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已經有四十多億歲了,在這期間出現了無數物種,經歷了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其中最受我們關注的就是6500萬年前那一場白堊紀滅絕事件,恐龍在此次事件中完全消失。而世界各地都有恐龍的化石出土,這就證明在那一時期,恐龍確實遍布整個地球,並且海陸空當中都存在過,在完全沒有天敵的情況之下,可以說是絕對的世界霸主。雖然單論智商無法與現在的人類相比,但是武力值確實是遠在人類之上。
一直以來,人類對恐龍也是十分好奇,在不斷發掘恐龍化石的基礎之上,人類復原了恐龍的模樣,甚至拍攝了多部以恐龍為主角的科幻電影,如《侏羅紀公園》等等。在這些影片中,人類最初都站在領導和創造的地位之上,復活了這些遠古巨獸,但是劇情最終都走向了人類無法控制的局面,不論從哪一方面來看,弱小的人類在武力值爆表的恐龍面前,還不夠塞牙縫的。
那麼如果恐龍逃過了6500年前那一場災難,一直活到了現代,地球又是怎樣一副景象呢?面對恐龍,如同螞蟻一般渺小的人類又將何去何從呢?命運的齒輪在悄然轉動,也許這時地位就發生了互換,恐龍依舊是地球霸主。
恐龍
每一個人都對恐龍有著一個大致的印象,這種印象大多來源於書籍或者電影,但是它們所展現的僅僅是恐龍漫長歷史當中的一個小部分,恐龍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足以稱作是一個時代。
恐龍的祖先是兩棲動物,它們在3.6億年前時從海洋走向了陸地,一種進化成了如鱷魚、烏龜一樣的兩棲動物,另一種則是恐龍的祖先爬行類動物。所以有時我們會覺得恐龍和兩棲動物十分相像,比如《侏羅紀公園》中從海中躍起的滄龍,它看起來就像是一條「超巨型鱷魚」。
最開始的爬行類恐龍有些類似於我們現在看見的蜥蜴,四個爪子著地爬行前進,在後來不斷地進化之下,恐龍可以利用下肢站立,它的前肢也進化的更短,這一類恐龍變成了已知最早的恐龍,如艾雷拉龍、始盜龍、槽齒龍等等。這一類恐龍生存在三疊紀,前後大約經歷了5200萬年,恐龍就是在這一時代出現並且不斷進化逐漸稱霸地球。
最早的恐龍祖先始盜龍出現於2.3億年之前,體型比較嬌小,不到一米,這時已經可以實現用下肢行走,但是據推測有時還是會四肢並用爬行。因為其嬌小的體型,通常會成為其它捕食者的獵物,生存環境還是比較惡劣的。
後來三疊紀發生了生物大滅絕事件,該事件當中海洋滅絕物種數量高達75%,據地質探測發現引起這場滅絕的原因是火山噴發,大部分早期的恐龍種也在這場滅絕中消失了。這之後,恐龍迎來了物種的全盛期,也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侏羅紀時代。
侏羅紀時代的時間大概是2.08億年前到1.44億年前,這時的大陸開始分裂,大陸漂移學說此時應驗。
盤古大陸分裂成勞亞古陸和岡瓦納古陸,岡瓦納古陸分裂出南極洲、印度和大洋洲。
雖然不像三疊紀那樣被海洋包圍,但是大陸卻受分裂海洋的影響,降水變多了,陸地上的植物和水源都非常豐富,恐龍的生存地帶也從海岸線附近遷移到了內陸。
大概是因為食物水源充足,恐龍的體型變大了許多,再也不像始盜龍那樣嬌小,有了龐大體型的加持,恐龍在地球上逐漸走向了食物鏈頂端的位置,再無競爭者。在我國的四川境內就發現了生活在這一時期的諸多恐龍,如馬門溪龍、沱江龍等等。
最終步入白堊紀時期,這也是恐龍走向滅絕的一個時代。我們在電影中經常見到的恐龍都是出於這一時期,比如說霸王龍,也可以叫暴龍,它的存活時間就在白堊紀的中後期,是一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身長可以達到15米以上,霸王龍完全可以利用下肢快速奔跑,因此它的前肢看起來非常短小,主要用於抓取獵物。
暴龍的咬力驚人,可能會達近6萬牛。它的奔跑速度並不快,7噸重的它要想跑得快,雙腿肌肉必須占全重的80%。
滅絕原因
從三疊紀到白堊紀大約經歷了1.6億年,哪怕以人類最早的祖先古猿作為人類文明的起點,到現在也只有3000多萬年,與漫長的恐龍時代相比實在不值得一提。可是這一雄霸海陸空,沒有任何天敵的生物怎麼會在一夕之間完全滅絕呢?恐龍滅絕的原因也是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目前最受認可的說法就是,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有一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恐龍正是在這一影響之下滅絕。這一理論是阿爾瓦雷茲提出的,他經過實地勘察發現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有一個巨大的隕石坑,直徑在100公里左右,正是這顆巨大行星的撞擊導致地球環境發生了惡化。
有人提出疑問:恐龍的物種遍布全球,如果單論撞擊,墨西哥附近的地區受到影響,範圍內發生物種滅絕還能理解,但是全球性的物種滅絕是因為什麼呢?
只能說大部分時間我們還是把行星撞擊想像得太簡單了,撞擊時引發的衝擊波的災難是淺顯的,真正的災難在之後才會發生。行星撞擊地球之後產生巨大的衝擊波,會揚起地面的粉塵,這些粉塵會隨著空氣流動到大氣層當中,然後就像在玻璃上面覆蓋了厚厚的泥土,將大氣層遮得密不透風。
這時陽光無法透過大氣照射進地面,全球溫度會驟降。科學家推測正是在這一影響之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無法實現,大批植物死亡,而動物不僅失去了食物,也失去了氧氣,因為在無光合作用之下的地球是處於低氧狀態的。
因此體型龐大,食物需求量極大的恐龍就在這場災難中滅絕了。當然也有科學家指出恐龍並不是在一夕之間就消失,而是有一個過程,就算沒有那次滅絕事件,恐龍也不會一直存活下來。
存活假設
不論是什麼樣的災難導致恐龍滅絕,我們也只能站在後人的立場之上進行假想,但是如果這場災難沒有發生,恐龍一直存活至今,人類可能會面臨什麼樣的困境呢?
其實各位細心觀察之下就會發現,恐龍與人類是有著不少相似之處的,最明顯的就是我們都是直立行走。如果人類沒有進化到直立行走,那麼我們就將一直處在「人猿泰山」的時代,大腦也不會得到進化。
並且經過研究發現,直立行走的恐龍比前期四肢行走的恐龍大腦容量要大得多,類比之下四肢著地的梁龍和兩肢行走的霸王龍誰更聰明一些,不言而喻吧?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恐龍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如果不滅絕,在幾千年的進化當中難說不會變得更有智慧。
對於動物的智商計算,一般是基於它們的腦容量。因此腦容量越高的恐龍,就會越聰明。基於這一特點,通過協作捕獵的恐龍會更加聰明,比如說我們在《侏羅紀公園》中看到的小藍,它就是一條迅猛龍,這種小型肉食恐龍會溝通交流,在合作的基礎下擊敗大型恐龍。
古生物學家惠特默在作客某節目時就指出,有一類「傷齒龍」的智商非常高,已經快要達到人類的智商最低值,大概5左右,我們熟知擁有約等同於三歲小孩智商的海豚智力在5.6左右,因此這種智力達到5的恐龍如果存活再經過進化,說不定能夠進化出和人類相似的「智慧」。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存活到現在,人類文明或許就不會發展得這麼順利,可能因為體型武力的壓制,人類會變成一種類似於「家禽」或者「寵物」的存在,就像電影中我們將恐龍圈養在恐龍島上一樣,恐龍也會把人類圈養在某一個公園裡或者飼養在農場裡面,以供吃食。
這或許很難讓人接受,但是不得不說,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的出現就是因為偶然,而一旦歷史發生了細微的變化,都會影響人類的誕生和發展,更不用論是恐龍這一類武力爆表生物的威脅了,我們的祖先可能在那時就難逃一劫。
命運和白堊紀往事
我們普通人對於這種事情的思考大部分會流於表面,但是科幻小說作家就會向我們展示另一種視角,所以我們可以依據劉慈欣的《命運》和《白堊紀往事》這兩本小說,展開恐龍假如不滅絕的現實畫卷。
《命運》這本小說的背景就是人類在現代觀測到一顆小行星靠近地球,為了防止再次發生生物大滅絕,讓人駕駛飛船發生飛彈擊毀這個小行星或者使它偏離軌道。但是由於宇宙時空引力場的彎曲,飛船誤入了6500萬年前,因此人類擊毀的小行星變成了白堊紀晚期撞向地球的那一顆。而這就意味著地球的歷史被改寫,恐龍沒有遭到滅絕,一直存活到了現在。
主角登陸地球發現,這裡到處都是恐龍,人類生活在大海的輪船之上,變成了恐龍飼養的寵物,而海洋就是一個天然的公園。這與我們前文中提到的假設相同,就是人類會變成恐龍的寵物,那時的恐龍智力將會和人類差不多,但是體型的懸殊使得它們成為了地球的霸主。
至於《白堊紀往事》則是說恐龍和螞蟻的故事,其中的螞蟻和現在的人類非常類似,不同於上文,這裡的「人類文明」和「恐龍文明」處在一種共生共存的狀態之下,展示了恐龍存活至今可以與人類和諧共處的設想。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在全新視角之下看看人類會走向何方。
結語
假如恐龍不滅絕,人類可能無法成為如今的世界霸主,而這一前任霸主都在不可抗力的災難環境之下滅絕了,人類又怎麼能斷言扛得過天災呢?2021年的諾貝爾獎已經公布,這次首次頒發給了氣象學家,而他們研究的專題都是「全球變暖」。
由此可見地球的環境問題已經愈發嚴重了,難說恐龍滅絕的過去不會成為人類的將來,即使恐龍沒有存活到現代,獵殺人類,人類也可以將自己的文明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