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阿炳:花天酒地敗光遺產,染上梅毒雙眼失明,創作百首絕曲

2024-01-05     古今記實1

原標題:真實的阿炳:花天酒地敗光遺產,染上梅毒雙眼失明,創作百首絕曲

在無錫二泉廣場的正中央,有這樣一座雕塑:他身著破衣爛衫,戴著一頂舊帽子,手中卻拉著二胡。雖然只是一座雕塑,但完全可以看出他陶醉忘我的情緒,儼然已經沉醉在自己的音樂當中,這座雕塑不是別人,正是《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

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評價《二泉映月》,說這首曲子值得自己跪著聽。可阿炳這樣一位成功的音樂人,在無錫一些老人的眼中卻是不屑於談論的,因為他們認為一個混亂不堪的人是不值得後人追捧的。

無錫二泉廣場阿炳雕像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為何說阿炳的一生混亂不堪呢?他到底經歷過什麼?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自幼身世曲折,受盡冷眼嘲笑

阿炳,原名華彥鈞,是無錫當地人,1893年阿炳出生在一戶富貴家庭中。雖說是有錢人家,但從他記事開始,他就沒有見過自己的父親,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原本以為自己的母親只是在守寡,但附近的小朋友們總是會因為此事而欺負他,因此他對於父親的存在也十分好奇。

照片中真實的阿炳

阿炳和母親一直生活到3歲,這期間一直被周圍的人指指點點、冷眼旁觀,年幼的孩子受不了被異樣的對待,總是會抱著媽媽痛哭,阿炳的母親也只能無言地流淚。他的母親受不了這樣的煎熬和唾棄,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留下年幼的阿炳在這世上孤獨地忍受著人世的艱苦。

阿炳不知道向誰求助,附近的人總是帶著異樣的眼光看著他,為了能夠繼續活下去,他只好到附近的一座道觀做了小道士。他拜其中的道長為師父,也將道長視為自己至親至愛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阿炳都和道長相依為命。

從小的自卑和寄人籬下的經歷讓阿炳極為敏感,年幼的他早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生怕自己有一點做不好就會被師父趕出家門。

但阿炳不知道的是,其實這個道長就是阿炳的親生父親華清和。華清和精通各種民族樂器,十分有才華,但這麼多年來,礙於倫理和世俗,華清和根本不敢與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出於內心的愧疚,他只得加倍地對阿炳好,竭盡所能地將自己的本領交予阿炳。

在道長的悉心教導下,阿炳不知不覺間愛上了音樂。為了對得起師父的期望,他不分晝夜地勤學苦練,還表現出了異於常人的音樂天賦,短短時間內就掌握了二胡、琵琶、笛子等多種樂器。師父感到十分的欣慰,帶著阿炳在周圍一起做法事。不出意外的話,阿炳今後也會成為像師父一樣的道長,阿炳也從內心感謝師父的培養和關愛。

生活荒誕混亂,甚至一心求死

但這一切都因為師父去世前留下的遺言,而變得面目全非。1918年,師父將阿炳的真實身世告訴了他。當時華清和是一名道士,之後與阿炳的母親相愛了,但是二人沒有私奔的勇氣,所以阿炳是一位私生子。

當阿炳發現自己敬愛的師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時之間根本難以接受這沉痛的事實。在師父去世之後,他的心中充滿了怨恨,他責怪父親的懦弱和無能,是他讓自己的母親被大眾所唾棄。

可他又難以接受自己真實的身世居然是這樣的,如果沒有自己的存在,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就會過得輕鬆一些呢?在這樣雙重的矛盾之下,阿炳變了,他再也不是那個勤奮樂觀、積極向上的阿炳,他變得懶惰頹廢,變得肆無忌憚,變得公然違反道規,甚至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阿炳開始學著喝酒,學著放縱自己,甚至開始吸食鴉片和尋花問柳。他每天用酒精麻醉著自己,頻繁地出入各種不良的場所,過上了荒誕混亂的生活。

沒過多久,阿炳就將師父留給自己的所有遺產揮霍一空,而他的身體也變得不堪一擊。因為過於放縱,阿炳染上了梅毒還有眼疾,最終雙目失明。

阿炳故居

從繼承衣缽的下一任道長,到如今公然花天酒地、違反道規,道觀怎麼可能容忍這樣的人存在,阿炳自然就被道觀趕了出來。此時的阿炳仿佛又回到了小的時候,不被人接受,被人嘲諷驅趕,他的生活又回到了落魄的原點。

為了繼續生存下去,阿炳只能在街邊以賣藝為生。雖然雙目失明,但他手中的樂器技藝還在,還勉強可以用一技之長來養活自己。可他對於生活的信心又該被什麼給喚醒呢?

此時的阿炳依舊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在街頭流浪,什麼也看不見的他,心裡對這個世界也沒有什麼留戀的了。有一段時間,阿炳生病之後臥床不起,無人照料和無人關懷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道。鬱鬱寡歡的情緒讓阿炳的身體越來越弱,自己的生活都難以照料,在一位好心人的介紹下,阿炳意外結識了一位寡婦董催弟。

這位寡婦絲毫不介意阿炳的過去,細心照料著阿炳的生活。從來沒有一個人對阿炳這樣的盡職盡責,不計較得失與回報,在這樣的關懷之下,阿炳試著重拾起對生活的信心。眼睛看不到,他就用心去觸摸這個世界。在被一次次拋棄和嘲笑之後,他依然願意再次相信這世間萬物,他試著接受命運給予的所有,與自己釋懷、和解。

終於阿炳改變了心態,用熱愛再次和音樂重合。他相信如果自己用愛來觸碰音樂,那音樂也一定會用愛反饋自己。依舊是在街頭賣藝,可此時的阿炳不再是頹廢無望的,他變得陶醉忘我,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裡,享受著音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

街頭小巷的人們,都能聽到悅耳歡快的二胡聲,而坐在那裡的阿炳變得積極自信,成為了一道不同的風景線。其實阿炳看不到,從那裡路過的人會向他投去和以往不一樣的目光。

創作傳世名曲,表達內心情緒

就這樣,阿炳有了繼續向前的勇氣,更加堅定地選擇直面生活的痛擊。每天清晨,阿炳都會讓愛人攙扶著自己來到街邊,開始這一天的新生活。雖然他依舊沒有改變生活的困境,但每一位來到這裡聽曲的客人們,都會滿意而歸。

因為阿炳對客人從來都是儘可能地滿足他們的要求,將自己的技藝和情緒完全融入到音樂演奏當中,他的投入和忘我自然感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客人,其中當然有各種社會地位不盡相同的人,但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卑微百姓,阿炳都會將表演做到最好,不卑不亢、盡善盡美。

阿炳的名氣迅速在當地傳開了,雖然有很多地方邀請阿炳前去演奏,但他依舊選擇在這街邊賣藝。在閒暇時光,他也會寫一些曲子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更創作出了許多傳世名曲,《二泉映月》這首不朽的音樂作品,也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

那時的阿炳,在深夜裡還是會偶爾想起自己所歷經的苦難,想起曾經與父親相依為命的那段時光,想起在母親懷裡痛哭的年幼時期,此時的他似乎可以理解父親當時的選擇了。生活也許不只有痛苦和掙扎,更有前行的光芒和嚮往。

阿炳拿起二胡選擇即興演奏,想用手中的樂器表達出自己此時內心的複雜情緒。所有對命運的不公和感嘆,曾經為痛苦流過的眼淚與辛酸,在這一刻全都與手中的二胡意念合一,這悠悠的曲子當中,藏著阿炳對世界的吶喊,更藏著一種不可言說的力量。

後來音樂教授楊蔭瀏偶然聽到了《二泉映月》這首曲子,他感受到了多種別樣的情緒,於是他找到阿炳本人,記錄下了這首曲子,阿炳和他的音樂才讓更多的人熟知。

從那之後,阿炳似乎就成了卑微草根的代言人,他選擇拿起手中的樂器成為他的武器,用曲子抨擊人世的不正之風,關於他的故事也越來越多。

1950年,阿炳創作出《金圓劵害煞老百姓》這首曲子,當地的政府官員勃然大怒,認為阿炳擾亂了公眾秩序和政策執行,於是勒令阿炳不准再公開演出。

可此舉卻讓百姓們大為稱讚,阿炳的行為表現出了,他對於底層老百姓水深火熱生活的深切體驗和內心極具公平正義的性格特點。他雖然經受了人間的所有痛苦與辛酸,但仍舊選擇熱愛生活,並為所有經受不公平待遇的人發聲。

1950年9月25日,是阿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話筒演出的日子,這次正式的演出自然獲得了全場觀眾的喝彩。但其實那時的阿炳,身體狀況已經非常差了,但他還是盡力滿足全場觀眾的要求,強撐著自己的身體,用二胡演奏了《二泉映月》。可沒有想到,這次演出竟然成為了絕唱。

同年12月,阿炳吐血身亡。這一年,他年僅57歲。他不知道的是,他創作的《二泉映月》獲得了「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甚至還被美國灌成了唱片,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如果阿炳能看到這樣的一天,他也許是欣慰的吧!從不被任何人所接受,到如今獲得這樣的厚愛,從頹廢放縱到重拾希望,他的才華終於被全世界所認可。可此刻的阿炳卻早已帶著他創作的百首絕曲隨風而去,也許只有這時才是他一直渴求的輕鬆。

結語

阿炳的一生是不幸的,他迷茫過,他哀怨過,可失去雙眼的他,最後還是選擇了光明和希望。如果說阿炳是有才華的,那他的才華是從苦難中而來,是從絕望中而來,因此他的音樂當中透露著掙扎與悲涼,但更多的是對命運的傾訴和對生活的不甘。這位天才音樂人值得被後人銘記,他的作品更值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3b1ce4841e914926f8f6904f43f7f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