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篡位,明朝禁止藩王進京,清朝禁止王爺出京,誰高明?

2022-08-21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為防篡位,明朝禁止藩王進京,清朝禁止王爺出京,誰高明?

在我家的書櫃里,大概有五分之一的數量都是歷史小說,比如孫皓暉的《大秦帝國》、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還有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等等……

雖然二月河的作品存在很多的爭議,但我覺得從小說的角度來看寫得的確精彩,特別是書中對九子奪嫡這一段的描寫真是扣人心弦,也讓我們了解到皇權背後的手足相殘是多麼的可怕。

古代皇帝

在歷史上,為了皇位而手足相殘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唐朝的玄武門之變,明代朱棣的靖難之役,正所謂「最是無情帝王家」,在至高無上的皇權面前,血濃於水的親情竟然如此不堪一擊,真是令人不寒而慄。

其實,古代的皇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可怕,所以他們想過很多辦法來預防這種事的發生,比如明朝嚴令禁止藩王入京,除開皇帝召見,否則藩王永遠不得入朝,而到了清代的時候,採用的方法則恰好相反,清朝把皇室的親王一律留在京城,沒有皇帝的允許,誰也不准離開。

明清兩代,採用了兩種完全相反的措施,來防止宗室內部的謀權篡位,那麼這兩種方法,到底誰更高明?哪種效果更佳呢?

古代皇帝

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有一項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嫡長子繼承制」,無論是權力和財產,都是由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也就是嫡長子來繼承。從西周開始,就是嫡長子繼承天子之位,其他兒子則被分封到各個地區為王。

從本質上來說,明朝採用的就是這種分封制,把皇室的子孫分封到各地,每個藩王負責鎮守一方,這樣不僅能相互牽制,還可以作為朝廷抵禦外敵的一道屏障,但這種方法也很容易造成地方割據,外地的藩王一旦壯大起來,就有可能尾大不掉,甚至起兵造反。

比如燕王朱棣,有地盤,有人馬,於是來了一場靖難之役,把朱允炆趕走自己坐龍椅當皇帝,其實唐朝李世民也是這樣,按照嫡長子繼承制,他們都沒有資格坐上龍椅,但你說誰又不想當皇帝呢?所以一旦藩王手上有了當皇帝的實力的以後,他就必然造反。

古代皇帝

朱棣靖難成功以後,也深知自己能這麼干,其他藩王有朝一日也有可能這麼干,於是從永樂朝以後,藩王手上再無兵權,甚至其他權力也一律被剝奪,當然,他們依舊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過著養尊處優的王爺生活,相當於被圈養的貴族。

但是這樣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一百年之後,爆發了著名的宸濠之亂,遠在江西的寧王朱宸濠糾集十萬兵力反叛,幸虧有王陽明力挽狂瀾迅速平叛。

可見,明朝不讓藩王進京,以及剝奪藩王兵權等手段,依舊無法解決藩王作亂的問題,並不能阻止他們對皇位的覬覦。

古代皇帝

明代禁止藩王進京,以及解除藩王兵權等舉措,並沒有達到徹底解決隱患的效果,而且,藩王可以繼承,越來越多的皇室子孫坐吃山空,後來也成為了明王朝的負累,到了明朝末年,朝廷光是供養這些王子王孫就已經瀕臨破產。

所以,清朝的皇帝總結了明朝的失敗,特別是在經歷了平西王吳三桂造反之後,決定反其道而行,下令禁止王爺出京,把皇子皇孫都留在京城,天天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看誰敢造反。

清代沒有藩王,只有親王,這是一種爵位,比如肅親王恭親王,雖然是王,但卻沒有封地和軍隊,而且,除了十二個鐵帽子王可以世襲以外,其他的王在繼承時都要降低爵位和待遇,這樣,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皇子皇孫,另一方面還可以減少皇室宗親對財政的消耗。

古代皇帝

這些舉措,的確有很大的成效,整個清朝都沒有出現王爺起兵造反的事情,但是,把皇子皇孫全都留在京城的做法,同樣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著名的「九子奪嫡」,因為皇子都很靠近權力核心,所以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爭權奪位的鬥爭中來,同時,親王干政的可能性也非常之大,到了晚清時期,這種弊端更是凸顯無疑。

那麼總結來說,很難講明清兩代誰的做法更高明,只能說各有利弊,對此,你的看法是怎樣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探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8fcb18e622596ed1faff9bd8716aa7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