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力士到尼康,榮耀也被列入名單:國外去美化或已開始

2023-09-18     王新喜

原標題:從海力士到尼康,榮耀也被列入名單:國外去美化或已開始

文/王新喜

前段時間老美拆了華為Mate60Pro手機之後,發現這款手機沒有美國技術,沒有高通、美光晶片,沒有谷歌系統,自研比例超過90%了。而據TechInsights發布的消息,Mate 60 Pro的零配件大部分由中國企業供應,然而其晶片使用了海外企業SK海力士的產品,主要包括LPDDR5記憶體和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此前而SK海力士也表示一直是嚴格遵守美國政府的出口限制管制規定,目前正在調查晶片出現在華為手機的晶片。

此外,美國通過拆解華為手機仍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即華為手機的攝像和拍照組件仍未實現國產化。並發布了一項新的制裁方案,要求日本尼康停止向華為提供高端攝影組件。

與此同時,美國還在繼續瘋狂,老美最新議案提議,除了繼續制裁華為,本次還將榮耀與中芯國際納入實體清單實行制裁,同時吊銷中芯和華為的所有執照。

很顯然,華為Mate60系列出來之後,讓美國這些議員更加擔憂,他們覺得還是限制不夠嚴,才導致了這個結果,所以還要進一步加強限制。

日前,榮耀官方發了個配圖文案:月亮偷偷升起,鳥兒開始思索歸家的方向,意味深長。在榮耀被美國極端議員群體威脅取消一切許可證的情況下,有網友猜測這段文字或在暗示榮耀回歸華為,不過榮耀對此沒有任何表態。

從目前來看,從SK海力士到尼康其實也是變相被制裁了,因為對於這兩家企業來說,無論是內存快閃記憶體晶片還是攝像組件,這些部件本來產能已經過剩,整個全球的電子消費行業大環境又不好,如今又被限制供貨,相當於進一步打壓了其利潤營收。

榮耀可能不會被制裁

而關於將榮耀與中芯納入實體清單,目前這只是10名議員的一個聯名信,只是希望美國政府這麼干,美國政府還沒有這麼干。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理性的角度來看,美國大機率不會制裁榮耀。因為一直以來,榮耀從硬體採購,到系統與軟體,一直用的是歐美產業鏈的零部件,榮耀手機到PC,作業系統用的是Android、微軟Windows等。晶片用的高通或英特爾的晶片,英偉達的顯卡等。但是這並不是主動的。

而榮耀自從華為剝離出來,走獨立路線之後,市場份額增長非常快,在中國市場占比很高。

DC數據顯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市場份額前五大智慧型手機廠商分別為OPPO、vivo、榮耀、蘋果、小米和華為(IDC認為後兩者並列)。

榮耀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占比第三。按照趨勢來看,還有上升的勢頭,榮耀的增長,本身美國供應商也會從中獲益很大,如果榮耀進一步被制裁,美國半導體產業,從高通、英偉達、英特爾等公司無疑又少了一個重要的客戶。

而微軟、谷歌等作業系統也少了一個推動系統生態壯大的主流硬體廠商,市場份額也將受到影響,對整體的硬體生態影響非常大。

對於Android來說,海外市場,現在幾乎就只有三星在苦苦支撐了,Android或將面臨面臨生態系統衰落的風險。

如果制裁榮耀,大機率又逼出一個競爭對手

因此,如果制裁榮耀,包括英特爾、高通等美國半導體巨頭或許會要更頻繁的往白宮跑了。

畢竟,這種做法更可能又逼出一個競爭對手。在過去,包括OPPO等手機廠商都或明或暗地部署自己的晶片業務。他們一直都如履薄冰地進行嘗試,一方面害怕被美國制裁,又怕被卡脖子。

但華為Mate60Pro的出現,說明了國內的硬體生態已經可以足夠支撐他們製造的各個環節了。

事實上,前段時間又一次傳出OPPO重啟晶片業務的聲音,或許也是類似的原因。OPPO由於本身的資源與實力,跟華為比還存在差距,因此,對國內自主化產線的狀態並不清楚,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受到制裁威脅,只能選擇放棄,現在因為華為麒麟回歸,意味著國內自主化產線的狀況是有進展的。

換句話說,華為依託國內自主化產線能做成晶片,那麼其他企業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晶片設計部門,並由國內晶片生產企業代工製造,因此,如果制裁榮耀,對於美國半導體產業而言,沒有半點好處,只能逼出一個強大的對手。

對於國內來說,其實也需要更多的企業加入晶片產業。畢竟,晶片產業光靠一家廠商不行,當年日本靠尼康、索尼等公司把美國晶片產業打的很痛,靠的不是一家企業,而是一批企業,華為開了個頭,一旦突破,會影響到整個產業鏈的玩法突破與生態壯大。

況且榮耀在技術研發投入上一直保持較高的比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兩三年內,應該是各大廠商手機晶片百花齊放的局面。

國外科技企業打造兩套供應鏈或成為暗潮

在美國這種制裁擴大、收緊的傾向下,目前包括美國等國外一些企業其實也已經傾向於走去美化的路子了。

根據某業內人士透露,一家歐美X公司的子公司,也在搞去美化,所有晶片都用中國國產的。基本上每個晶片都要有雙供應商,一個是歐美日,一個中國,如果中國沒有的晶片,他們也願意扶持其搞出晶片。該公司表示,戴爾公司其實明明可以雙供應商解決,非要完全去中國化,說明戴爾這個公司太過傲慢。

該業內人士表示,為什麼一些歐美公司的也要去美化,原因就是中國市場太大,中國占他們公司營收的四分之一以上,一個公司營收砍掉四分之一,利潤就要掉75%以上,對股價是災難性的,美國很多公司企業高管收入與股價相關的,所以基於利益的訴求,他們不能放棄中國市場,這是市場的力量在發生作用。

其實,國外很多企業都不傻,他們非常清楚,中國未來的產業鏈發展走勢是向上的,伴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以及加上發展中國家市場,體量會非常龐大,在信息產業,全球很可能形成兩個供應鏈體系。

因此,很多外國科技企業,開始在產品布局上打造雙供應鏈體系,正如韓寒那句話說的,小孩才做選擇,成年人全都要。很多公司,為了利潤,為了生存,都不會選擇其中一個市場,放棄另一個體量勢均力敵的且正在增長的龐大市場。制裁加碼之下,台積電、SK海力士到尼康、阿斯麥、甚至高通、英特爾等巨頭公司的營收利潤增長受阻,他們無力再承受失去更多客戶。

因為科技公司是需要高利潤來反哺高額的研發投入,高額的研發投入再進一步推動產品技術的疊代升級,形成技術與產品門檻,保持市場競爭優勢。如果市場變小,利潤營收下滑,研發投入降低,產品技術的疊代也會慢下來,慢慢喪失競爭力。

因此,這些相當於反向被制裁的公司,正讓越來越多的歐美科技企業猶如驚弓之鳥,他們都在想辦法自保。

因此,從當下的趨勢來看,部分國外科技公司的動向或正在成為一股暗潮,從華為的野心來看,當未來幾年華為解決了自己的晶片產能需求後,將與全球有晶片設計及代工需求的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完成對高通台積電等公司的替代

未來或將有越來越多的公司,打造兩套產品體系,兩套供應鏈體系,分別對應兩個不同的市場,這樣的情況,是他們無奈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市場的力量最終會發生作用,科技行業發展大勢,最終也會越來越明朗。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e653e08ea9dbb49b5db14c46a809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