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西征時,不喜歡攜帶糧草的蒙古人,是如何讓士兵吃飽肚子的?

2022-04-09     昭武觀史

原標題:蒙古西征時,不喜歡攜帶糧草的蒙古人,是如何讓士兵吃飽肚子的?

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糧草一般指的是軍用的糧食和草料,糧食一般以供士兵食用的穀物為主,而草料主要指的是供馬匹食用的稻草和苜蓿。

對於農耕民族來說,讓戰場上的士兵吃飽肚子一直是重中之重的事,每到戰爭爆發的前夕,農耕民族的軍隊總會先囤積大量的糧草,當能保證糧草足夠支撐一場戰爭的消耗時,才會向敵軍發動戰爭。

而對於以蒙古騎兵為代表的游牧民族軍隊來說,他們在戰爭前也會做好後勤工作,但是並不是像農耕民族軍隊一樣費盡心思的囤糧和運糧。

由於生活環境和飲食習慣的不同,導致蒙古人並不像農耕民族一樣熱衷於使用穀物和蔬菜。他們在古代的主要食物是肉和奶,因此他們在外出征戰時,並不喜歡攜帶糧草作為補給,即使他們有時會從被征服的土地上掠奪到糧草,也不會把糧草作為主要的後勤物資。

由於蒙古人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牧民一生中都是在遷徙中度過的。當他們外出征戰時,會精心設計好路線和時間,他們會選擇離草原較近的路線出發,並且避免在冬季物資匱乏的時候打仗。

蒙古人在外出征戰時,經常會帶上自己的牲畜一同出發,他們可以一邊放牧一邊進行打仗,而他們所攜帶的牲畜,則能給他們提供源源不斷的肉食和奶類供應。

比如在蒙古的三次大規模西征過程中,蒙古人都會把當地的草原成為他們的後勤補給基地。在第一次蒙古西征時,成吉思汗率領的蒙古軍隊便曾在花剌子模東部的草原遊牧,當攻入花剌子模境內後,花剌子模北部的欽察草原也成了蒙古人的牧場。

到了第二次蒙古西征時期,拔都也以金帳汗國境內的欽察草原為後勤基地,當進入歐洲後,蒙古軍隊便在東歐大草原遊牧。當旭烈兀發動第三次西征的時候,亞塞拜然的草原為旭烈兀的西征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資,當時裏海沿岸的水草非常豐美,以至於後來伊爾汗國和金帳汗國為了爭奪這裡的草原而大打出手。

草原上源源不斷的物資,讓西征的蒙古士兵填飽了肚子,但是他們的這種後勤保障制度也存在許多弊端。當遇到一些自然災害的時候,草原上牲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比如中亞之王帖木兒在東征明朝時,就曾攜帶了許多牛羊作為軍糧使用,結果出發後遭遇暴雪,許多牛羊被凍死。

在三次西征過程中,蒙古人的閃擊戰讓被征服的國家吃盡了苦頭,但是蒙古人發動的閃擊戰,有時候也是被迫的。因為蒙古人一般不會將戰爭拖到冬季,因為當冬季降臨後,草原上的物資會變得匱乏,會直接影響到蒙古軍隊的後勤保障。

當蒙古軍隊快速行軍的時候,來自草原上的補給也難以跟進,這個時候蒙古騎兵就會攜帶一些肉乾和奶酪進行果腹。除此之外,蒙古人還會通過掠奪和打獵來為自己提供軍糧。

在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期間,曾派大將哲別和速不台率領大約三萬名蒙古騎兵追殺花剌子模的國王摩訶末。由於需要快速行軍,因此他們無法攜帶大量的牲畜,沿途只能靠打獵和掠奪城市居民的物資來保障後勤。

速不台和哲別在追殺摩訶末時,沿途攻下了許多城鎮,就是為了給軍隊供應物資。當摩訶末去世之後,速不台又率領蒙古軍隊轉戰至東歐,也是為了掠奪當地的資源。

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使速不台被迫發動「閃擊戰」,因為一旦一座城市久攻不下,那麼蒙古軍隊的後勤就會出現問題。

在戰爭期間,蒙古人也會減少生火做飯的次數,因為炊煙會暴露營地的位置,而且生火做飯也會消耗大量的時間,這對長途行軍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除此之外,和蒙古人一樣都是游牧民族的克里米亞韃靼人,為了避免打仗時生火做飯,會製作了一種另類的軍糧。韃靼人在打仗時,會在馬鞍上放上一塊生肉,在進行過長時間行軍後,通過馬鞍的摩擦,會將肉質變得十分鬆軟,而馬的汗液則成了調味品,據說這種軍糧的發明者,是曾橫掃歐洲大陸的匈人騎兵。

而蒙古騎兵隨身攜帶的肉乾和奶酪,則成為了非常方便的軍糧,而且他們在打仗前,往往不會食用太多東西,因為成吉思汗一直相信「狗兒吃飽,出獵不利」的古語。

參考資料:《世界征服者史》《草原帝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30b66734be49e5481a65e0b0d14a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