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儲蓄」或「過度負債」你是哪一種?

2019-07-16     亮叔聊卡

在看下面的文字之前,你先打開自己的錢包,看看自己的銀行卡、信用卡,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財政狀況,然後想想你是在儲蓄還是在負債。

「過度儲蓄」與「過度消費」的兩個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每次發工資從工資卡中取錢後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好好地犒勞自己,而是跑到另一家銀行把工資的大部分存進去,然後守著工資卡剩下的錢精打細算地過著一個月的生活。用她的話來說:「最為討厭需要錢而沒錢的那種抓心撓肺的感覺。儲蓄吧,儲蓄讓生活更美好!」整個為銀行打廣告的語調。

而我的另一個朋友同她相反。雖然每次發工資之前,他都要鄭重其事地宣布存錢的計劃。可是,工資一到手,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還一部分債,就是吆五喝六、推杯換盞地過半個月「富翁」的生活,剩下的日子只能節衣縮食地清貧熬過。計劃是豪言壯語,還債和花錢也是豪言壯語,新的銀行帳戶也開了,愣是沒有存進去一毛錢。

對於他們倆截然相反的狀況你覺得哪個好?或者換句話說儲蓄「負債」你覺得哪個好?

很多人的答案或許都是「儲蓄」。

誰都希望自己口袋裡的錢塞得滿滿的,銀行卡里也存放著好幾位數的錢。誰都不希望自己背負一身債務,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還是繼續說說我那兩個朋友的故事吧。

我那個關注於「儲蓄」的朋友各種理財,各種精打細算,很少參加聚餐、出去旅遊。一個女孩子每天像拚命三郎似的,在感嘆掙錢不容易的時候,還要感嘆蒼白的人生。你若勸她不要那麼累,學會享受生活,她頭像要搖下來一樣,然後眼你叨以後的各種開銷,筆筆都不小,讓你恨不得對天起警再也不瀟洒度日了。

而我那第二個朋友,每個月生活循環來過,上半場各種舒坦的「富章」生活,下半場各種愁苦的「負豪」生活。每個月底除了刷爆的信用卡,身邊的人也幾乎被他借了一遍。可是,雖然一半瀟洒一半潦倒,人家覺得自己的生活掌控有度,還是挺好的。

他們兩個的狀態哪個好?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這似乎有些不好回答。

2013年,我國人均居民儲蓄率超過3萬元,成為世界上人均儲蓄最多的國家;居民的儲蓄率超過50%,是全球儲蓄率最高的國家。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13億人,平均到每個人的身上,儲蓄率還過萬。這樣的數目實在不小。

儲蓄真就那麼好?

英伯納德·曼迪維爾在名為《蜜蜂的寓言)一書中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在一個繁榮的國家,人們崇尚節儉,摒棄奢華的生活,大量的奢侈品賣不出去。最後奢侈品行業凋敝,導致很多人失業。一個本來安穩富裕的國家變得動盪而貧窮。

節儉還會不好?這是為什麼?

因為「過度儲蓄」。

未雨綢繆沒有什麼不好。尤其是在金錢方面,積攢存款為以後做打算,相信這是任何成熟的成年人都會做的事情。可是,「過度儲蓄」可就不那麼美好了。

你一味地把每一筆錢都細細計算,恨不得把所有的錢都存進銀行,進行著各種理財,認為這樣自此就可以過上美好的生活了,那你就錯了。人的一生有很多開銷都是不可避免的,除去其他享樂活動,光是買房、買車、結婚、養兒、養老、疾病等,這些開支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想買房,錢不夠,攢錢去買!想買車,錢不夠,攢錢去買!想結婚,錢不夠,攢夠了錢再說!

可是,對於非富非貴的普通老百姓來說,這錢要攢到什麼時候?

想出去逛街旅遊,怕把小錢給花了;想買車買房,怕把以後養兒養老的大錢給花了。中國人就是如此,總在為以後做著打算。可是,以後會怎樣誰也說不清楚。

儲蓄過度的結果是什麼?就是錢攢好了,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健康失去了停下來享受生活的腳步。這些可是儲蓄來的錢都買不來的!

有人說:人生最大的遺憾是「人走了,錢沒花完」;也有人說,最失敗的理財是「人走了,錢沒跟上」。在合眼的那一刻,多少人看著銀行里自己積少成多、積土成山的存款心疼。都帶不走啊!

「儲蓄」並不那麼人見人愛,那「負債」如何呢?

現在來說一下負債的情況。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莫泊桑的《項鍊》,漂亮的馬蒂爾德為了償還無意弄丟的10萬法郎的「鑽石」項鍊,花了十年的時間去拼搏。負債之下的她再也沒有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在巨款之下失去了姣好的容顏、本該美好的青春。我們不管故事本該有的情節,就單純可憐的馬蒂爾德的負債來說,所有人都為她十年的艱辛感到心痛不值。就是這樣,「過度負債」之下,失去的不僅是輕鬆的生活,還有輕鬆的精神狀態。

生活中,我們總會因為一些突髮狀況出現負債的情況。在我們償還範圍之內的輕度負債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可是,過度的負債就不同了。有時候,「過度負債」償還的不僅僅是資金,還可能是你的生。崇尚超前消費的現代社會,很多人都喜歡用信用卡。提前花自己的錢,這也是一種時尚。可是,也有很多人因為要償還過多的信用卡債務而陷入痛苦的旋渦。很多人因為無力償還「過度負債」而身陷囹圈。

對於一個人和一個國家來說,無論是「過度儲蓄」還是「過度負債」都不好。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個度,過猶不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eR3C2wBmyVoG_1Zc9E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