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凝為痰,血滯為瘀,痰化瘀消,瘀去痰散

2019-11-08     大國醫說

痰瘀同源 、同病、密切相關。

因津血同源 ,為水谷精微 所化生,流行於脈內者為血,布散於脈外、組織 間隙之中則為津液,通過臟腑氣化 作用,出入於脈管 內外 ,互為資生轉化。在病理狀態下,不僅可以津凝為痰,血滯為瘀,各具特有的徵象,但因均為津血不歸正化 的產物,同源異物。另外,還應注意痰瘀同源 、同病、密切相關 的問題。因津血同源 ,為水谷精微 所化生,流行於脈內者為血,布散於脈外、組織 間隙之中則為津液,通過臟腑氣化 作用,出入於脈管 內外 ,互為資生轉化。

在病理狀態下,不僅可以津凝為痰,血滯為瘀,各具特有的徵象,但因均為津血不歸正化 的產物,同源異物。故在病理狀態下,又有內在的聯繫,往往互為因果,膠結難解。既可在同一病因作用下,同時影響津血的正常輸化導致痰瘀同生。如熱邪 可以煉液成痰,而血液受熱煎熬,又可結而成瘀;寒邪 客於絡脈 ,寒凝血 滯而瘀,寒邪傷陽 ,液聚為痰。

另一方面,亦可表現為痰瘀互生 。痰濁阻滯脈道,妨礙血液循行,則血滯成瘀。瘀血阻滯,脈絡不通,影響津液正常輸布,或離經之血瘀於脈外,氣化失於宣通,以致津液停積而成痰。唐容川在《血證論》 還明言:「痰亦可化為瘀」。「血積 既久,變能化為痰水」,故可認為:痰阻則血難行,血凝則痰易生;痰停體內,久必化瘀,瘀血內阻,久必生痰。在病變過程中可以互相因果為病。

由於痰瘀的相伴為患,在具體治療時尚需分清二者先後及主次關係,抑是痰瘀並重,確定化痰 與祛瘀的主從或是痰瘀並治。治痰治瘀雖然主次有別,但痰化則氣機 調暢,有利於活血;瘀祛則脈道通暢,而有助於痰清。此即所謂「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

若痰瘀並重則當兼顧合治,分消其勢,使其不致互相狼狽為患。同時應注意不可孟浪過劑,宜「中病即止」,以免耗傷氣 血陰陽,變生壞病 。選藥以平穩有效為原則,慎用毒猛辛烈之品。其次,還應注意調補五臟 ,求因從本圖治,此即「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之理。

再其次,當疏利氣機,因「氣行則痰行」、「氣行則血行」,所以治療痰瘀同病一般應配理氣藥 ,行滯開郁,條達氣機,以助化痰祛瘀藥發揮效應。最後,當注意求因定位,辨證分治。由於痰瘀的生成既可因於邪實,亦可緣於正虛,病變涉及臟腑肢體骨 節經絡九竅 。故對痰瘀的治療不僅有輕重緩峻之分,還應審證求因,在化痰祛瘀的基礎上,配合相應治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XNhTG4BMH2_cNUgvO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