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白當代最受矚目的女性藝術新星,原來走過這麼多「不尋常的路」

2023-11-10     藍小姐和黃小姐

原標題:扯白當代最受矚目的女性藝術新星,原來走過這麼多「不尋常的路」

最近幾年,藝術圈裡有一位女性藝術家十分惹人矚目,她的名字叫童文敏。

今年的幾個當代藝術大展中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比如年中的時候,ELLE中國舉辦的35周年特展,她是受邀的女性藝術家其中之一;

2022-2023「中國青年藝術家雙年評選」獲獎藝術家,並且是得獎者中唯一一位女性藝術家

她已經在很多地方舉辦過個展,各類藝術活動也是邀約不斷。

更早的2018年,她獲得了藝術圈頗具分量的「2018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大獎」,成為當代藝術領域最閃耀的青年女性藝術家。那時,她只有29歲。

所以,童文敏是誰?為什麼年輕的她可以在藝術領域裡取得如此成就?她的作品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簡單來說,童文敏是一位行為藝術家。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在大眾的普遍認知里,仿佛與怪誕、特立獨行、博人眼球相關,實際上,它是一門嚴肅的藝術流派。

因為它能產生比繪畫、雕塑等傳統藝術作品更強大的心理衝擊力和感官影響力,在所有的藝術流派中,行為藝術往往能帶動最強烈的觀眾反應。

全球範圍內最出圈的其中一場行為藝術來自「行為藝術教母」的塞爾維亞藝術家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

2010年5月,她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表演了「藝術家在場」(The Artist Is Present)

在這場行為藝術中,她靜靜地坐在椅子上長達750個小時,一動不動,一言不發,觀眾們排隊入場,輪流坐在她對面,她就凝視著一位又一位參觀者的眼睛。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參觀者因此哭泣、悲痛,還有不少人暈眩、甚至嘔吐,觀眾的反應之大令人震驚。表演的最後幾天,人們哭泣著整夜排隊,當她完成最終表演時,全場起立鼓掌15分鐘。

這是一場經典的行為藝術表演,它的經典之處在於藝術家通過最質樸最簡單的方式,喚起了人們內心深處最劇烈的情感,以至於有攝影師記錄下了每一個觀眾的面部表情,這些表情彙集起來也成為了藝術的某種表達。

還有我們熟知的小野洋子,她曾是英國披頭士樂隊的約翰·列儂的妻子,但她同時也是一位激浪派行為藝術家,把自己的人生體驗與行為藝術相結合。

她和約翰·列儂舉辦的「流行音樂圈史上最古怪的婚禮」,目的是為了喚起人們的反戰意識。媒體報道:1969年3月,他們在直布羅陀岩石前舉行婚禮,列儂像展示獎盃一樣展示結婚證書,婚禮持續了10分鐘,隨後二人乘私人飛機返回巴黎開始蜜月。當時正值越南戰爭,他們的蜜月最終變成了一首和平頌歌,他們7天沒有起床,被稱為「和平臥床」。兩個人自願隔離,並邀請媒體參加。小野和列儂在床單下接待了記者,他們互相擁抱,穿著白色睡衣,周圍環繞著鮮花、一把吉他和寫著「頭髮和平」和「床和平」的標語。小野洋子說「人們應該停止戰鬥並躺在床上。」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得出,行為藝術是極為特殊的,它的優勢同時也是它的劣勢,因為——

行為藝術的核心在於現場感受,以藝術家的身體與大眾、環境和情感做最直接的互動,它太難被複製、保存,更易遭受誤解(雖然這種行為與情緒也被包含在藝術作品的表達里)即使在全球範圍內,行為藝術都是長期被「邊緣化」的,並不那麼被主流市場所接受,自然也少有能產生持續商業價值的行為藝術家。

但如今頗受矚目的童文敏,卻似乎是那個例外。她做了什麼呢?

1989年生於中國重慶的她,2012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本是一個油畫家,卻半途改行,成了當代最著名的青年行為藝術家。

她自述是讀了波伏娃的《第二性》,開始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女性身份,進而開始了行為藝術的探索,覺得「行為是最直接也是最開放的方式」

和許多行為藝術作品不同的是,她的作品更廣博、更詩意,不單單局限於人類本身的掙扎,也並沒有摧殘身體等極端狀況,而是把更多的思考投入進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中。

她的大部分作品會通過錄像的形式被保存、展出。我們可以欣賞一下她的代表作品。

2019年創作的《海浪》,童文敏孤身一人在無人的海灘,任由身體被海浪捲來捲去,海浪塑造了她身體的造型,同時,她的身體也在海浪里得到了重生。長達近20分鐘的行為藝術,觀眾們普遍的感受是:又孤獨又自由。

《海浪》,2019,行為,金之島,馬來西亞,單頻錄像(彩色,無聲),19'46"

2016年的《放風》,童文敏來到寸草不生的西北黃土高原,滿眼是蒼茫和蕭條。「在一個沒有名字的荒蕪的山上,我彎下身,頭髮連接了9根黑色的線,線綁在山上的石頭上,放風。

這段視頻首先足夠有趣,其次又足夠怪異,細細欣賞,又會發現城市女性與蒼茫群山的獨特反差感,成為童文敏的代表作之一。

《放風》,2016,行為,中國青海,單頻錄像(彩色,有聲),5'14"

還有她藝術生涯里很出圈的一組作品,2019年的《爬行》。

《爬行》,2019,行為,日本、德國、義大利、中國,三頻錄像(彩色,有聲),22'48",19'55",25'02"

有感於福島核污染事件,童文敏去日本福島考察。她感慨,人不能居住,但是植物長得特別茂盛,甚至還有新的物種誕生,「你會感到人只是這個自然世界的一小部分」。

這激發了她的靈感,她把四肢綁上樹枝,然後爬行,從日本,到德國,到中國,爬行了很多地方,把自己變成了全新的「物種」,同時,她的爬行本身也成為人類追問自己與環境終極關係的一種隱喻。

童文敏一直在探索自然風土對人類的影響,她一次次把自己變成自然中的一個符號、一種生物、一種動態的能量,她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讓人們的思緒回歸到最樸素而充滿詩意的世界中。

她用樹葉貼在身上曬出了絕美的「紋身」:

《絞殺》,2022,行為,靜幀,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單頻錄像(彩色,無聲),14'39"

把自己倒掛於龐大的樹冠之上:

《拂過》,2022,行為,靜幀,中國雲南西雙版納,單頻錄像(彩色,有聲),2'50"

讓自己沉靜地躺在溪水之中:

《眩暈》,2017,行為,靜幀,中國成都,單頻錄像(彩色,有聲),3'47"

用草皮縫製一件衣服,感受人體與大地最親密的觸感……

《草坪》,2018,行為,靜幀,中國重慶中梁村,頻錄像(彩色,無聲),5'58"

如果你要問,童文敏為什麼會成為當代最閃耀的青年女性行為藝術家?也許因為她身上始終有蓬勃的生命力和充沛的想像力,常以細膩詩意的視角,講述自然與人文空間中,人是如何存在、人與環境的關係。而這一點,每個現代人都有共鳴。

把自己拋進更宏大的環境里,通過身體的感知,令那些長期生活在都市叢林感知變得麻木的當代人也開始變得敏銳一點了,柔軟一點了,開始對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風土有更深刻的認識了。

去探索、去創想、去激發新的靈感,這就是童文敏行為藝術的內核所在。

2019年,空白空間,童文敏首次個展「祖母綠」,觀眾正在靜靜欣賞她的作品。

童文敏最近一個深深打動我的創作是《三江源— —水的三種形態》

這個作品還挺特別的,童文敏在路易十三的邀請下,前往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三江源,這裡滋育了漫長悠久的華夏文明,是自然與人文交匯共生的源頭。

這個命題聽起來非常宏大,但作為觀賞作品的人,我們卻能感受到某種親切又觸及靈魂的觸動。

三江源神聖而神秘,有著豐富的生態形式,與珍貴的自然力量,童文敏在這次作品中,同樣「不走尋常路」。她將身體介入到滲透萬物的冰川、雨水與河流中,以最直接的身體感官從源頭探尋生命的緣起,探索水是怎樣與生命互滲互生

在童文敏的作品裡,我們看到了,在三江源,水並不是一個孤立且單一的元素,而是混合在三江源的各個區域,「在山上,在河裡,也在空中」。

她獨自一人攀上白雪皚皚的阿尼瑪卿雪山,這座雪山的名字藏語裡意為「雪山的爺爺」,是當地牧民、牛羊以及各種野生動物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龐大的雪山與渺小的人類形成鮮明對比,更讓人覺得宇宙博大,心懷敬畏。

《雨水》則拍攝於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她在雨水最為珍貴的沙漠中獨自行走,頭上頂著陶罐以收集不同天氣和自然環境中的水,最後飲盡。

以人的感官為筆觸,我們可以想像出如此環境中生長的動物與植物是如何生存下來,又擁有怎樣的生命能量。

而作品《河流》中,童文敏來到陝北高原的生命之河無定河,以不同的身軀姿態,讓肢體浸入河流。但無論人類試圖如何改變河流的方向,河水依舊奔流不息,不會因為任何事物停止。

通過最直接純粹的感官接觸,我們從一個更新穎的藝術性的視角看待自然與人文之間的關係,正是千里之外的雪山哺育了城市裡的人,自然的饋贈孕育出繁華的現代文明,千秋百歲才會不止奔流

童文敏的這件作品,也是路易十三《再造100年》藝術計劃第三篇章「薪傳說」里相當重要的一件作品,而它也被陳列在上海星美術館的「薪傳說」同名展覽中。

說到路易十三啟動的《再造100年》藝術計劃,這個項目從2014啟動,至今已經9個年頭了。

我自己也在一直關注著這個藝術計劃,與其它藝術類項目相比,《再造100年》最特別的一點是,它一直專注於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以往的篇章中,像緙絲、崑曲等非遺技藝都在藝術家們的詮釋下重新煥發新意。

路易十三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支持,讓獨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實現了舊與新的融合

這一次的第三篇章「薪傳說」,取名也有深意。「薪」指的是靈感的薪火,「薪傳」代表傳承(Heritage),三個字讀起來又像是「新傳說」(New legend)

路易十三《再造100年》藝術計劃第三篇章「薪傳說」開幕儀式

這種傳承不僅是技藝傳承,而是從藝術家的個體經驗和視點出發,所以這一篇章挖掘了非常多有潛力有實力又有想法的藝術家。包括像童文敏所代表的不那麼主流的行為藝術,也正得益於路易十三超前於時代的藝術敏銳度,才讓更多人認識到「行為藝術」的魅力。

是啊,藝術家們多麼寶貴,他們勇敢又孤獨,可他們為這個世界帶來那麼多不一樣的、令人思緒激盪的、有趣的精神體驗,這又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啊。

除了童文敏,在這一次的路易十三《再造100年》的第三篇章「薪傳說」中,還有許多其他類型的藝術家,像是攝影師、獨立動畫導演、裝置藝術家、新銳藝術家團體等等。

藝術形式也豐富多樣,第三篇章一共有5站,每一站會有一位(組)當代藝術家探尋非遺文化或者自然風土,最終濃縮成五組風格、主題、構思、類型截然不同的作品

和童文敏的作品一樣,它們都將陳列在 「薪傳說」同題展覽中,實在是藝術圈的盛事

《再造100年》第三篇章「薪傳說」,最直觀的感受是你會不由自主地開始思考,一個百年對於人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或許是模糊的,但在藝術計劃中,我們會發現時間並非靜止,我們始終被上一個百年遺存下的印記影響,同時當下所創造與傳承的,也會是下一個百年的開端。

藝術家們的作用就是用一種凝練的手法,把百年故事變成一件作品,每個觀眾都會對它產生自己的解讀,進而對文化的傳承、藝術的傳承有著更深刻的感觸。

路易十三也將不同的創作願景與靈感故事總結成五個章節——船承、鐫永、韻育、源流與根生,往時代與文化的深處鑽研,往更廣的天地奔去,這些作品彼此獨立,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連接。

像是《船承》篇,當代藝術家吳達新探索的是「泉州福船」。

要知道,在舊航海時代,中國的水密隔艙福船是世界上最先進航海船隻,鄭和下西洋時就使用了「福船」。福船很神奇,木製結構,全憑自然規律和人工打造,一艘船就能遠渡重洋。

所以,一隻只「福船」,不僅代表著中國古代造船技藝的高峰,更凝練著中國人敢為人先的精神。

這次《船承》篇探訪的工匠,已經是造船世家第十一代傳人,百年之後又百年,一代代人始終圍繞著一艘船生根發芽,這無疑就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藝術家也有獨特的視角,吳達新是福建泉州人,是福船人的後代,對於一代代的「討海人」有更切身的感觸。他說「福船不僅在其形,更在其神」,所以他決定把古塔、福船及德化古瓷片融匯在作品中,既有東方含蓄內斂的思想,也有對當代藝術的融合,是很大氣磅礴的一件作品。

《鐫永》篇里,獨立動畫導演雷磊就探訪了揚州雕版印刷工藝。

在活字印刷術風靡之後,揚州的雕版印刷術是全國聞名的,因為他們的雕版有一種生動的精氣神,不僅忠於原跡,還能刻出自己獨特的力量。

這次《鐫永》的藝術家雷磊探訪到國家級雕版印刷代表性傳承人陳時義,「十三歲那年,我隨父親學藝,一把拳刀,一塊木板,一坐就是一整天」。匠人匠心,精益求精,令人讚嘆。

雷磊作為獨立導演,當然也有自己的創意與激情,他直接將雕版字拓印在電影膠片中,形成一件新舊碰撞、中西融合的非常有趣的作品。

《韻育》篇章則邀請當代藝術團體「啾小組」(Jiū Society)探訪粵劇風采。

粵劇曾經是廣東地區主流的戲劇形式,後來經過文化融合和歷史演進,粵劇現在已經是一個分支龐大的藝術流派。當然,作為一種「古老」的戲劇形式,它所面臨的最大困境是如何讓當代的年輕人接受並且喜愛它,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傳承」。

「啾小組」的四個年輕人有著Z世代的天馬行空,他們希望用自己的視角,重新審視粵劇,也為傳統粵劇藝術發聲。

他們根據《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經典故事,改編成現代都市情感的三部曲,分別命名為《桃園三兄弟》《武松逗虎》及《烏及烏》。

有點戲謔,有點荒誕,但更多的是年輕人精神世界與古老傳統文化的新的融合,那些古老的故事、遙遠的唱腔,在四位創作者的手中,重新擁有了年輕的活力。

除了對人文匠心的探尋,《再造100年》第三篇章「薪傳說」還帶領藝術家們領略了奇絕的自然風土。

上文中提到的童文敏探訪三江源誕生的《源流》是其一,探尋華夏文明母親河黃河的源頭,落筆於東方。

與之有著巧妙對應的另一作品,是《根生》篇章是五部曲的壓軸,攝影師李孟夏與路易十三一起前往西方,去了法國干邑地區核心地帶大香檳區,同樣也是路易十三傳奇的誕生地。

路易十三現任首席釀酒大師巴蒂斯特·盧瓦索(Baptiste Loiseau)。

當攝影師來到干邑,觸摸到干邑的土地,感受到干邑的風土,親眼看到「白堊色的土壤」和「修剪葡萄枝的匠人的雙手」時,大概會對琥珀色的「生命之水」有更直觀更深入的感受。

正如李孟夏所說——

「在干邑,我想用飽和的暖色調,類似印刷和膠片質感的粗顆粒,呈現出一種經典懷舊的影像風格,因為這裡既有自然的質樸,也有匠人的睿智;既是美麗天真的童話,也是真實厚重的史詩。」

通過藝術家李孟夏的影像,以不同以往的視角凝視新與舊交織的世界,陽光土壤歷經時光饋贈才得以呈現如今的風土,釀酒大師與從業者將工藝代代相傳。

置身於路易十三的奇蹟之旅會發現,我們當下得以享用的,是上一個百年傳承的饋贈,而創作不僅僅是為了當下,而是為了下一個百年留下一份奇蹟之禮。

所以,在這次展覽的展出作品中,我們還看到了一份路易十三精心打造的「奇蹟之禮「——LOUIS XIII Rare Cask 42.1,也即是天蘊42.1

天蘊42.1這一重磅之作,也被稱為「路易十三的極致表達」。從設計上就感受得出它的極致尊貴,耀黑奢華的酒樽,肅雅臨世的造型,猶如一座輝耀奇蹟世界的航標。

它的品質同樣尊貴,天蘊系列很大程度代表路易十三的奇蹟饋贈,同樣也將「薪傳說」精神詮釋得淋漓盡致——

對於路易十三首席釀酒大師來說,探尋到一桶天蘊臻釀的機遇可能花一輩子都難遇

天蘊43.8由前任釀酒大師皮埃雷特·特里謝(Pierrette Trichet)於2004年發現,天蘊42.6則於2009年由巴蒂斯特與皮埃雷特共同發現。而今,路易十三的天蘊42.1則由路易十三第五代首席釀酒大師巴蒂斯特·盧瓦索(Baptiste Loiseau)探索發現。

天蘊系列極大程度代表了路易十三的品牌精神,它的品質依靠大自然賦予,但同時又需要卓越匠人的專業知識和藝術傳承。

路易十三歷代傳承的核心,就是在法國干邑格洛萊家族莊園的路易十三酒窖緊密排列的蒂爾肯橡木桶,每一隻蒂爾肯橡木桶均由法國橡樹製作,它們的生命已經跨越世紀,如今正步入成熟。

時間和自然的力量賦予路易十三無可取代的核心品質,在蒂爾肯橡木桶里,形成了生命之水醇厚的琥珀色調,以及紛呈馥郁的芳香。

伴隨著生命之水陳釀歷程的不同階段,天蘊42.1誕生了,這支天蘊42.1有更獨特的芬芳,而酒精含量達到超出預期的42.1%,品質更精粹醇厚。

而它同樣是自然風土的傑作,正如巴蒂斯特·盧瓦索說:「發現天蘊42.1的過程中,我沒有依賴於科學法則,而是遵循自己的直覺。我喚醒了內心深處的記憶。」

正所謂所有的藝術都來源於自然,而這世間所有珍貴的事物也都是自然力量最淳樸的反應。

天蘊42.1啟幕的時候,正好是前作天蘊42.6面世十年,所以它也承載著路易十三品牌的時代意義

從外觀上看,它的尊貴特性一覽無餘,耀黑酒樽由歐洲一流工藝製造商巴卡拉的大師工匠手工打造;

每支酒樽擁有寶石般的光澤飾面,後來才知道,吹制酒樽的過程更是精益求精:當達到特定溫度,20名大師工匠需齊心協力,精準把握極其短暫的時機,完成50餘項複雜的手工操作。

酒樽成型後,瓶頸鍍以白金,並以珍稀金屬銠妝點於此。此外,瓶頸精細雕刻了源自法國皇室百合花造型的四瓣圖案。

也許,這是我們能夠感受歷史與時光滋味、擁有絕妙藝術體驗的途徑之一。

有人說,所謂藝術就是巨大的晚霞,是一個時代所有美好事物的燔祭。

我們可以理解為,時間向前流動,總有人要做點什麼,留住那些真正輝煌而珍貴的東西,並不斷地呵護它們,為它們賦予嶄新的生機,令世人領略它們的深邃與不可取替。

藝術家們如此,路易十三也是如此。

所以,讓我們去欣賞藝術、擁有藝術吧,無論是繪畫、雕塑,還是一場行為,亦或是一樽凝結自然力量的生命之水。

就個體而言,藝術能幫助每一個人釋放掉平常在現實里不能忍受的東西;就時代而言,藝術是用最巧妙、最堅持、最終極的態度,保留了時代里的所有極致的輝煌和平凡。

願這個世界,藝術與文明長存!

推薦:名利場||安吉麗娜·朱莉要去賣高定?原來她才是好萊塢低調的隱藏真豪門

上文:香江憶舊錄||恩愛夫妻為錢反目,音樂教父與玉女掌門人五十年恩怨情史(上)

推薦:名利場||安吉麗娜·朱莉要去賣高定?原來她才是好萊塢低調的隱藏真豪門

上文:香江憶舊錄||恩愛夫妻為錢反目,音樂教父與玉女掌門人五十年恩怨情史(上)

作者:伊莎貝拉

責任編輯:阿碗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e3b12636c49bfc04e8ba076d18e63a4.html



道歉聲明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