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軍中的異類,老馬識途,成西北馬家軍將領中結局最好的一人

2023-12-26     丹寶星辰

原標題:馬家軍中的異類,老馬識途,成西北馬家軍將領中結局最好的一人

民國時期時局動盪,自袁世凱死後盤踞在中國土地上割據一方的軍閥們誰也不服誰,開始了無休止的混戰。除了中原地區的一眾軍閥外,我國的邊疆地區也盤踞著不少軍閥,其中勢力最大的一夥便當屬西北的馬家軍勢力。

西北的馬家軍是最頑固,勢力存續時間最長的地方軍閥。新中國成立以後,西北馬家軍閥的四個主要頭目都迎來了不同的結局。

除了馬鴻賓選擇投誠起義外,其他三人都落得流亡海外客死異鄉的命運。

馬鴻賓(右)

馬鴻賓早年

民國時期西北的馬家軍內部又分為三股勢力,分別是甘馬,青馬和寧馬,三股勢力的發跡都始於清末西北地區爆發的起義。

清朝時期,西北的馬家軍還只是一股地方勢力,並未形成割據軍閥。到了民國時期,袁世凱開始打壓馬家軍的甘馬勢力,青馬和寧馬便趁此做大。

後來甘馬的頭目馬廷勷因為反對馮玉祥被處死,甘馬勢力也隨著瓦解,西北地區的地盤也被西北四馬的勢力瓜分。

西北四馬指的是青馬的馬步芳和馬步青,寧馬的馬鴻逵和馬鴻賓。這四人的在亂世中做出的不同選擇也造成了他們後來迥異的命運。

馬步芳

馬鴻賓出生於1884年,他的父親馬福祿曾在抵抗八國聯軍中殉國。因為年少喪父的原因,馬鴻賓從小的性格便成熟穩重,還喜好讀書,長大後他的堂弟馬鴻逵也曾用「我家聖人」來形容馬鴻賓。

與傳統印象中沒有文化,動不動就罵人的軍閥不同,馬鴻賓從小就飽讀各種詩書,為人儒雅隨和,父親死後便跟著叔父馬福祥征戰,也有很高的軍事才能,深得叔父看重和信任。

馬鴻賓的官位因為獨特的背景也一路上升,32歲便官至少將軍銜。

1917年,馬鴻賓在剿滅靜寧人達爾六吉聚眾稱帝企圖復辟,率眾侵犯寧夏,馬鴻賓率兵在石嘴山一帶截擊,擒獲達爾六吉等二百餘人。此後的幾年,馬鴻賓一直在忙於剿滅西北地區的匪患勢力,很快便因為剿匪的功績升至中將軍銜。

馬鴻賓

1930年,中原大戰時期,馬鴻賓被馮玉祥任命為寧夏省主席。中原大戰後,馮玉祥慘敗,經過馬福祥的斡旋,蔣介石將馬鴻賓納入麾下,讓其出任甘肅省主席。

之後馬家軍的勢力開始依附於蔣介石,西北的青馬和寧馬之間雖互有爭鬥,但面對外部勢力又團結在一起,西北也形成了馬家軍兩大勢力二分天下的局面。

抗日時期的馬鴻賓

日本人的勢力在九一八之後便開始侵入中國,中國內部的各個大小軍閥勢力自然也成了日本人想要拉攏和控制的對象。

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馬鴻賓不為所動,抗戰爆發後馬鴻賓一邊積極備戰抗日,一邊搜捕地盤上的漢奸。在西北的馬家軍中,當屬馬鴻賓的抗日積極性最高,在抗日中作出的貢獻也最大。

1938年,馬鴻賓任綏西防守司令,在綏西地區與日軍作戰,多次破壞日軍的鐵路,繳獲日軍物資。1940年,日軍趁著黃河冰凍的時機,由歸綏西進,馬鴻賓率部在新民堡一帶阻擊日軍,但因為武器制式落後不敵日軍,在留下一部分士兵斷後後撤退。負責斷後的四十餘名士兵最後壯烈犧牲。

馬鴻賓在抗戰中曾多次派軍隊到抗日前線作戰,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偷襲的抵抗日軍的,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在我國西北地區的勢力擴張。馬鴻賓和其部眾也在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反觀馬鴻逵和馬步芳,坐擁數萬軍隊還掛著各種司令的頭銜,依舊在自己的地盤上過著土皇帝的生活。面對日軍極儘可能地避免與之接觸,千方百計地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樣心中毫無民族大義的做法也成了他們日後命運不同於馬鴻賓的一個原因。

西北四馬不同的結局

解放戰爭時期,西北四馬選擇站到了蔣介石一邊,不過隨著戰爭形勢的變化,幾個人的命運也都迎來了不同的結局。

馬步芳曾在紅軍長征時就阻擊過紅軍,曾經使紅軍的西路軍折損七千餘人,此外馬步芳還對被俘虜的紅軍進行過殘忍的虐待和殺害。

馬步芳的一系列的惡行令當時的黨中央深惡痛絕,此後黨中央決定對馬步芳部實行堅決剿滅的政策,絕不接受投誠。因此在解放軍勢如破竹地走向勝利時,馬步芳十分惶恐,慌忙帶著金銀財寶輾轉跑路到埃及,最後在1975年死在沙特。

馬鴻逵和馬步青二人在解放軍逐漸解放西北的大勢下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兩人因為之前曾多次對紅軍作惡,便不敢答應黨中央的勸降,只得跟著蔣介石一起跑路到了台灣。

馬鴻逵在跑到台灣後很快便意識到自己的政治生命走到了終點,後來又找了一個機會跑路到美國,在死前馬鴻逵還想把屍骨葬在大陸,不過未能如願。馬步青在台灣時期雖擔任了不少官職,但不過都是沒有實權的虛銜,在1977年病死在台灣。

馬鴻賓的結局相比其他三人而言無疑是最好的。解放軍在進攻寧夏時,獲悉了馬鴻賓和馬鴻逵的矛盾,便派出了代表和馬鴻賓談判,希望能勸降馬鴻賓。

但馬鴻賓此時還想爭取更多的條件,解放軍只得繼續展開了進攻。在見識了解放軍的強大火力後,馬鴻賓接受了解放軍投誠改編要求。

新中國成立後,馬鴻賓在新的人民政府中擔任了不少職務。工作期間馬鴻賓積極擁護新生的人民政權,致力於民族團結平等事業。抗美援朝時期,馬鴻賓還向志願軍捐獻了一萬元人民幣以支援前線。

1960年,馬鴻賓因胃癌在蘭州逝世。在國內得以安度晚年的馬鴻賓,無疑是西北四馬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馬鴻賓能審時度勢選擇和平起義,為推動祖國的統一進程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犧牲。

這是站在人民利益的角度最明智的選擇,也是歷史的潮流所趨的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3258f8205037c8a5ca3fa45b0f6d8d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