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桌會 | 硬聯通提速 引擎「馬力全開」

2022-03-07   廣州日報

原標題:雲桌會 | 硬聯通提速 引擎「馬力全開」

大灣區硬聯通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今年,「粵港澳大灣區」連續第六年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自《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以來,大灣區建設取得的每一項成績、實現的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堅強領導。

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大灣區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從「硬實力」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集群活力迸發,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隨著「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提速,城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1小時生活圈」的圖景逐漸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居民的通勤常態。高速公路四通八達,航空、航運資源配置優化,「軌道通、關口通、配套通」,正成為大灣區「硬聯通」的有力註解。

重大平台:推動科技研發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

主持人 張姝泓

主持人:重大平台的建設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接下來將如何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以改革為動力推動平台的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

朱偉:接下來,我們將推動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加快構建以合作區條例、實施方案、總體發展規劃為重點的「1+1+1+N」政策框架體系,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主線,推動科技研發和高端製造、中醫藥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充分釋放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擴區」和「改革開放」紅利,統籌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和深港合作布局,推進產業促進、金融開放等重點政策同步擴區。加快推動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積極研究謀劃深港口岸經濟帶和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為大灣區深化改革開放注入新動力。

我計劃領銜提出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條例(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的議案。合作區條例(法)是合作區建設的「基本法」,希望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支持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政策落地落實。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黃西勤

黃西勤:《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賦予了合作區「新平台、新空間、新示範、新高地」的戰略定位。我認為,從切實發揮合作區的政策優勢、區位優勢、資源優勢,積極培育海洋經濟新動力的角度出發,將合作區打造成「方便旗」船舶回歸登記的「新平台」、航運金融要素聚集的「新空間」、粵澳海洋經濟發展的「新示範」、國際海洋人才培養的「新高地」,意義重大。

建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方便旗」船舶回歸登記方面探索政策突破並先行先試,大力吸引中資「方便旗」船落戶橫琴登記,推動航運產業要素集聚,打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

基礎設施:建議在港珠澳大橋舉辦國際馬拉松賽

主持人:目前,「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提速,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善也讓城市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請問對此各位有怎樣的感受和建議?如何深入發揮挖掘基礎設施體系的價值和作用?

朱偉:在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接下來,我們將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邁出新步伐。圍繞深港、廣佛、珠澳極點,加快推進廣湛高鐵、深江鐵路等項目建設,推進多層次軌道交通融合發展,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積極推進深中通道、黃茅海跨海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建設,加快建成能力充分、方式協調、集約利用的跨江跨海通道群。積極推進大灣區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對外通道建設,加快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建設,打造貫通全省、暢通國內、連接全球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中盈盛達融資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列進

吳列進:我對大灣區互聯互通和廣佛同城都有親身體會。我們公司2015年在香港上市,那時過去香港一趟還不算方便,這兩年從佛山去香港一兩個小時就能到達。

我住在廣州,在佛山上班,每天往返廣佛,廣佛同城的推進讓雙城工作生活越來越便利。以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為例,目前已經成為推進廣佛兩地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區,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點創新平台,見證著兩座城市合作的不斷深化。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潘明

潘明:我多年連續聚焦廣東省大交通尤其是高鐵建設,下一步,應繼續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港深、澳珠兩大極點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內地與港澳鐵路相通,加快澳門連入國家高鐵網,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同時,推進港、珠、澳三地機場合作模式,儘快開通珠海機場國際口岸,與香港機場、澳門機場形成錯位發展,相互補充的組合機場群,並通過公路、鐵路等設施形成三地機場之間的聯程聯運。

蘇權科: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合作共建的「世紀工程」,其體育、文旅等方面價值值得進一步挖掘。

體育方面,我建議每年10月23日(大橋正式開通紀念日),在港珠澳大橋舉辦國際馬拉松賽,打造連通粵港澳的海上國際馬拉松品牌。港珠澳大橋兩埠岸之間長度約43公里,正好設置一個標準馬拉松(42.195公里)賽道,全程風景壯麗,將帶給參賽選手舒適愉悅的體驗。

文旅方面,港珠澳大橋西人工島(白海豚島)曾二次作為央視春晚分會場,我建議每年12月31日晚在該島主辦大灣區新年音樂會,打造港珠澳大橋海上戶外經典音樂會品牌。

產業協同:建設「雙碳」新經濟先行示範區

主持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協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條件與優勢,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市場開放度及國際化程度較高。各位認為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可以在哪些產業進一步發展,加速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如何深入推進大灣區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

張傳衛: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雙碳」新經濟先行示範區,創新構建「雙碳」經濟新體系,打造「雙碳」產業新支柱,對推動世界級灣區高質量發展和搶占國際「碳中和」技術、產業高地具有深遠意義。建議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為契機,可在聯通深港的中山翠亨新區創建「雙碳新經濟先行示範區」,打造集聚「雙碳」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金融、資本的國際化平台,參加「雙碳」國際和創新合作,推動雙碳經濟對接香港和國際資源產業分工,整合高校科研與珠西裝備優勢,打造「雙碳」產業融合發展新高地、灣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全國人大代表、陽江市海陵試驗區閘坡鎮蒔元村村民梁桃

梁桃: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城市,可以在海上風電產業協同上發力。海上風電作為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廣東海上風電開發規模巨大,海上風電規劃裝機容量居全國第一,風電發展帶動產業能級超萬億元規模。

我們要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生態鏈,搶占國際海上風電產業體系制高點,打造世界一流的風電裝備製造基地,形成國際風電裝備製造合作與競爭新優勢,塑造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海上風電新名片。比如可以建設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對於廣東省發展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經濟:

建議粵港澳三地共建超級深水港

主持人:近年來,在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推動下,海洋產業也被賦予了向更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發展海洋經濟的雄厚力量及區位優勢,海洋經濟更是國際一流灣區的標配。對此,各位認為大灣區還可以在哪些方面發力,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黃武

黃武:粵港澳大灣區集聚了香港、廣州、深圳等若干世界級大港,但受港口水深不足的限制,目前各港口一般只能靠泊5萬~10萬噸級貨櫃船,超大型船舶需在外錨地減載方可進入沿岸港口。

為此,我建議,謀劃在珠江口的萬山群島地區,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建設超級深水港,並打造「粵港澳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

萬山群島地處珠江入海口,東鄰香港深圳,西接澳門珠海,北通廣州,自然地理條件及空間布局優越。在此建設深水港,可以滿足國際上任何噸級的船隻停靠需求,徹底解決珠三角港口群難以停泊超大型船舶的問題。在建設深水港的同時,還可以利用群島島嶼空間布局,同步規劃建設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

梁桃:粵港澳大灣區有豐富的海洋和旅遊自然資源。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珠海橫琴是國際休閒旅遊島,而陽江海陵島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宋代沉船「南海一號」這個全國獨一無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吸引了很多遊客,可以與澳門、珠海橫琴聯動發展,合作發展旅遊業和跨境電商等,共同抓好產業共建和招商引資,培育壯大特色海洋經濟。三地的深度融合,可以為今後「一帶一路」發展起到示範效應。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馬光瑜

馬光瑜:港航業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的重要支柱。隨著數字化經濟的迅速發展,航運數據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航運大數據可以幫助企業收集、挖掘、分析港口的營運和價格方面的指數,指導經營。建議成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數據專項小組,制定粵港澳大灣區航運數據條例,規範航運數據的定義、權屬界定、流轉機制、定價機制等。

目前大灣區內各級政府、相關航運企業及圍繞港口服務的相關行業都分別建設了不同規模的數據平台,建議打破數據共享壁壘,建設基礎性航運數據中心,推動航運業數據化經營、治理應用落地。在統一數據標準的基礎上,可以打造基礎性數據中心,先以某個數據化較為成熟港區為試點,整合該港區的政府及相關公司的數據平台,再逐步完善。

聲音

我計劃領銜提出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條例(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22年立法工作計劃的議案。合作區條例(法)是合作區建設的「基本法」,希望通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中支持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政策落地落實。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

建議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為契機,可在聯通深港的中山翠亨新區創建「雙碳新經濟先行示範區」,打造集聚「雙碳」科技、教育、文化、產業、金融、資本的國際化平台。

——全國人大代表,明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傳衛

建設廣東(陽江)國際風電城,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產業。

——全國人大代表、陽江市海陵試驗區閘坡鎮蒔元村村民梁桃

我們公司2015年在香港上市,那時過去香港一趟還不算方便,這兩年從佛山去香港一兩個小時就能到達。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中盈盛達融資擔保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列進

建議成立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數據專項小組,制定粵港澳大灣區航運數據條例,規範航運數據的定義、權屬界定、流轉機制、定價機制等。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廣東省委會主委,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馬光瑜

我建議,謀劃在珠江口的萬山群島地區,由粵港澳三地共同建設超級深水港,並打造「粵港澳國際航運綜合試驗區」。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副主席黃武

建議每年10月23日(大橋正式開通紀念日),在港珠澳大橋舉辦國際馬拉松賽,打造連通粵港澳的海上國際馬拉松品牌。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

應繼續大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港深、澳珠兩大極點之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實現內地與港澳鐵路相通,加快澳門連入國家高鐵網。

——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潘明

建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在「方便旗」船舶回歸登記方面探索政策突破並先行先試,大力吸引中資「方便旗」船落戶橫琴登記,推動航運產業要素集聚,打造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高地。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會長黃西勤

統籌/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姝泓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姝泓、申卉、何道嵐、方晴、徐雯雯、廖靖文、何瑞琪、黃健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鄭洪達、受訪者供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