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等5人因推翻武則天被封王,為何卻被逼死?只因除惡未盡

2021-04-04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張柬之等5人因推翻武則天被封王,為何卻被逼死?只因除惡未盡

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一、武則天死後的政治局面

唐中宗即位之後,遂立其妻韋氏為皇后,並追贈皇后父韋玄貞為上洛王,母崔氏為妃。中宗這種行為遭到了左拾遺賈虛己的批評,卻沒有引起中宗的重視。

韋後欲仿效武則天干預朝政,中宗每坐朝,其必施帷慢坐於殿上,引起了朝臣的極大不滿。桓彥范上表中宗,請求不要讓韋後出外朝干預國政,中宗不聽。干預朝政的除了韋後外,還有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等人。安樂公主出生在中宗與韋氏遷往房州的途中,因而特別受到中宗的鐘愛,於是愈加驕橫。

上官婉兒本是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上官儀被殺後,其家被籍沒,上官婉兒當時尚幼,被收入掖庭為奴。長大後聰慧異常,明習吏事,善撰詩文,因而得到武則天的喜愛,命其在宮中掌管文書表奏,尤其是聖歷以來,「百官表奏多令參決」。中宗即位後,仍命其專掌制命,並且封為婕妤,使其得以弄權于禁中。

當初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時並沒有誅殺武氏諸王,目的是留給中宗誅之。關於這一點,《資治通鑑》卷208有明確的記載,張柬之說:「主上昔為英王,時稱勇烈,吾所以不誅諸武者,欲使上自誅之以張天子之威耳!」實際也是為中宗著想。中宗即位之後,張柬之等人遂勸中宗誅殺諸武,中宗不聽。

張柬之又說:武則天「革命之際,宗室諸李,誅夷略盡;今賴天地之靈,陛下返正,而武氏濫官僭爵,按堵如故,豈遠近所望邪!願頗抑損其祿位以慰天下!」也就是退一步請求貶降諸武官爵,中宗仍不聽。敬暉等人又率百官上表,請求降諸武王爵,中宗不許。後來在百官的再三要求下,才勉強將武三思、武攸暨等降為郡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為公爵。

中宗不僅不願誅殺諸武,而且還與武三思打得火熱,多次微服前往武三思家。監察御史崔皎密表進諫,中宗反而將其所諫之言泄露給武三思,引起了武三思等人對崔皎的切齒痛恨。

中宗即位後,雖然以魏元忠、張柬之、崔玄暐、袁恕己等人為宰相,敬暉、桓彥范為納言,但是對他們並不完全信任,他們關於政事的意見也多不聽取,但是對武三思卻言聽計從。武三思之所以在中宗復位後仍舊能夠擅權,與韋後不無關係。據載,武三思與上官婉兒私通,關係非同一般,上官婉兒又將他推薦給韋後,韋後遂將其引薦給中宗,因此武三思可以隨意出入禁中,深得中宗的信任。

韋後之所以如此善待武三思,除了其女安樂公主的駙馬武崇訓是武三思之子,兩家為兒女親家的關係外,韋後本人也與武三思私通。中宗畏懼韋後,對其百依百順,以至於她們賣官鬻爵,胡作非為。史載:「韋後及太平、安樂公主等用事,於側門降墨救斜封授官,號『斜封官』,凡數千員。內外盈溢,無聽事以居,當時謂之『三無坐處』,言宰相、御史及員外郎也。」(《新唐書·選舉志》)所謂「斜封官」,即沒有正式制敕和經過正規銓選程序而授予的官職。

由於武三思權勢甚大,使得一些投機分子紛紛投靠其門下,成為其黨徒。如考功員外郎崔湜,本是敬暉的心腹,敬暉等為了制約武三思,命其為耳目,刺探諸武動靜。崔湜見中宗親近武三思而疏遠敬暉等,於是轉而投靠武三思,將敬暉等的密謀全部告訴了武三思。武三思為了鼓勵崔湜,遂提升其為中書舍人。

殿中侍御史鄭愔原為二張心腹,二張被殺後被貶為宣州司士參軍,又因為貪贓事發,只好棄官逃亡。後來他潛入洛陽,投到武三思門下,為其出謀劃策,武三思又設法任命其為中書舍人。史載:「三思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政,不附武氏者斥之,為五王所逐者復之,大權盡歸三思矣。」(《資治通鑑》卷208)這裡所謂「五王」,就是指張柬之等五人。

關於五人封王也與武三思有關。武三思與韋後將這五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他們對中宗說:五人恃功專權,於社稷不利。昏庸的中宗竟然信以為真。於是武三思給中宗出謀劃策,將張柬之等五人封為王,而罷去其相權,外不失尊寵功臣之意,內實奪其權。

中宗大喜,於是封敬暉為平陽王,桓彥范為扶陽王,張柬之為漢陽王,袁恕己為南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只令參加朔望朝,即每月初一、十五舉行的大朝會。

二、張柬之之死

韋後與武氏的專權擅政,使得參與神龍政變的眾臣心灰意冷,人人自危。如右羽林將軍、弘農郡公楊元琰,見武三思專權,遂請求棄官為僧,中宗不許。敬暉得知此事,嘲笑說:假如此事讓我早知道,一定勸皇上同意其請求,割去胡頭,豈不更妙。因為楊元琰多鬍鬚,相貌類似胡人,故敬暉才這樣相戲。楊元琰說:「功成名遂,不退將危。此乃由衷之請,非徒然也。」對楊元琰的這種態度,敬暉很不高興。

後來,五王被害,唯獨楊元琰安然無事。張柬之見中宗如此昏庸,也心生退意,上表請求退歸故鄉養疾。此舉正合中宗心意,遂任命張柬之為襄州刺史,但卻不許掌管州事,給全俸養疾。

張柬之雖然離開了京師,但敬暉、桓彥范、袁恕已等人尚在京師,武三思仍然深感不安,於是設法將此三人分別貶為滑、洛、豫三州刺史,將他們趕出了朝廷。至於崔玄暐,早在這之前就已經被任命為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不久,又貶為梁州刺史。至此,神龍政變的主要功臣基本被貶黜殆盡。

即使如此,武三思仍不罷休,非將神龍功臣誅殺殆盡不可。少府監丞宋之問與其弟宋之遜為二張同黨,被貶嶺南,逃回洛陽,住在好友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家。王同皎見武三思與韋後擅權,經常與親屬議論此事,切齒痛恨。

宋之遜為了討好武三思,便派人將此事告訴了武三思。武三思遂指使人誣告王同皎與洛陽人張仲之、祖延慶、武當丞周憬等勾結,招納壯士,打算殺死武三思,然後派兵入宮,廢去皇后。導致王同皎等被斬,並籍沒其家。周憬逃入比干廟中,大聲呼曰:「比干古之忠臣,知吾此心。三思與皇后淫亂,傾危國家,行當梟首都市,恨不及見耳!」說罷自(《資治通鑑》卷208)。而宋之問、宋之遜等卻因此功而重新得到任用。

敬暉等人雖然被貶到外地,武三思仍不放過,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他與韋後日夜在中宗面前訴告,誣陷他們結黨營私。神龍二年(706)三月,中宗下令將敬暉貶為朗州刺史,崔玄暐為均州刺史,桓彥范為亳州刺史,袁恕己為郢州刺史。又將黃門侍郎宋琢貶為檢校貝州刺史。這年五月,剛剛將武則天安葬完畢,武三思便又指使人誣告張柬之等五人通謀,於是將張柬之貶為新州司馬,敬暉為崖州司馬,桓彥范為瀧州司馬,袁恕己為竇州司馬,崔玄暐為白州司馬,並且削去他們的封爵。

張柬之等人雖然屢遭貶逐,但只要他們人還在,對武三思來說終究是一個威脅,於是他又想方設法置他們於死地。經過一番謀劃,終於想出了一條毒計。武三思指使人暗中將韋後的種種醜行寫在紙上,張貼於洛陽的熱鬧處天津橋,呼籲加以廢黜。中宗得知此事後大怒,命御史大夫李承嘉追查此事。

李承嘉遂上奏說此事乃張柬之等五人指使而為,並說明在廢后,實則謀逆,請求處以族誅之刑。武三思又指使安樂公主在宮內譖告,侍御史鄭愔在外進奏,內外夾攻,務要置張柬之於死地。中宗因為在即位之初曾賜張柬之等人鐵券,恕十死,於是便將張柬之流放州,敬暉流放瓊州,桓彥范流放瀼州,袁恕己流放環州,崔玄瑋流放古州,其子弟年齡在十六歲以上者全部流放嶺南。武三思見目的沒有達到,又指使太子上表,請誅殺五人三族,中宗仍然不許。

中書舍人崔湜對武三思說:此五人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假稱詔命而殺之。武三思問誰可為使者?崔湜推薦了大理正周利用。此人曾被張柬之貶為嘉州司馬,因此而憤憤不平,對張柬之等恨之入骨。於是遂提升周利用為右台侍御史,命其出使嶺外。

周利用到達時,張柬之、崔玄暐二人已經病死,遂將桓彥范亂杖打死,將敬暉剛而殺之。袁恕己平時迷信於神仙之術,服用黃金,於是逼其飲用野葛汁,這是一種毒草,食之則死。袁恕已飲數升而不死,毒發倒地,指甲手指脫落,周利用命人亂棍打死。周利用回朝後,被提升為御史中丞。

武三思殺死五王后,權傾朝野,得意忘形,常常說:「我不知人世間何謂善人,何謂惡人,只要對我好則為善人,對我惡則為惡人。」在朝中他擁有一大批黨羽,許多朝臣都紛紛依附於武三思,兵部尚書宗楚客、將作大匠宗晉卿、太府卿紀處訥、鴻肪卿甘元柬等皆為其羽翼,御史中丞周利用、侍御史冉祖雍、太僕丞李俊、光祿丞宋之遜、監察御史姚紹之等五人為其耳目,時人稱之為「五狗」。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Q-rmHgBMMueE88v5_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