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現實的映照迴旋

2022-06-07     《藝術與設計》雜誌

原標題:藝術與現實的映照迴旋

「藝術源於 生活又高於 生活。」人們常用這句話 形容藝術與生活、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在第 十七屆「創意十二月」,形式多樣的文化展呈和藝 術表達將時代變遷、城市演進、社會生活、未來構 想和自我觀察「賦形」於展覽展示和互動演繹,生 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碰撞的火花四濺,展現了藝術 創作與現實生活相互塑造和成就的動感、質感和 節奏感。

「2020年是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幻的時間節點和 時代標識,由疫情所導致的一系列變故仍在不確 定之中,因而重新確立我們的存在、尋求走向未來 的途徑,已經成為我們面臨和亟待解決的現實問 題。」《飛去來器——OCAT雙年展·2021》主策展 人馮博一說,未來存在於現實的展開之中,現實存 在於未來的想像之中,現實和未來之間的變化正 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關鍵所在,藝術家和策展人需 要敏感於時代、社會的變遷所存在的問題,而不是 簡單地進行藝術炫技或觀念販賣,或者迎合藝術 市場的喧囂。「我們希望藉助展覽的能量起到提示 和警醒作用,以期形成社會合力,為疫情後的復甦 提供支持。這正是當代藝術範疇里重要的意義,以 藝術轉化的方式喚醒我們對社會的責任,激勵人 們去實現願景或修訂時弊,并力所能及地使人們 參與到當下和未來建構的自信之中。」

> 洗滌,丹尼爾•克諾爾供圖

據馮博一介紹,OCAT雙年展打破以往周期性大 展的單一模式,採用臨時策展群體形成「組合」和 「平權」機制,多方位、多觸點地「去」策展中心 化,形成抵達「眾聲喧譁」的策展民主化嘗試。展 覽共邀請11位聯合策展人形成十個單元的策展, 七十餘位/組藝術家的近百件/組多媒介作品堆疊, 形成具有前瞻性的當代藝術生態多維景觀。「室內 空間強調參展作品的實驗性和探索性,室外展出 凸顯公共場所的社區居民,形成『親密』參與公共 藝術的『觸感』交流和互動體驗。」

> 洗滌,丹尼爾•克諾爾供圖

「飛去來器」又稱「迴旋鏢」,最早是澳大利亞土 著人發明的狩獵工具,現在已經變成一項體育運 動。當投擲者將它飛出去之後還會再飛回原處,投 的越猛飛回來越快。「利用這一名稱及飛行軌跡作 為雙年展的主題,我們想表達全球化與在地性之 間風險相互影響和牽制的處境,又象徵性地指涉 出在認識論上對人類主體無限能力的崇拜,對自 然資源過度開發所形成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甚 至還會帶來適得其反的結果的反思。」馮博一說。

《阻力:一次速度的試驗》單元策展人鍾剛側重思 考如何更多地對「自主呼吸」的空間進行爭奪和拓 展。鍾剛說,加速主義籠罩下的珠江三角洲,一輪 又一輪的速度追逐和速度依賴,使得人們的肉身和思維都被捲入到一種慣性運轉之中。如何在此 消彼長的關係中爭取更多自主性,在快速行進中 重建個體與世界的關係?「整個單元的展覽正是 在此背景下提出和實施,它既是我們當前社會現 實和當代情景的描述,也是一種干預,一項博弈, 它呈現出來的輕盈且堅定的介入是歧路與密林之 間的一次婉轉前行。」

> 畫布雕塑,作者:丹尼爾•克諾爾

由周翊、董菁策展的《喜劇》單元則以幽默戲謔的 方式表達在當前充滿喜劇元素的時代,碎片化喜 劇片段截斷故事複雜性和背景,帶給人們衝擊的 同時也使人思考現實。在 策展人看來,社會消費 正從消費實體逐步進化向消費符號,系統算法也 在禁錮人能看到的內容,個體在不知不覺中被定 義並失去了選擇權利,在泛時尚、泛藝術文化中也 有時尚與從眾即為正義的趨勢,此時喜劇化有助 於令人保持清醒,表達主動的不滿意、不需要。而 藝術作為當代一種嚴肅的表達活動,正越來越主 動地尋找自身的表演性與喜劇傳統中劇場性交互 性的融合,並將其奉為當代最突出的藝術表現形 式之一。

自然的變化無窮、生活的千姿百態、城市的更迭變 遷無疑給了藝術家無限的想像和創作空間,韓馨 逸策展的《女媧極樂園》單元靈感源起於1986年 建成的深圳地標性城市景觀雕塑「女媧補天雕塑 像」,她的誕生彰顯了蛇口工人集體「不可為而為 之」的精神力量,其形態柔美,神情堅毅,成為深 圳本地市民的集體記憶與物質遺產。在策展人看 來,她的出現或許成為移民眾多的深圳形成集體 身份想像、文化認同的起始點。而作為靜默地佇立 於濱海之域的神話形象,「女媧補天像」日漸成為 見證深圳特區驚人發展的「琥珀」——既是丈量 深圳四十一年來都市營造的空間標尺,也在當地 居民的供奉之下「庇佑」著這片土地。整個展覽將 「女媧補天像」作為貫穿著古今時空的生動切片, 邀請十組藝術家針對「女媧補天像」的不同局部, 以或圖像或意象的方法展開他們的提問與回應: 女媧是誰?她從哪裡來?她將向哪裡去?以此探究 「女媧」過往的身份、歷史以及傳說,試圖重新書 寫當代女媧神話。

> 天使,作者:武晨

「深圳是一個持續『造夢』的地方,在這座城市的 建設和發展中,『快』一直是個關鍵詞,這也決定了 這座城的節奏。」《超譯城市:平行於弔詭》單元 策展人周婉京說,「快」的背後藏著一個與技術有 關的線索——這個城市印證著本雅明所說的「機 械複製時代」的種種特徵,而深圳令人驚嘆之處恰 恰在於它的速度加快了圖像的複製,讓城市的建 設與人對這城市變化的慾望、逐新的慾望被驅使起來。

在這場展覽中,周婉京與六位參展藝術家共同提出 「圖像何為」的問題,目的在於由一種類似超譯的 方法在解讀圖像之時,以各自的方式詮釋深圳這 座城市。參展裝置作品或結合深圳的地產樓盤圖 像創作新的迷宮式呈現,或通過對生活中各種圖 像、敘事與元素的複製、重疊與融合,企圖創造出 一個新的場域以視覺化現實——一個由多重多維 的仿像與模擬所構成的真實。觀者在這樣的場域中去識別並認同各種熟悉的元素與既成現實,並 因這種多重複制的結合所帶來的荒誕體驗與不可 置信性而反思當代生活中各種圖像複製背後所潛 藏的意義。同時以深圳為起點,對城市物理空間和 在線虛擬空間的高速建設支撐著的網際網路時代展 開想像。

> 持頤系列,作者:陳督兮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句誕生於1979 年深圳蛇口工業區的口號是改革開放的里程碑, 曾給那個時代的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動能。40多年 後的今天,面對氣候變化、環境危機和全球疫情 等人類共同的困境,應該如何反思發展主義邏輯 下的線性時間觀和生命價值觀?於渺在策展單元 《百物之息》希望藉此展覽重返改革開放的原點 深圳,開啟一場速度和效率之外的迂迴之旅,展覽 關注人與萬物之間如何通過節奏和共振進行能量 交換,以獲得更加豐富、多元的生態感知,通過神 話、傳統儀式、前現代宇宙觀、非西方人文思想和 科技等途徑來重新審視人、非人與自然體之間的 複雜纏繞,探索替代式的生態感知和批判視角,給 理性思考注入寶貴的感性經驗,通過給予、關懷、 互惠交換而非榨取來迎接更加值得擁有的未來。

策展人何志森則在公共空間單元《人民(的)公 園》彙集六位(組)藝術家的公共藝術作品,圍繞 「公眾參與」這一關鍵詞思考如何讓華僑城社區 居民作為雙年展最重要的主體納入到藝術創作之 中。「我們鼓勵社區居民對作品使用、挪用,甚至 是再次創作,以此來挑戰『公共藝術』長久以來被 理解、發想和創作的方式,同時也挑戰『公共』的 定義和『公共空間』的生產模式。」何志森說。

> 吃米,作者:李占洋

可以說,對多元文化和豐富藝術兼收並蓄和吐納 百芳的寬容,使得深圳這座城成為與藝術共生的 大型公共空間。基於此,本屆「創意十二月」期間, 包括《飛去來器——OCAT雙年展·2021》在內的一 系列創意類活動,將整個城市化身為文化藝術的 海洋,成為城市生活與文化藝術互相浸潤和影響 的陣地。例如,深圳民宿設計周之「梅鶴」創意設 計大賽將設計賽事作為激發城市創意力的推手, 不斷激活特色民宿建築藝術;龍崗數字創意產業 走廊文創IP開發者大會、數字創意產業走廊標識 設計大賽以互動交流、原創賽事形式賦能數字創 意新未來;《丹尼爾·克諾爾:物化》國際藝術家大 型個展則聚焦「稍縱即逝的藝術」的理念,展現藝 術創作與時代變遷的種種衝突相伴相生的歷程, 也回應了藝術演進的多個側面,構成與我國當代 藝術發展與演進的相互借鑑,統合在全球藝術歷 史的脈絡中,成為藝術與現實映照迴旋的一場精 彩演繹。(編輯:九月)

文 Article / 李小芳 Li Xiaofang

圖 Pictures / OCAT雙年展 BOOMERANG – OCAT Biennale 2021、

《丹尼爾·克諾爾:物化》展 Daniel Knorr:Materializatio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fc42299980760a4d051d707d13a70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