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所以,聖人行不欲之欲,不珍貴難得的財物,行不言之教,反眾人之過失而行之。所以,聖人能輔助萬物,按其自身規律發展變化,而不是輕舉妄動。
人生最好的處事狀態以及生存之道,就是順應而為。
在人性中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自以為是,世俗之人總喜歡以自己主觀的意識和力量,妄圖去主導和左右萬事萬物,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未能如願,反而讓人生變得更加嘈雜與糟糕。
「人」相對於宇宙萬物來說如同塵埃,人類也只是萬千物種之中的一個角色,人類最大的優勢是智慧,但是人卻依照自己的智慧妄想凌駕於萬事萬物之上,妄圖左右世間一切規律,這是人類最大的一個詬病,將智慧當做違背規律的根本,但最後的結果卻背道而馳。
《道德經》中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所有違背道之規律的言行,都會讓自己自食惡果,這其中就體現了順應自然的重要性。
世間萬事由心而生,一切言行舉止由心而起始,內心平和,順應自然,外在言行自然不雜不亂。
《莊子》之中有這樣一段話: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聖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惔矣。平易恬惔,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這段話意思就是說:所以說,恬淡寂寞,虛無無為,這些是天地的本質和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聖人能停駐在這一境域之中,停駐這一境域,便得安然無難,安然無難便得恬淡之情,便得安然恬淡。憂患並不能進入內心,邪氣便無法清洗機體,於是便能使德行完整而精神飽滿。
這便是聖人之道,聖人之道能依照自然變化而行動,內心不為外界所動,不驚不擾,不刻意求善,也不刻意去作惡,順應天地陰陽而流動。
所有的一切舉動,都是對於外在事物有所感應之後的應和,順應自然而動,所以,他的人生中沒有天災,更沒有人禍。
在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體悟「順應自然」的神會,而「順應自然」相對應的是「妄為」,兩者之間有一個區別,一個是心隨物動,一個是心在物前。
「心隨物動」,就是符合了《莊子》所說「對於萬物有所感知才去應和,有所迫近而去行動,萬不得已而不興起」的意境。
而「心在物前」則是說,外物沒有任何起色的時候,自己先動了妄心。
我們拿「追求名利富貴」這件事情來舉例子,順應自然的人會逐漸修養自己的德行,讓自己的德行配上名位,那麼名位自然會來到他的身邊,這個時候坦然的去接受,這叫做「心隨物動」。
而「心在物前」則是內心沒有德行基礎,沒有求取學問的一個過程,因為慾望的驅使,而生了貪圖名利的妄念,一味的追求外在的名利,這就是「心在物前」,這樣的結局只會招致德不配位的災禍。
《菜根譚》中說: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為禍。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無事清閒,最大的災禍莫過於多心猜忌,只有每天辛苦忙碌的人,才知道無事清閒的幸福,心平氣和的人,才知道多心猜忌的禍害。
而順應自然的心境,收斂的就是自己的妄心,反之,一個人因妄心而驅使便會多生妄念,從而給人生招致災禍,這是人生一切禍患的來源。
只有心平氣和,順其自然的人才能意識到這一點,以順應自然的姿態去處理人生世事,才有最好的結果。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