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爆棚!龍口校區開展親子家庭教育活動

2019-09-16   喜閱童行

中秋佳節之際,在喜閱童行龍口校區小書屋,迎來了一百多位熱情洋溢的爸爸媽媽們。他們帶著可愛的小朋友參加「中秋家庭教育親子喜樂會」,現場人氣爆棚。

幾位父母分享了自己陪伴孩子閱讀寫作、演講鍛鍊、溝通交流方面的經驗和體會,贏得了現場陣陣掌聲。

孩子們不僅聆聽了關於中秋節的傳統文化故事,而且在父母們的陪伴下,製作了美味可口的冰皮月餅。

大家度過了一個交流經驗、分享方法、親子玩樂,充實而精彩的中秋佳節。

家庭教育交流會現場,主持人邀請書香羊城全民閱讀大使、黃埔書院閱讀研究中心主任董正鋒登台致辭。

董正鋒現場引經據典的發言,全程即興無稿、詩詞融會貫通、詼諧幽默自然,簡短髮言贏得陣陣喝彩。

董正鋒發言實錄如下:

大家好,今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中秋節,也是三天小長假的第一天,有的朋友想到這三天我吃點,我喝點,我出去玩,和家人團圓,除了吃喝玩樂,我想可能就沒什麼文學細胞的人,都會想到蘇東坡那首詞: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從詩詞歌賦曲到字詞經史雅,大家對中秋節往往就加上了很多詩情畫意和文化內涵。其實,咱們中國每一個從中華文明歷史深處走出來的傳統節日,都著悠久豐富的文化內涵。

文化內涵是什麼?

文化內涵是什麼?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此言誠哉,文化內涵是裝不出來的。

話說,從前有個土財主,他有三個女婿,大女婿是個文狀元,二女婿是個武狀元,三女婿是個傻女婿,是一個玩世不恭不學無術的窮屌絲。這個土財主愛富嫌貧,所以看不起三女婿,中秋節到了,三個女兒帶著三個女婿來看他,在月光如水的院子裡擺了一張圓桌,放上美酒佳肴和玉盤珍饈。這個土財主怎麼看三女婿怎麼不順眼,就想讓三女婿出醜,他望著天上一輪皎潔的圓月,於是說:來來來,酒助詩興,你們來做詩行酒令添點樂趣吧,你們三人每人作詩一首,而且必須要有「圓又圓」,"少半邊",「亂糟糟」,「靜悄悄」這四個詞,而且以這四個詞作為結尾。」

話音剛落,滿腹經綸的大女婿就站了起來,作了個揖,張口就出:「十五月亮圓又圓,過了十五少半邊,滿天繁星亂糟糟,一到深夜靜悄悄。」大家都說:好!好!好!

二女婿略加思索,也不怠慢,只見他站起來,附身從桌上拿起一塊月餅,緩緩地放到嘴邊,啊哇咬了一口,咀嚼起來:「中秋月餅圓又圓,咬了一口少半邊,嚼到嘴裡亂糟糟,咽進肚子靜悄悄。」得到的又是一片叫好聲.

輪到三女婿了,他愁得滿臉通紅抓耳撓腮,他搜腸刮肚也想不出什麼詞,忽然看到坐在桌子上的岳父和岳母,靈光一閃,隨口就說:「岳父岳母圓又圓,死了一個少半邊,家裡哭的亂糟糟,全都死了靜悄悄!」

大家聽完三女婿的詩誰都不敢吱聲了,家裡的氛圍如死一般的沉寂和尷尬,老兩口氣得臉色發青,半天都說不出一句話。真是沒文化真可怕。

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

我想,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不是為了鬧這樣的文化笑話。兩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的教育論壇,論壇的主題是「教育的未來——讓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成長」。

中國為什麼有那麼多像中秋節這樣的傳統節日和節氣,其實是傳統文化的普及場所。為什麼要有春節?節日來的時候,你對家族裡的老人要有什麼態度,對同輩要有什麼態度?對父母要有什麼樣的語言?到中秋節是什麼樣?元宵節是什麼樣,清明節又是什麼樣?一次次都是文化大普及。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通過節氣,普及傳統文化。

國家認同首先是文化認同

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價值觀多元化的今天,家庭、學校、社會都在共同努力,讓我們的孩子一個出乎其萃拔乎其類的人才,既具有國際視野,又有國家認同。國家認同是國際視野的基礎和前提。國家認同,首先就是要讓孩子們認同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找到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文化定位,擁有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

喜閱童行是一家以閱讀為核心,讓孩子更愛讀,更願聽,更寫能,更會說的成長學堂。我們認為,閱讀就是起跑線,閱讀是孩子獲得成績,取得成長的起跑線,也是孩子擁有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的起跑線。

喜閱童行國際研學之旅

8月中旬我帶領孩子去英國做了10天的莎士比亞人文研學,我們去到莎士比亞的故居斯特拉福德鎮,我們去到英國著名詩人華茲華斯的溫德米爾湖,在溫德米爾湖,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別的中國營團的學生在那大聲吵吵:我去,全都是鳥哎!我們的學生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記得有一年暑假,我們帶領一群跟了我從小學到中學到高中的78年的高中生參加了戈壁成人禮。在驕陽流火的季節,在舉目狂沙的地方,4天要完成88公里的跋涉,第一天我們就踏上了玄奘西行取經最艱難的一段路,在別人的孩子都在打退堂鼓,紛紛退縮,在那裡大喊:「哎呀媽呀,風賊大,都是沙子,快回去吧!」

我以為他們會放棄,因為在那個一望無際的隔壁荒漠,路非常坎坷,很多人腿拉傷了,腳抽筋了,臉曝曬,我以為他們會打退堂鼓,但是,他們說杲杲老師我們一起走,裹緊了衣服,拉低了帽子,在風中穿行,真的,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了一種「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的信念,而支撐他們走下去的信仰卻是在我在課堂給他們講的一首詩,他們一邊走,一邊心裡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黃埔書院閱讀素養測評

今年,黃埔書院閱讀研究中心聯合喜閱童行的教師團隊和廣州教科院,我們在廣州35間中小學校對八萬學生進行了調查:我們做一個小測試,寫一個小作文,伸出一隻手:這是什麼?——手!這還是什麼?還是手啊。很多孩子的思維完全打不開。

這是媽媽的「手」——媽媽那次輕柔的撫摸;這是爸爸的「手」——爸爸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的一頓毒打;這是爺爺的「手」——代表了歲月的滄桑;

這是同學的「手」——代表了友誼的橋樑;這是老師的「手」——知識的航標;這是交通警察的「手」——安全的指揮棒;這是醫生的「手」——健康的托盤;這是小偷的「手」——罪惡的源泉;這是環衛工的「手」——城市美容師;這是農民工的「手」——城市締造者;這是聽漏工的「手」——城市把脈人。

沒有幾個孩子能夠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聯想到這是:

這是岳母刺字的「手」——一份精忠報國的民族情懷;

這是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托起勝利希望的「手」;

這是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揮動著的代表新中國前進方向的「手」……

你看,簡簡單單的這一雙手,居然可以引發出這麼豐富的文化內涵。

喜閱童行的初心

我以我手寫我心,我以我心讀我手,讓孩子在傳統文化的沃土上成長,讓孩子更愛讀、更願聽、更能說、更會寫,這是喜閱童行的初心,也是我們教育的未來。

佛經里說,「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望月。」

希望我們的孩子們能夠藉助我們的手,爸爸媽媽的手,老師的手,傳統文化的手,更重要的是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美好的未來,找到自己心間的那一輪幸福的超級大月亮,然後在皓月當空的時候,在一輪明月冉冉升起的時候,靜聽玉兔搗藥嫦娥起舞之聲,共享家人團聚天倫團圓之樂。

秋季課程

喜閱童行秋季課程,火熱搶報中!

珠江新城潭村校區和崗頂龍口校區同時開班,

課表中部分經典閱讀寫作班已滿員無法插班。

但是——

董正鋒老師經典班尚有少量學位,

莫金蘭老師應試提分班尚余少量學位。

名額有限,歡迎大家諮詢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