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仁厚與慈悲:東漢末年殘酷背景及個人能力局限的無奈妥協

2023-11-11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劉備的仁厚與慈悲:東漢末年殘酷背景及個人能力局限的無奈妥協

都說《三國演義》中,劉備靠哭得來江山,孫權靠夢江山,曹操靠打江山。儘管這樣,劉備依然是第一正面人物。這是因為《三國演義》是以《三國志》為藍本的。

在以東漢末年至三國歷史為題材的《三國志》這一本書里,作者陳壽在綜合評析完各路軍閥豪傑後,認為在這些割據的勢力中,如果有一心為民,忠心於大漢的人物,那一定是劉備,《三國志》甚至可以看作是尊劉抑曹貶孫的一部歷史著作。

在書中,陳壽對劉備的描寫可謂是偏愛到骨子裡,相反對曹操和孫權的描寫則是更偏向於寫他們缺陷所在,陳壽對劉備的評語是這樣「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而回顧三國志里描寫劉備勢力下的君臣相處,好像的確是君臣相交甚歡,彼此坦誠相待。

可我們心裡都有個疑問,難道劉備天生就是這種好老人性格嗎?真實的劉備是否與陳壽書中所描述那樣?本篇文章,帶著這些疑問,我們走進劉備的仁厚和慈悲。

首先來看看看,陳壽除了評價他弘毅寬厚外,還對劉備給予了其他方面的評價嗎?陳壽在書中還提到劉備蓋有高祖之風,高祖是誰?大漢的創始人劉邦,劉邦是個什麼樣的人?用八個字來形容:現實主義、領悟極高。

而劉邦能夠成就霸業,也是靠著這八個字,為什麼說劉邦現實主義,這裡的現實主義可不是貶義詞,而是劉邦能夠根據當前的社會背景、當前的戰略局勢,冷靜的分析,無論是在最輝煌的時候,還是在最落魄的時候,劉邦都能夠以平常心去面對,這一點尤為可貴。

試想秦末漢初那些年,各路軍閥哪個能力比劉邦差,可為什麼都輸給了劉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軍閥們有的好高騖遠、有的得意忘形、有的背信棄義、有的滿足於此,這些性格都註定了他們沒有爭奪天下的機會,可劉邦不一樣,他始終堅持理想,腳踏實地,肯向現實低頭,這種品質尤為可貴。

再說說領悟極高,這就是劉邦與常人不同的地方,縱觀歷史各帝王,僅僅只有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這方面能力史書濃墨重筆,所以說,劉邦有這項本事,也註定了他生來不凡。

我們回到劉備身上,劉備有劉邦這兩項本事嗎?也有,但是學得不徹底,甚至可以說沒學到精髓。首先現實主義,劉備早年就出來闖蕩,這麼多年的漂泊也讓他領悟一個真相:理想不能當飯吃,想成就大業必須有所割捨,也懂得向現實低頭,這也是劉備多年總結出的最寶貴的經驗。

而領悟力方面,劉備是遠不如劉邦,劉備雖然曉得人才寶貴,但他不懂得如何駕馭人才,只能靠著仁義恩情,可這註定不是捆綁人才的高超手段,用人要學曹操,既懂愛護人才,又懂恩威並用。

我們再繼續看看劉備的這招以情待人。

劉備用仁厚和真誠確實為他拉來了不少人才,比如關羽、張飛、徐庶、趙雲、糜竺、諸葛亮、龐統、黃忠等人,這些人也的確對他心悅誠服。

可大家沒看到的卻是,他對張裕和雍茂的猜忌針對,後面得到了荊州和益州,劉備對手下人也失去了那種弘毅寬厚,相反多了許多猜疑,不僅猜疑諸葛亮、黃忠、馬超,更是猜忌跟他半輩子的趙雲,為什麼要猜忌趙雲,原因很簡單,他和諸葛亮走太近了,甚至兩人關係還讓劉備十分不舒服。

其實回顧三國史,我們能看到的是,劉備所謂的禮賢下士和弘毅寬厚,多發生在自己失敗的時候,也就是到處寄人籬下的時候,同時劉備也是把厚黑學發揮的淋漓盡致,在創業路上他自己自己的弱點是什麼,清楚自己的現狀所在,所以劉備的帝王之學是一步步成長起來的,是靠著經驗一點點堆積起來的,他不像曹操、孫權這種天生就有領導天賦。

最初劉備剛創業時,哪裡來的什麼領導天賦,只是靠著人好心善,在外面結拜了兩個弟兄。所以從劉備的創業史和他的經驗教訓來看,這種所謂的弘毅寬厚,也更有可能是一種外在的表象,為的就是把自己營造成一個愛民如子、禮賢下士的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離開新野時,帶著全城百姓離開,很多人從這點看,都覺得劉備有帝王的慈悲之心,這就是正能量,這就是我輩楷模。

當然,有很多人對劉備帶著全城老百姓逃跑,有詬病。其實,劉備是有目的的。第一個是為自己繼續樹立一個愛民如此、仁厚善良的主公形象,方便人才投奔自己。第二個就是戰亂年代,人口就是軍閥軍隊的核心所在,你要發展軍隊,首先要有人,沒有人,就沒有規模,更別說質量。

其實,這些都是劉備在特殊時期不得已為之,你看看,劉備在巴蜀立國後,其性格很快就發生了急劇變化,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