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腰燕、北草蜥……這些春天的使者,你見到了嗎?

2023-03-29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金腰燕、北草蜥……這些春天的使者,你見到了嗎?

撰文 / 張海華 繪圖 / 張可航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早春三月,萬物萌動;風拂楊柳,吹面不寒。但,畢竟春意不濃,需要我們慢慢尋覓,用心感受。就像上面這首詩里說的那樣,「蟲聲新透綠窗紗」。這裡的「新」,是初次的意思,也就是說,今年第一次聽到蟲鳴透過窗紗,知道天氣回暖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出門,尋找野花、候鳥、爬蟲的蹤跡吧!

蒲公英悄然綻放

說起蒲公英,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是「飄飛的蒲公英」,而非開花的蒲公英。3月初,在我國多數地方,大地還睡在冬天的尾聲里,將醒未醒。忽然有一天,枯黃暗淡的田野中,這裡那裡,冒出來一朵又一朵金黃色的小花,讓你眼前一亮。不用說,十之八九,那便是鼎鼎有名的蒲公英了。第一批開放的蒲公英,它們是如此羞澀,幾乎貼地而生。

你若蹲下身來,撥開枯草,就能看到花的下面是平鋪於地面的葉子。葉子的邊緣,呈齒狀或羽狀裂開。最早開放的蒲公英的花葶通常很短,有時幾乎看不到。等到3月下旬或4月,花葶就長上來了,高度通常在10厘米左右。每一根花葶上生一朵花,為頭狀花序。果實成熟後,花葶上便是一個白色「絨球」,風兒吹過,好多好多帶著種子的「小白傘」,飄到新的地方安家、成長。

蒲公英是多年生的菊科植物,在國內多數地方有分布,對環境的適應性強,無論在高山上、河灘邊,還是在田野中、馬路旁,都能生長。

北草蜥出來曬太陽

3月上旬,只要沒有冷空氣「騷擾」,午後的陽光還是很溫暖的,氣溫上升很快。此時,行走在江南地區的山間小路上,有時會聽到路邊草叢中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趕緊停下腳步,最好蹲下身來,仔細搜尋,看到什麼了嗎?嗯,一個棕褐色的小腦袋探了出來,小心翼翼地左顧右盼,慢慢地,大半個身子鑽了出來,體側是鮮艷的綠色。沒錯,這就是北草蜥。它剛從冬眠中醒來沒幾天呢,正好奇地打量著這個新的春天。

北草蜥主要分布於我國秦嶺以南各省,在華東、華南尤為常見。寒冷的冬天,它們蟄伏在樹根下、土洞中或石頭底下。春天來臨時,便活躍在草叢中,捕食昆蟲。北草蜥的頭部與身體(除尾巴外)的長度通常為五六厘米,但尾巴極細長,可達頭體長的兩三倍,以至於在野外很少有機會見到一條完整呈現的北草蜥—因為,它的尾部通常隱藏在濃密的草葉之中。

北草蜥喜歡在白天活動,晚上在植物葉面上休息。有一次,我到山中夜拍,忽見路邊的葉子上有一條北草蜥趴在那裡睡覺,整條尾巴貼伏在長長的草葉上。這才讓我有幸見到完整的北草蜥。

小燕子,穿花衣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燕子是大家特熟悉的鳥兒之一。不過,許多人不知道,我國常見的燕子其實有兩種,一種是家燕,另外一種是金腰燕。

浙江寧波地區,每年3月,作為夏候鳥的家燕便陸續抵達,多數於鄉村的屋檐下築巢,也有少數落戶於市中心。一旦選定巢址,家燕立即在附近尋找濕泥、枯草等,叼來壘窩。乍一看,家燕是黑白兩色的鳥,實際上,它的背部為具有金屬光澤的暗藍色,而喉部為棕色。

粗粗一看,家燕與金腰燕確實長得很像,但仔細一瞧,兩者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首先,顧名思義,金腰燕的「腰部」(即背與尾的相接處)是金色的,這一特徵在飛行時尤為明顯;其次,家燕的腹部偏白,而金腰燕從喉部到腹部均密布縱紋。兩種燕子的巢的形狀也略有不同。家燕的巢,如吸附於牆上的半個碗,開口朝上;而金腰燕的巢,頗似半個葫蘆,其開口圓而小,一般通往側面。

最後再引一首關於早春的詩作結。唐代詩人楊巨源的《城東早春》:「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其大意是說,出門感受春天的味道,在早春最為合適,如果等到繁花似錦的時候,到處都是看花之人,鬧哄哄的,反而少了很多意趣。

本文綜合整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春氣初暖覓花鳥》,撰文張海華,繪圖張可航,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e7abc934ee1cf237747481db8a88b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