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中老年人想享福,聽聽下半句怎麼說

2022-06-30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中老年人想享福,聽聽下半句怎麼說

孝,是中華傳統美德,老話說「人無孝道,行必失德」,所以中國人講道德就是從「孝」這個字開始。

「孝」這個字非常形象,上為「老」,下為「子」,父母變成老人以後行動不便,就要由子女負責背起來,引申為贍養照顧之意。人到晚年,總是希望兒女孝順,讓自己頤養天年,這是人之常情。

人到晚年

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為什麼是孝為先?因為要做到真正的「孝」太不容易了,如果一個人能把孝做好,那其他的善事、其他方面的道德自然都能做好。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你能指望他是一個仁慈善良的人嗎?我想他自己都不會相信,所以說,中國人把孝擺在百善之先,既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給人的道德劃出了一條最基本的底線。

但是人在年輕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要做到孝順的艱難,還以為孝順只不過等同贍養而已,只要保證老人的衣食住行就完事了。

人到晚年

當他們真正開始盡孝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要履行好這個「孝」字遠比想像中難多了,而且在這種困難面前,很多人變成了「不孝子」,他們寧願背負不孝的罵名,也不願履行自己盡孝的責任,可見「孝道」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有句俗語大家一定都聽過:久病床前無孝子!很多人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一定會是個孝順的人,一定會對自己的爸爸媽媽負責到底,一定會好好照顧他們一輩子。

但是到真正要履行孝道的時候,當父母癱瘓在床每天與藥罐相伴的時候,他們或許能照顧一個月兩個月、又或者一年兩年三年,但卻做不到一輩子都這樣盡心盡力地照顧下去,直至父母壽終正寢。

人到晚年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忍受不了被老人拖累的生活,於是將「孝」字拋諸腦後,更將年邁的老人拋置於不顧,任由其自生自滅,這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的真實寫照。

其實,關於孝順的難,還用不著說父母躺在病床上,就算是孝順身體健康的父母,同樣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比如《論語》裡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人到晚年

那麼孔子的這段話就是說:孝順父母最難做到的,就是對父母一直保持和顏悅色,當你面對年邁遲鈍的父母,能夠一直對父母保持微笑和尊敬的態度來服侍他們,這就是最大的孝順!

很多人對老人家不耐煩,輕則嫌棄,重則呵斥甚至打罵,儘管他也在贍養父母,儘管他也為老人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卻已經脫離了孝的本質。

很多人只知道「久病床前無孝子」,卻不知道它還有下半句——「健健康康福自來」。這世上永遠有不孝順的人,如果做父母的人,總是把子女當成晚年唯一的依靠,什麼事都想依賴他們來孝順自己,恐怕最終會以失望居多。

人到晚年

如果想要晚年享福,真正可以靠的,還是只有自己,哪怕是子女,也不一定可靠。人到晚年,財富名利都無異浮雲,唯有身體健康才是真正的福氣,沒病沒痛,生活能夠自理,凡事不依賴子女,這樣的晚年才算真正的享福。

越是這樣的狀態,就越不會遇到不孝子,所以,為了晚年享福,人到中老年就應該要提早做好準備,一切為了健康而努力,對自己好,也是對子女好,老一定要明白:老了以後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躺在病床上孤苦伶仃、欲哭無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54bc1282963d726fbf7f4b6f52df7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