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競技性、多端聯動、硬核輸出……中國地名還能怎麼「玩」?

2023-01-13     深度文娛

原標題:強競技性、多端聯動、硬核輸出……中國地名還能怎麼「玩」?

「又一次被古人的智慧和中華文化震撼到了!」

「沒想到當塗和李白有著這樣的故事」

「咱就是說真的是漲知識了!」

《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的最新兩期播出後,肩挑樹苗種下成片海防林的「綠色娘子軍」的事跡感動無數觀眾,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古石橋——安平橋的建造過程讓人驚嘆,#古人運用海水潮汐運送造橋石材##李白和當塗千里緣分一詩牽#等話題也引髮網友熱議。帶著你不知道的地理人文知識與緊張而刺激的全新賽制,《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圍繞地名知識進行競答,繼續深度挖掘「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的主旨內涵。

從第一季開始,《中國地名大會》就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地名文化愛好者進行知識競答,以地名知識為圓心,呈現地名背後的歷史變遷與人文底蘊。節目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國智慧,讓觀眾從身邊的地名中收穫新知;感悟中華文化要義,圍繞著中華文化、時代風貌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第三季的《中國地名大會》如何依舊讓觀眾直言震撼、大呼過癮?

賽制升級,在懸念迭起中註解新時代

《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競技變得更加刺激了。

50名選手首先通過「龍虎爭名」「跟著地名游中國」「聞名而動」「特別出題人」四個環節爭奪團隊勝利;獲勝的一方進入個人對抗賽階段,再選出答題又對又快的2位選手,進入最終環節「地名天梯」。誰答題的正確率更高、擁有更穩定的心態,誰就有機會率先登頂天梯,奪得單場冠軍。

當隊友變成潛在的競爭者,對手或許也成為了潛藏的輔助人,團隊戰和個人戰相結合讓比賽全程的懸念層層遞進,升級後的賽制在增加場上參賽選手的參與感與互動性的同時,也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為選手們捏了一把汗。

而對於老觀眾早已熟悉的「地名天梯」環節,《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也做出了全新的技術升級,採用5G傳輸技術邀請全國網友在天梯環節為選手「雲出題」,營造「天涯共此時」的集體參與空間與沉浸式體驗,讓整個節目的緊張感再次升級。

但只有緊張刺激?當然不夠。

作為本季節目的全新玩法,「跟著地名游中國」「地名秘境」等環節則讓整檔節目在充滿懸念之餘,為觀眾更直觀地領略到地名背後的歷史變遷、人文底蘊,擴大地方文化傳播聲量的同時,賦予地名以全新的解讀,為每個人帶來一場崇高而純粹的心靈洗滌。

第八期節目的「跟著地名游中國」環節去到了三峽大壩、丹霞山、安龍天坑。有著「丹霞山一百零八寨」美譽的丹霞山山勢險絕,包括其在內的中國丹霞於201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其山體的凹腔還是古人安家落戶的「寶」,很難不讓人感嘆「這是我們的寶兒」。第九期節目又分別前往五里橋、通靈大峽谷、張家界,從歷經800多年歲月滄桑的安平橋到落差近190米的瀑布,節目以極致風景為抓手,引出與地名相關的有趣知識點,將擁有無限風光的秀美山河展現得淋漓盡致,直教人滿口叫「絕」。

而在「特別出題人」環節,節目以發生在新時代奮鬥者身上的典型故事為載體,向全世界展示當今社會的新發展、新變化、新面貌。無論是來自海南昌江的「綠色娘子軍」,克服眾多困難種下1.88萬畝樹林,讓曾經的荒漠變成綠樹成蔭的「海南十大最美海灣」之一;還是在遼寧瀋陽入伍的禮兵張國瀛,參加過九次抗美援朝烈士遺骸迎回任務,講述迎接志願軍忠烈遺骸回國背後的故事……節目為每一個地名賦予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意義、新解讀,讓新時代的民族品格深深地感染觀眾。

形式創新,挖掘熱土下的歷史厚度

古有圍爐煮茶,今有圍坐拆蟹。很難想像,我們會在一檔知識競技節目中看到全場選手與嘉賓一起品嘗固城湖大閘蟹的場景。

最新一期節目的「地名滋味題」,固城湖大閘蟹的官方推薦人來到現場講述其歷史由來,綏德康震教授則藉此談到《紅樓夢》中史湘雲召集大家品蟹賞月、飲酒吟詩的風雅之俗,令觀眾不禁感嘆,古人連吃螃蟹都如此清新脫俗。

不僅如此,金華火腿、臨潼火晶柿子、章丘大蔥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美食紛紛被「端」到節目現場,成為出題形式之一。不難發現,走到第三季,這檔持續火爆的IP綜藝依然為觀眾帶來源源不斷的新鮮感,離不開出題形式的推陳出新。

360°環狀燈網與高清地屏營造「身臨其境」的答題空間,面前是承載歷史印跡的地名難題,兩側是順勢而動的「山川河流」,XR虛擬現實技術出題讓每一次地名挑戰更「帶感」。

此外,融合音視頻素材引入、科技互動道具、圖片展示、故事講述等豐富多樣的出題手段,《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全面打造「全感官」的題目體驗,既讓選手感到新鮮過癮,也讓電視前的觀眾從地理、歷史、語言、民俗、文學等各角度全方位了解地名背後的歷史厚度,真正實現「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的立意旨歸。

而在出題內容上,雖然偶爾也會出現類似「固城湖螃蟹」這樣的送分題,本季更多的題目還是聚焦於觀眾不太熟悉,卻令人驚嘆的內容,激發觀眾好奇心,全面提升地名知識輸出質量與內涵,挖掘廣袤熱土下的歷史厚度。

一生洒脫不羈、游遍中國大江南北的李白竟然與當塗淵源匪淺?中國最古老的船閘式運河靈渠竟然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實現了「水往高處流」的奇蹟?以礦產命名的白銀市竟是1936年紅軍勝利會師的所在地?看著圖片上遵義會議舊址,在綏德康震教授的講述下,觀眾再次重溫這一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隨著節目的更新,不少觀眾不斷發出類似「這樣的節目很有意義,也很長知識」的讚嘆,地名里的知識積累、智慧顯現、情感寄託得以實現「硬核式」輸出。《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以形式創新平衡文化類節目知識競技性與娛樂性的關係,展現出不同地域內城市與鄉村既古老悠遠又充滿活力的一面,喚起了觀眾的民族自豪、文化自信與國家歸屬感。

極致呈現,讓地名「破壁出圈」

截至目前,節目播出帶來的影響力是有目共睹的。

《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自開播以來,獲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人民網、光明網等中央權威媒體,南方日報、澎湃新聞、北京青年報、文匯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等多家地方和行業主流媒體的關注點贊。新媒體平台上,主話題#中國地名大會#閱讀超12億,討論次數30餘萬。開播至今,#沉浸式感受李白詩里的蜀道難##古人運用海水潮汐運送造橋石材##廣西這個峽谷水流聲如萬馬奔騰咆哮#等話題累計登上全網各平台熱搜44次,每一期節目更新都有網友們熱議的話題與新的關注焦點。

究其原因,在於《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由內而外」的破壁思路,節目不僅著眼於整體內涵與立意的深耕,還遵循電視節目的創新規律,不斷把視覺層面的創造性表達做到了極致,吸引全網觀眾的目光。

以本季舞美為例,舞台使用流線型造型設計,配合多種視覺元素,並根據全新的團戰模式,將選手席位設計成鮮明的對壘陣型。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地屏打造與地理概念相契合的地名羅盤,創新視覺符號使其成為服務於各個環節的儀式性表達,持續深化「地名」在視覺層面的文化意蘊。

一系列飽含匠心與巧思的設計,舉重若輕地勾連起當下觀眾對地名文化的興趣點,並在短時間內捕捉他們的注意力,不僅讓地名逐漸成為觀眾腦海中內涵豐富的文化符號與記憶片段,更有效地觸動他們深思。

此外,除卻大眾層面的關注,《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的「破壁」出圈還有更為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其帶動了總台「大會」系列的IP煥新,《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圍繞中華文化、時代風貌,講述新時代的中國故事,縱覽地名在新時代留下的新定義。

另一方面,這也帶動中國傳統輿圖這一「國寶」再次煥新。作為《中國地名大會》第三季聯合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等單位打造的創新環節——「輿圖看地名」精選《福建省會城市全圖》《重慶府治全圖》《象山港圖》等多幅極具學術與文獻價值的中國傳統輿圖,引導全民關注中國傳統輿圖的研究價值與文物、文化價值,讓中國傳統輿圖「活起來」。

是的,再次把地名「玩」出新花樣的《中國地名大會》用其經久不衰的創造力和創新活力刷新了大眾對地名的認知。原來,我們身邊看似平常的地名,從來不是簡單的漢字組成——它們始終蘊含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492c759554a9ce05214a85f13905b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