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孫廷華
這是一塊承載齊長城文化的神奇土地,齊魯古道從村頭穿過,東山上的"清夜寨"為齊長城守兵的棲地;這是一塊誕生戲曲文化的聖地,中國《五音戲》在此起源,章丘有史以來的第一所戲曲學校在此創立;這是一塊烈士血染的土地,南明區委書記何振興、區長周星三在村內犧牲,區武工隊中隊長靳啟學在莊北五里處壯烈就義;這是一個綻放七彩的土地,四季開放的鮮花、樹的黛綠與紅瓦房映襯,組成一幅富有詩意的鳥瞰圖。這,就是美麗鄉村青野。——採訪題記
青野村隸屬章丘文祖街道,東山上"石人石馬"為文祖區域的八景之一。該村東至轎頂山與水龍洞村相接,西有巴漏河與黑峪村毗鄰;北有兩榔山界至三德范,南連大寨直達錦陽關。總面積約2.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36畝,人口2600餘。元代壁畫證實,青野村原名"青崖"。明朝萬曆年間,韓姓人氏從棗強縣沿途逃荒至此,見這裡視野開闊,樹木青草見多,在此立村,故更名"青野"。因青野村歷史文化厚重,被評為"省傳統村落"。
歷史的長河滾滾流到今朝,現代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潮中,以打造"中國五音戲之鄉"為主旋律,建設出展示"戲魂鄉韻"的五音戲長街;通過開展"爭創出彩人家"活動,使美好的家風在全村悄然興起。高聳的樓房,明亮的路燈,讓歷史古村展現出都市風采;花園式街頭,繁花似錦的小巷,處處都閃爍著五彩繽紛的絢麗。讓我們遊覽青野,去欣賞五音戲的風韻,去享受美麗鄉村的魅力——
建設五音戲長街,展示戲魂鄉韻
《五音戲》被稱作全國地方戲曲一奇葩。她"通俗易懂,音調婉轉,趣味性濃",因而得到人們的欣賞。五音戲的前身是"周姑子戲",源於清初一個周姓尼姑的化緣小調。經青野村幾代人的努力,將小調改編旋律、成為傳唱。民國初期,青野村靳成章移植內容,正式形成了"周姑子戲"。民國初期,靳成章的戲班震撼濟南大觀園,紅火章丘周邊百里。直到1953年,靳成章之徒"鮮櫻桃"在淄博將"周姑子戲"更名為"五音戲"。因而,青野五音戲被列入"山東非遺",青野村也被譽為"中國五音戲發祥之地"。青野村為傳承這一地方戲曲瑰寶,聘請專家、規劃設計出"中國五音戲之鄉"的宏偉藍圖,並充分利用能工巧匠,建設了古戲台、五音戲博物館和傳習所,打造出展示"戲魂鄉韻"的"五音戲長街"。這長街既是介紹五音戲起源與發展的文化長廊,也是吸引文人騷客的一條文旅風景線。
"五音戲長街"東起省道242線,路口懸掛"中國五音戲發祥地——青野村"的醒目標誌。在通往村裡平坦的大道上,兩旁扎著菱形籬笆,右是綠油油的菜地,左是豐碩的"採摘園"。相宜對稱,瓜果飄香,充滿了田園風采之詩情畫意。往前行走,一灣碧波清澈見底,映出白雲悠悠的藍天,美妙無限。漫步數丈,寬敞的停車場四周樹木婆娑,石碾石磨連著打穀的場院。塑造的茅屋,寓意著曾經的茶坊酒肆;寫著"豐"字的糧囤造形,那是世世代代老百姓期盼與夙願。遠去了的記憶,淡忘了的鄉愁,在這裡,又組成了一幅古樸的生動畫面。
村頭,白牆壁上的圖文格外顯眼:"五音戲很有地方特色,胭脂一劇有現實教育意義。"這是朱德委員長對該戲的高度讚譽。從這裡起步,一道畫廊展現眼前:碌碡石槽碾磨在街道兩旁林立,組成了特別"路沿";路沿石裡面,翠竹茂密、百花爭艷、垂柳毿毿,春意盎然。牆壁上,一個個五音戲大師鮮明亮相,一代代傳傳承人展現風範;經典劇目《王小趕腳》劇照詼諧引人,經典唱腔唱段,顯示出五音的動聽婉轉。莊上的人們從這裡行走,忍不住會哼哼出一段五音唱段;到這時,你才會體現出"走進青野莊,家家周姑子腔"的真正內涵。這裡的街道,漂流的是濃濃的韻味;穿越小巷的清風,似乎也被五音戲感染。
拐上幾個彎兒,高大挺拔的五音戲舞台展現眼前。這是個仿古建築,石柱支撐,兩角起翹,青龍盤頂,甚是壯觀。舞台廣場為青石鋪就,高聳的兩棵國槐,象衛士分立戲台兩邊。戲台左側,有蕩漾碧波的水灣和花園式後台,青磚鋪路,花木奪艷。晚上演戲,身著古裝的小姐、丫環從月亮門裡出入,在花園中穿越,碧水月影,增加了舞台效果和真實的美感。
"五音戲博物館"是長街的閃亮點,也是青野村美麗鄉村建設中突出的一大景觀。它坐北朝南,十三層台階登上;台階兩側,對稱"富貴牡丹"。台前張望:把門的石獅怒目張口,四條木柱支起斗拱飛檐;獅子滾繡球的浮雕展現玉柱兩旁,昂頭翹尾的青龍盤脊斜插雲天。
這,就是一座活脫脫古代宮殿。進館內環顧:牆璧上,陰刻浮雕的鳥獸栩栩如生;房檐下,垂雕懸雕的花草活靈活現。展室內,陳列著"秧歌初萌""宮女傳戲""創辦戲社""青野戲班"和"唱響五音"五個階段的展板,每個時期都有詳實的資料、道具用品和珍貴照片。文圖並茂,詳細介紹了周姑子戲的創始者靳成章、一代大師兩盞燈、鮮櫻桃及表演藝術家明鴻鈞、明先柱等人的生平事跡和表演風格。遊客們在此閱覽,真實的了解到"周姑子戲"生根發芽的來龍去脈,還有那"更名五音"的社會背景和時代變遷。在這裡,感受到舊時藝人的悲歡離合;在這裡,記錄了大師們的生活命運和曲徑磨難。從明朝中期的"秧歌初萌",到當代"唱響五音",經歷了五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一曲壯歌,一部史篇。
博物館內,還陳列著青野村從互助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時期的帳本,讓參觀者了解到"窮人翻身當家做主"的一段特殊情緣。
前人們,在青野村紮下了周姑子戲的"根";傳承者,打造出當代五音戲的"魂"。如今的青野五音戲劇團,是活躍在章丘及周邊地區的優秀劇團和"一村一戲"的特約劇團,每年演出超過200多場,並獲得了"山東十佳劇團"榮譽稱號。目前,青野村有兩個濟南市非遺傳承人:其一是團長馬乃轉,以敢於擔當的精神,擔任團長近三十年,創出業績,被選為章丘區人大代表;另一個是副團長張霞,以"表演潑辣大方、唱腔婉轉動聽"的才藝,塑造了二姑娘、趙美蓉等多個花旦、青衣舞台形象,被評為"山東十佳演員"。
打造宜居環境,呈現都市風采
青野村有"建築之鄉"之美稱,從事建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村中多數男人都會瓦匠手藝。人民公社時期,青野建築隊在章丘走紅,質量、技藝、誠信受到建設單位的讚譽。有句俚語說:"男人摸瓦刀耍手藝,女人登舞台唱大戲。"這也是對青野這個"五音戲之鄉"和"建築之鄉"美好讚譽。正是這一代代的匠人精神傳承,使青野村的房屋建築別具一格,即寬敞明亮,又突出了古典風格。
在建設美麗鄉村的活動中,青野村把"宜居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值,實施了"街巷硬化、綠化"、"安裝污水排放管路"和"安裝路燈"等工程,結束了污水亂淌的歷史;讓街道平坦整潔,讓夜晚燈火輝煌,讓道兩旁鮮花亮麗。那路邊的花,一簇簇、一行行,紅的鮮亮,蘭的奪眼,黃的令人暈眩;那村裡的樹,青松托天,綠柳舞裙、國槐伸臂,高的挺拔,彎的神奇。在這裡生活,無限愜意。
為了讓村民身心健康,青野村建起了文化廣場和圖書室,並逐步引導村民,形成了"愛讀書,讀好書"常態化機制。圖書室書目繁多,其中農村科技、果樹修剪、花卉等書籍,是人們的最喜愛讀本。他們從書本中吸取養分、提高果樹整枝技藝,讓山果和花椒大幅度的增收;人們還通過花卉讀本,選取品種,精心栽培,讓庭院的鮮花更加靚麗。為了五音戲的傳承,該村組成了寫作班子,歷經兩年多的搜集整理,《中國五音戲》一書問世。該書由"齊魯電子影像出版社"出版,分《五音史話》《梨園精粹》《舞苑戲影》《戲曲熱土》等七個篇章,有極高的閱讀價值和收藏價值;也為"五音戲之鄉"增添一筆錢寶貴的財富。
青野村的黎明,是喧囂的黎明。晨練的人走在街頭,跑向野坡,有的打拳,有的踱步,田野上上笛聲悠悠,五音戲唱腔在山谷飄蕩。
夜晚,爺們在路燈下打牌、下棋,老人們則還是愛講周姑子的化緣故事。
夜幕下的文化廣場,是女人們的歡樂世界。音樂迭起跌落,優美舞姿翩翩。舞蹈隊員里有七八十歲的老嫗,也有剛剛過門的媳婦,舞步中,美好歡樂從心底爆發,幸福笑意在臉上蕩漾……
爭創出彩人家,展示生活美好
"房前屋後整潔乾淨,庭院鮮花競相綻放;屋內陳列井然有序,廚房餐具擦拭明亮。"這是青野村組織爭創"出彩人家"活動以來,家家戶戶展現出的新氣象。爭創活動開展之初,青野村首先發揮"省級傳統村落"和"五音戲文化"的獨特優勢,從"匠人家庭"和"五音戲愛好者家庭"入手,讓她們秀出"庭院靚麗之美""家庭和諧之美"和"道德家風之美"。又通過講課宣傳、舉辦培訓、推廣典型等形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婦女自願加入爭創活動,形成了"比、學、趕、幫"的爭創活動熱潮。女人們在勞動之餘,自覺地清掃庭院、修剪花木,自覺改變了懶惰的落後生活習慣,爭前恐後地講出了"尊老愛幼"的出彩故事,秀出了"夫妻互敬互愛"和鄰里和睦。與此同步,青野在全村展開"好家風""好婆婆""好媳婦""五好文明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評選活動,營造出"耕讀傳家、孝廉勤儉、尊老愛幼"的良好氛圍,整體提高了廣大婦女素養素質和精神風貌,展現出了她們的"心靈美、行為美、著裝美"。當這些亮麗的身影伴隨著說笑聲在小巷中穿越的時候,顯得古村年輕了,女人漂亮了。是的,當人們忘卻煩惱憂愁,從心底爆發出歡笑時,人就顯得年輕。這,還是長壽之訣竅。
通過爭創評選,青野村有174戶脫穎而出,榮獲"出彩人家"榮譽稱號。說起這些出彩人家,可謂"五彩繽紛、各有特色",有的庭院怪石嶙峋,有的庭院根雕造型奇特,還有的庭院盆景競相奪艷……"但,也有個共同特點,就是女人們手腳麻利,打掃的室內廳外一塵不染,室內物品排放整齊有序。看看這些出彩人家的居住環境,就象住進高級賓館一樣愉貼舒服。
靳先軍家是出彩人家之一。他家門前,兩棵巨大的冬青球分立兩旁,象"綠燈籠"襯托門廳聳立;影壁前鐵樹與山水壁畫搭配相宜,院落里花草展現春意。看看床鋪疊的周周整整,看看廚房裡放亮的炊具,就知道女主人乾淨利索。靳先軍的妻子叫趙在蘭,她不僅處理家務整潔有序,還既是"好兒媳",又是"好婆婆";她待自己的兒媳像是親閨女一樣疼愛,對待公婆問寒問暖,百般照顧。這個家庭獲得"出彩人家"的榮譽後,鄰居們都紛紛前去祝賀,因為這個家庭在青野村有著特殊地位:靳先軍的曾祖父,是周姑子戲的創始者靳成章,是他將"周姑子小唱"改編成專場大戲,並創辦了"五股戲社"授徒傳承;靳成章夫人叫於桂蘭,解放戰爭期間任婦救會主任,積極支前,帶頭送子參軍,解放後她歷任村幹部,是章丘縣人大代表;靳先軍祖父是靳啟學,任南明區武工隊中隊長,為家鄉解放而壯烈犧牲。這是個充滿傳奇的家庭,也是個為新中國解放做出特別貢獻的家庭。在這個家庭的榮譽簿上,年青一代又增補了一項嶄新的光輝內容。
"出彩",就是突出家庭的亮麗,突出家庭成員的興趣愛好,突出家人的自信與自豪。走進青野看出彩人家,書香飄逸,琴聲悠悠,家家都在突出自己的特色,戶戶都在展示自己的嚮往,人人都在努力追求新生活的美好。
人心沸騰,生活沸騰,青野村也在沸騰……
己亥仲秋,青野村集"村兩委會辦公、為民服務大廳、衛生室"為一體的辦公樓在村北落成,寬闊的廣場上青松托天,泰山石巍然屹立。明天的美好畫卷將在這裡繪就,奮進的道路又從這裡起步。
辦公樓東側,青野村打造出"商居一條街",可吸引商家34戶,興榮繁華的新格局將在這裡興起。
青野村,是一首歌,唱的是"中國五音戲之鄉"的美好風光。
青野村,是一條河,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走來;烘托著當代鄉村之美麗,朝未來歡潺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