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語境下的「經典文學IP影視化」:藝術再創造,何以賦新能?

2023-04-19     深度文娛

原標題:新時代語境下的「經典文學IP影視化」:藝術再創造,何以賦新能?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這是茅盾文學獎得主、當代著名作家路遙在中篇小說《人生》扉頁引用的經典語句,原文出自作家柳青的作品《創業史》。

近期,部分取材自《人生》的年代情感劇《人生之路》火熱收官,當這句極富哲理的啟示話語亮相劇中時,深深地觸動了觀眾們的心。原作故事由文字化作影像,並輔以合理化的改編與延展,經典文學釋放出了嶄新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與時下的年輕人們同頻共振。

難以預知的前路,是每代人所面臨的的共同課題。《人生之路》的熱播,是經典文學IP影視化的又一次出色示範,原作《人生》銷量倍增,相關話題頻登熱搜。可見,一部面世於80年代的文學作品在今天仍然能夠引起共鳴,引導觀眾藉由跌宕起伏的劇情去思索人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以人民為中心,以新時代為坐標,創作出了一大批紮根人民、謳歌時代的優秀影視作品。其中,取材自經典文學IP的影視作品發展勢頭強勁,一再受到相關政策的重點扶持。前不久,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便發布了上海廣電局關於推動經典文學作品影視轉化的最新舉措,一部部經典文學作品將在螢屏上得以復甦。

傳承·原作之風骨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影視劇,早已不是新鮮的製作模式,但在熱潮之中堅守冷靜的心,依然是創作者必需的狀態。文字與影像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媒介,各有所長,如何巧妙地對原作內容加以二度創作?怎樣以影像為媒介實現有效表達?如何將原作的審美意蘊進行保留和創新?……即便有優秀的原作作為創作基石,創作者所面臨的問題依然接踵而來。

重新審視原作文本,是經典文學IP影視化要邁出的第一步。

2022年的開年爆款電視劇《人世間》便展現了主創團隊對原作之風骨的傳承,劇作改編自梁曉聲獲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故事始於1969年,演繹了長達50年的平民生活史詩。「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進程中的奮鬥、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他堅持和光大現實主義傳統,重申理想主義價值,氣象正大而情感深沉,顯示了審美與歷史的統一、藝術性與人民性的統一。」這是第十屆茅盾文學獎評委會給予《人世間》的盛讚。

作為一部群像作品,《人世間》原作塑造出了眾多勞動者、建設者、改革者、創業者的形象,時間跨度大,人物命運跌宕,百萬字的篇幅為影視化帶來極大難度。編劇王海鴒在仔細梳理原作文本之後,抓住了作品的靈魂進行再創作,對原有人物、情節、主題加以精準取捨,最終以「家文化」作結構依託,實現兼具長度與寬度的史詩性表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文化』,讓每個生命不再是孤立的生命,而同其他生命發生了情感關聯。」

重塑·情節之再造

「原作粉」和「劇粉」之間的紛爭,是經典文學IP影視化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對於選角、人設、時間、故事線等方面的變動,常常會有「原作粉」表示難以接受,特別是眾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影視化,往往都會陷入「魔改」「不尊重原作」的爭議之中。

縱觀行業生態,內容情節的重塑再造往往受到以下因素所致:一是受到二次創作規律的影響,一部文學作品走向熒幕,往往都會出現些許「不兼容」的部分,或是文字所要表達的如內心活動等難以通過影像復現,或是戲劇衝突相對較弱降低可看性。二是審查「紅線」對主題元素的把控,如暴力、血腥的情節設置,顯然不適用於通過影視劇的藝術形式進行大眾傳播。三是原作年代相對久遠,縱使經典作品具備十足的魅力,但倘若一味照本宣科,容易陷入與時代脫節的境地當中,所以往往會在改編時與現實生活相結合,映射新時代語境。

根據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的都市女性成長勵志劇《流金歲月》對原作進行了大膽重構,作者原本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說本身也創作於八十年代末。為了拉近影視作品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編劇秦雯選擇將劇本的時代背景嫁接到二十一世紀的上海,不僅巧妙貼合原作特有的溫情感,也充分融入極富上海特色的生活氣息,極富時代韻味。

地域與時代背景的調整,也大大提升了劇版《流金歲月》情節的豐富性,合理地融入了更多的當下話題,戲劇衝突得到強化。在保留了角色性格的基礎上,編劇對原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重構,如開場朱鎖鎖與表哥的同事聚餐的情節中,熱鬧的網紅火鍋店,與時下契合的聊天話題,瞬間讓觀眾明晰了片中的時代背景設定。除此之外,朱鎖鎖在原作中是典型的利己主義者,而到了劇中,她並不再無條件地盲目追求物質,更多的是出於對閨蜜蔣南孫的幫助,或是滿足自己內心極度缺失的安全感,這樣的改編更加貼合當今的主流價值觀。

弘揚·時代之精神

「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成為時代風氣的先覺者、先行者、先倡者,通過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擲地有聲、催人奮進,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藝術實踐指明了方向。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經典文學IP影視化,應從時代精神中汲取創作靈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有效引領和整合社會思潮,生動詮釋新時代的豐富精神內涵。

電視劇《人生之路》自開播以來,收視率一路走高,蟬聯同時段首位,其核心密碼正在於對時代精神的深刻詮釋。劇中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至新世紀,以高加林、劉巧珍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投身時代洪流、發揚拼搏精神,從陝北走向上海的故事,生動闡釋「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正如總製片人魏巍所說:「希望在更廣闊的時代視野下,讓父輩的青春給予當下青年人更多啟迪和感動。」為了美好生活不懈奮鬥,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正在接續前行。

在臨近收官的時候,觀眾們意外發現,劇版《人生之路》對原作的主角歸宿進行了合理的續寫。在《人生》小說的大結局裡,高加林回到老家,當了農民;劉巧珍被拋棄後,心灰意冷嫁給了馬栓;黃亞萍礙於現實,跟著父親遠赴南京。不過,在作者路遙原本的設定里,這並非是幾位主角的人生結局,他在最後一章以《並非結局》為題,喻指未來充滿變數,還有無限可能。電視劇《人生之路》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書迷們「半部《人生》」的意猶未盡,觀眾得以看到,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下,這群年輕人們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心性愈發成熟,無懼重重困難,憑藉文化、勤勞和膽識,向時代借力,獲得了改變命運的自由。

經典文學根基堅實,內涵深刻,不僅承載著一個時代人們的共同記憶,也有著長久的生命力。「我們做內容的使命是希望讓好故事生生不息,需要以文學為起點,以影視創造全民共鳴點,然後再能反哺文學,這也是講好中國故事、打造中國獨特IP的中國模式。」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曾這樣對經典文學IP影視化的運作邏輯進行精鍊的概述。出色的影視化是事半功倍、貫通史今的,在精準把握原作核心意蘊的基礎上,進行有突破性的藝術再創造,不僅可以豐富原作文本所承載的內涵,也可以擴大原作的受眾覆蓋面。

可以預見,在新時代語境下,眾多經典文學IP將會因「影視化」而煥發新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f3e263739fa915b5f8c14d03aeeb7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