的地位已經到了如此窘境,因為換來的不是鮮花和掌聲,而是隱藏在成就背後的有色眼鏡和唏噓嘲諷。
「華晨宇出道這麼多年究竟唱過什麼歌?」「作品不出圈也能當歌王?」
那些帶著些許諷刺的話語擊打著他,同時也是對整個音樂圈的一種警示,原來,如今的歌手行業,已經是如此的不受人待見。
所謂不出圈,指的是僅在粉絲之間有人氣熱度,卻沒有很高的傳唱度,出了粉絲圈就是「無人知曉」的狀態。
華晨宇出道至今也有傳唱度高的作品,從《煙火里的塵埃》到近期的《好想愛這個世界啊》,都是反響不錯的作品。但由於真正能達到國民級別傳唱度的作品太少,最終還是被冠上「作品不出圈」的負面評價。
能當歌王卻「沒作品」,風格單一沒變化,這是華晨宇被網友吐槽最多的地方。那麼,難道華晨宇的歌真的只有粉絲在聽,真的水平一般不配擁有熱度麼?
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原本,歌手這個行業可以賺錢的渠道是多方面的,賣專輯開演唱會,或者接商演都是極其重要的渠道。
在華語音樂崛起的時代里,拼專輯銷量是最被看重的收入來源。如今,實體專輯變為數字專輯,也讓大眾消費模式發生徹底轉變。
能夠消費專輯的永遠先是粉絲,但能夠傳播專輯的人,究竟是誰?
在版權概念還比較淡薄的年代裡,音樂的傳播是相對容易的。一台電腦、一個外置音箱,或者一個MP3,都能成為最方便的傳播途徑。
但到了現在,一方面歌手為了收益設置了專輯收費的門檻,導致歌曲受眾變少,另一方面,在版權的層層保護下,除非花錢購入數字專輯,否則並不容易獲取音源。
這種有型的壁壘,無疑也成為阻礙歌曲「出圈」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聽歌先付費,不是粉絲的人自然要認真考慮,但對於歌手來說,花錢買專輯本來就是「天經地義」,不可能一味給大家免費的午餐,只能有所取捨,「取」的是勞動報酬,「舍」的是作品出圈的機會。
既然作品出圈太難,但歌手本人又要維持高曝光度,上綜藝就成了大部分歌手主要的曝光途徑。
如果沒有綜藝加持,那麼一個歌手是很難維持高曝光度的。沒有曝光度意味著人氣面臨下滑風險,也會進一步影響歌手的資源,最終陷入可怕的死循環。
對於那些無意轉行演員的歌手來說,能有連續性的曝光機會,只能靠綜藝,但歌手頻繁上綜藝,卻給人們造成不好的印象,認為這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表現。
其實,大家普遍吐槽的是與音樂內容無關的真人秀或者棚內娛樂綜藝,但實際上,他們參加的專業類節目一點不少。
歌手圈內幾位風頭正勁的藝人,華晨宇是《明日之子》導師,毛不易是《創造營2020》導師,鄧紫棋此前是《中國新說唱》的導師,這些節目都能夠體現歌手的專業能力,所以,別再一味把綜藝和「不努力」畫上等號,每個歌手都需要曝光機會,畢竟,現在已經不是出專輯就能維持熱度的年代了。
相比之下,其實當下的娛樂圈中,人們對於演員和偶像的寬容度是相對較高的。
偶像出身的流量藝人們,可以輕鬆獲得拍戲的機會,這種案例比比皆是。有人也會好奇,為何不堅持做偶像,每個人都要改行做演員?
當下社會中,人們放了大量的時間在影視劇上,而忽略了音樂的存在。影視劇市場在網際網路時代開始不斷擴大,而那些曾經的音樂排行榜節目,又有多少人還在關注呢?
早一批流量偶像例如「歸國四子」,TF「三小隻」,如果說紅出圈的歌確實不多,但他們拍過的影視作品倒是有相當廣的傳播度。
再到近幾年走紅的年輕偶像藝人們,程瀟、周潔瓊、楊超越、孟美岐、吳宣儀……她們幾乎所有人,都在轉型的路上越走越遠,偶像轉型演員成了模式化的套路,演員這個職業成了娛樂圈中最吃香的一類人。
演員有作品播出時,帶來的是持續性的討論效果,不拍戲的時候還能上綜藝刷一下臉,並且也很少有人會說演員上綜藝是不務正業。
中國音樂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才能維持此前的音樂水準。總有一天,周杰倫、林俊傑這一批音樂人的時代會過去,也意味著更新換代的國產音樂圈必定有人來接替。
如果所有人都跑去拍戲,轉型演員,誰還能撐得起國產音樂的半壁江山?
娛樂圈需要歌手,更需要能夠推動國產音樂成長的專業歌手。
他們沒有在逆境中放棄,他們還在堅持著自己的音樂夢想。也希望這個社會能多給歌手們一些包容,多為音樂提供曝光的機會。
真正需要出圈的,其實並不是一兩個歌手的作品,而是新時代的中國音樂,它需要被看到,需要被這個時代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