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個軍事帝國亞述帝國兵種圖解

2019-10-30     思究錄究

本來說要寫亞述帝國這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超級軍事帝國的歷史詳記,由於需要整理大量的資料,只能周末來完成這個繁瑣工作。那就先寫寫亞述帝國的兵種吧。

亞述帝國分為舊帝國,中帝國和新帝國三個時期,現代人研究亞述帝國兵種基本上只有一個途徑:文物。要麼是遺留下來的青銅器、要麼是歷代帝王宮殿遺址或墳墓遺址上的浮雕。我是一個比較喜歡扣細節的人,不會像一些不良小編一樣和大家吹噓一些不存在的事物,也不會拿現代人畫的一些沒有根據的YY圖片來敷衍大家,我會儘量把歷史上的浮雕或者浮雕的手抄版本展示出來,對應一些合理的復原圖,還原給大家相對真實的亞述帝國兵種。

1. 亞述帝國戰車

亞述帝國的戰車經歷了從舊帝國時期承載兩人、兩到三匹馬組成的輕型戰車到新帝國時期承載四人,四平馬組成的重型戰車,二者作用各不相同,這種轉變,則是由騎兵的發展造成的

首先,舊帝國時期的戰車可能和大家所想像的波斯滾刀戰車、中華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車功能不太一樣,它並不是用來像坦克一樣在戰場上橫衝直撞。舊帝國時期的戰車利用的更多是它的機動性能。它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亞述戰車浮雕

(1)利用戰車的快速移動能力進行戰前的場地勘察和偵察,同時在戰場上作為指揮官的移動平台及命令傳達。更高的視野和相對步兵更快的移動速度無疑方便指揮官更好的觀察戰場上的一舉一動,隨時根據變化調整自己的部署,然後通過戰車向其他部隊傳達指令。

(2)搭載弓箭手來充當一個移動的持續火力平台。這方面的使用和埃及、以色列等王國相同,當士兵在正面與地方進行作戰的時候,戰車從兩翼出發從兩邊給予敵人持續性的遠程打擊,目的在於殺傷敵軍、造成潰散或者分散敵方兵力,一旦敵人兵力分散,則更容易被己方結成陣形的步兵擊潰。

(3)作為近戰步兵的移動工具。到達目的地後步兵在下下馬作戰,可能有的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不直接把步兵配備在戰車上利用戰車衝擊敵軍。這主要是礙於當時的生產力,戰車的造價非常昂貴,而且馬也是戰場上珍貴的資源,舊帝國時期的戰車衝擊能力也相對薄弱,一旦被對方逼停,戰車和馬都沒了。這種方式主要運用於突襲敵方防守薄弱的據點或者對己方軍隊的及時支援。

隨著騎兵的興起,這些功能逐漸被騎兵替代,而戰車也被賦予了新的功能—衝擊敵方陣線,所以逐漸發展出了能同時搭載四名士兵的重型戰車,這些龐然大物毫無疑問會對敵軍的物理陣線和心理陣線帶來極大的衝擊。

亞述重型四人戰車

亞述人慣用的戰術之一就是利用戰車衝擊敵方的陣線,在對方的軍隊中撕裂出一道道口子,而手持長槍的騎兵趁機衝進這些缺口,給予敵方致命打擊。

重型戰車

然而戰車畢竟有自身的限制,那就是只能在開闊平坦的地區使用。這也是騎兵興起的原因之一。

2. 亞述帝國騎兵

亞述帝國大約是在公元前九世紀左右開始使用騎兵部隊的,那亞述帝國為什麼會組建騎兵部隊呢?帝國西部的敘利亞大部分都是大平原,所以使用戰車沒問題,但是帝國東邊的扎格羅斯山脈一代戰車毫無用武之地,山脈的另一邊居住的米底亞人和遷徙來的波斯人,則是馬上戰鬥的一把手,這些民族常常騎著馬利用其高速移動的能力突襲劫掠亞述帝國的城鎮。如果亞述帝國想要把自己的影響力擴張到扎格羅斯山脈以東,就必須發展騎兵。學習能力強大的亞述人迅速也組建了騎兵部隊,不過不是一帆風順的。

仔細看,一個射擊一個拉韁繩

早期的亞述騎兵部隊是兩人一組,比方說A和B兩人騎著兩匹馬,A不僅僅要負責控制自己戰馬的韁繩,同時也負責控制B的韁繩,而B則拿著弓箭負責遠程輸出。也許是因為當時的亞述人還沒掌握馬上本領的精髓吧。這樣相對於以前的戰車少了戰車,更加經濟實惠,而且能適用於更多地形。

成對配合的早期騎兵

到了亞述人掌握騎兵的秘訣之後,便出現了單獨的騎射部隊和手持長槍的騎兵部隊,有的精銳部隊同時裝備有長槍和弓箭。亞述人的騎兵裝備包括頭盔和扎甲,有的馬匹也會裝備一些織物類(類似亞麻甲)的防護措施,抵擋一些流失的傷害。

新帝國時期騎兵

後期的騎兵已經可以單獨完成一些不需要戰車或者步兵配合的任務,比如遠程奔襲敵方薄弱的據點,或者深入敵方境內劫掠,進行游擊戰等。亞述帝國的出土文物中也有多次對伊朗一帶居民進行騎兵遠程突襲的記錄。

精銳部隊

3. 亞述帝國步兵

亞述帝國的步兵由近戰步兵和遠程步兵組成,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亞述帝國軍隊中的弓箭手比例要遠高於周邊其他國家的軍隊,有的時候亞述人甚至會把遠程輸出作為對敵方的主要打擊手段。

亞述弓箭手

亞述的遠程部隊由投石手和弓箭手組成,在野戰中,二者配合使用,對敵方進行多維度打擊,一般通用的做法是弓箭手以較高的角度進行拋射,投石手同時進行角度較低的射擊,這樣,敵人如果把盾牌舉高,則會被石彈擊中,如果敵人把盾牌放低,那又有可能被來自上方的弓箭擊中。

身著盔甲的亞述投石手

在攻城的時候一般是弓箭手配合持盾手一起使用,持盾手所持大盾一般比一個士兵的身高還要高,盾牌的上方有一個弧形或方形的頂,用來保護弓箭手,防止被城牆上的敵軍從高向低射傷。

攻城中的亞述弓箭手,身著扎甲

亞述弓箭手

從亞述人留下的浮雕中看,亞述人非常重視他們的遠程部隊,大部分的遠程部隊包括投石手,都裝備了金屬頭盔和金屬鎧甲。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培養一個合格的弓箭手和投石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財力,有經驗的弓手投石手無疑非常珍貴,而亞述軍隊中數量眾多的遠程部隊註定他們受傷人數的基數相對較大,所以為了維持戰鬥力許多遠程部隊都配備了扎甲。

訓練中的弓箭手

然後就是亞述人的步兵,舊帝國時期和中帝國時期亞述人的步兵徵召方式和中國春秋時期差不多。農忙的時候讓軍隊回去收割和播種,農閒的時候在根據需要對其進行徵召進行軍事活動。

亞述步兵

亞述步兵

隨著亞述帝國版圖的擴大和敵人不斷增加,這種徵召模式無法適應版圖遼闊的帝國防禦,所以到了提格拉斯上位的時候,下令每個省份都必須根據自己的情況供養一定數量的士兵,這些士兵則專注于軍事活動,可以24小時隨時待命出發,這些軍隊便是人類史上第一批職業士兵。

亞述精銳步兵

精銳部隊攻城圖

精銳部隊

這個時候,帝國的士兵來源主要有三部分組成

(1)帝國常備兵,亞述帝國境內的精銳,配備精良的扎甲、頭盔、長矛、盾牌、戰錘或戰斧或刀劍。他們人數雖然不是很多,但無疑是帝國的攻堅力量,在戰場上組成重步兵密集隊形打擊敵軍。

精銳步兵近戰

(2)帝國徵召兵,每次軍事行動時候徵召的步兵,數量龐大,但是著甲率較低,大多是輕裝步兵,只有頭盔和盾牌作為主要防護措施,武器主要是長矛。

輕裝部隊

(3)附庸國家徵召兵,也就是皇協軍大隊,數量龐大,但是作戰能力良莠不齊,一般是打輔助。

交戰中的亞述軍隊

4. 圍城措施

其實圍城時候所用的裝備,每個文明都大同小異,什麼工程錘啊,雲梯啊一類的大眾工具我這裡就不在介紹了,我這裡想要介紹的亞述攻城器械,是一種非常硬核的攻城武器,學術界對它的名字也暫時沒有定論,有兩種類型,功能相同,我姑且稱之為亞述拆遷車。亞述拆遷車首先有一個可移動的保護外殼,在外殼下,有一根到兩根粗壯的向外延伸的粗壯長杆,粗壯長杆的頭端要麼裝備一個大型勺狀金屬工具(見圖亞述拆遷隊1),要麼裝備一個大型長矛類的工具(見圖亞述拆遷對2),然後推到敵方城牆下,一勺一勺的開挖開撬。也許是古代城牆多為土磚壘成或是石頭砌築,而石頭與石頭之間的連結也沒有後來那麼牢固,所以這種工具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攻城器械。

亞述拆遷隊1

亞述拆遷隊2

拆遷隊復原圖

再者,當時的亞述人已經學會利用工兵在敵方城牆下邊挖地道,造成敵方城牆垮塌的技術,這可以說是世界領先(亞述拆遷隊2圖下方)。

元朝時候蒙古軍隊遠征大理,在大理進行革囊渡江,這種革囊渡江的方式兩千年前亞述人已經開始玩了,有的城池配備有寬大的護城河,而亞述軍隊會將牛羊的皮密封吹成氣球,然後趴在上邊橫渡護城河。不是說亞述人沒有船隻,而是有的情況下船隻無法開到那裡,也不好現場造船,所以亞述人就通過這種方式渡過護城河。

革囊渡河

最後,展示一些根據浮雕繪製的亞述人的裝備。

1. 亞述頭盔

亞述尖頂盔

文物

高級部隊及將領頭盔

2. 亞述盔甲

肩處鎧甲展示,甲片及編制方式

3. 亞述盾牌

保護弓箭手的盾牌

步兵通用盾

4. 亞述近戰武器

亞述帝國長矛及末端裝飾

亞述戰錘

亞述戰斧

5. 亞述弓箭

亞述人的角弓和曲弓

亞述帝國箭頭

弓箭手的護指

6. 亞述攻城器械及戰車

拆遷大隊合集,士兵手上拿的工具是滅火用的

亞述輕型戰車

亞述重型戰車

7. 近代復原圖

亞述重步兵

我後來會陸續寫一些亞述帝國的歷史,不是隨便一篇文章就能講完的那種,如果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Dk9KG4BMH2_cNUglm5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