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伊始,廢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設公、侯、伯三等爵位,而按照鐵券,此三等又可細分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各個等級所領的俸祿都不同,在寬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區別。明朝的封爵來源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封的,二是朱棣封的靖難功臣。這也奠定了明朝後來的勛貴的體系,雖然偶有被封爵的,可終明一朝,基本上勛貴都是朱元璋和朱棣封的那些家族。
作為功臣公爵是最高的(也有封王的,那都是死後追封的!)今天要說的是明朝的一個一等公爵,這家是跟著朱棣靖難的功臣,後來朱棣即位大封功臣,張家因功封為英國公,直到明亡,才除爵。
在明朝勛貴都是帝王的朋友,就想上面說的他們不是幫助朱元璋打天下,就是幫助朱棣成功奪位,說到英國公還要提到一個人張玉。這位可是朱棣靖難時期的名將,他雖然不是英國公,可是從他兒子開始世襲了英國公爵位。
張玉原為元朝樞密知院,後投降明朝,跟著朱棣混。這個人也比較有才能,因功至燕山左護衛指揮僉事,隸屬朱棣麾下。他在靖難之役期間,奪取北平九門,升任都指揮僉事,並擔任燕軍先鋒,大敗南軍主帥耿炳文。後為燕軍中軍主將,在鄭村壩、白溝河兩次擊敗李景隆。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張玉參加東昌之戰,為救朱棣,闖入敵軍陣中,力竭戰死。可以說他是替老闆朱棣死的,朱棣登基之後追封榮國公,諡忠顯。
第一代:張輔
張玉有一個兒子張輔,張玉戰死之後,張輔繼承父親職位。隨從朱棣在夾河、藁城、彰德、靈璧等地戰鬥,都立下功勞。隨從入南京後,被封為信安伯,食祿千石,給予世襲誥券。永樂三年,張輔進封為新城侯,加祿米三百石。永樂六年夏,張輔平定安南,整軍回到京師。朱棣論功行賞,在奉天殿賜宴招待他,並賦寫了《平安南歌》,進封他為英國公,歲祿三千石,給予世襲誥券。從此開啟了英國公一系。
第二代:張懋
張輔的次子。公元1449年,英國公張輔病逝,第二年張懋繼承英國公爵位,憲宗閱騎射西苑,他三發連中,帝賞賜金帶,遂命掌中軍都督府提督,歷掌京營和五軍都督府等軍職。後加太子太傅,進太師兼太子太師。正德十年卒,年七十五,追贈寧陽王,諡號「恭靖」。
第三代:張侖
張懋的孫子,正德十年襲封英國公爵位。
第四代:張溶
張輔之子,嘉靖十四年襲封英國公。嘉靖年間,兵科給事中歐陽一敬因軍政事務彈劾英國公張溶,山西、浙江總兵官董一奎、劉顯,執掌錦衣衛的都督李隆等九人不稱職,張溶因為是功勳之後未遭懲處,但其餘的人都遭貶斥。
第五代:張元功
張溶之子萬曆十年襲封英國公。
第六代:張元德
張溶之子張元功之弟,萬曆二十四年襲封。
第七代:張維賢
萬曆二十六年襲封英國公。
張維賢與明末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皆有牽涉,因背景顯赫,執掌京營兵權。在明末混亂險惡的政治鬥爭中皆得身保。
在移宮案上出了大力,在魏忠賢等人的阻攔下,親自抬轎將天啟帝從乾清宮抬到文華殿繼承皇位。在魏忠賢當政時,尤不能拿張維賢怎麼樣。
天啟帝駕崩後,奉皇后旨意進宮接受天啟帝遺詔,從而揭破魏忠賢欲秘不發喪的陰謀。保護了岌岌可危的大明朝,為崇禎帝即位創造了條件!
第八代:張之極
崇禎三年(1630)至崇禎十年(1637)間襲封,具體襲年不可考。
第九代:張世澤
崇禎十六年(1643)襲封,末代英國公,被李自成軍所殺!
英國公爵位在明朝歷經九代,始終屹立不倒,掌握大權,即使在明朝宦官當道的時候,依然是風光無限。其實在明朝宦官當政,可以陷害官員,但是始終不敢對勛貴怎麼樣,畢竟宦官始終是皇帝的家奴,而勛貴則是皇帝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