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佛羅倫斯為何會衰亡,退出歷史舞台?

2023-12-22     一畫書畫

原標題:16世紀佛羅倫斯為何會衰亡,退出歷史舞台?

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是弘揚新興資產階級文化的思想解放運動,其發祥地就在佛羅倫斯,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裡的一場革命風暴,也被稱為「出現巨人的時代"。

14到15世紀末,佛羅倫斯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航者,在政治、經濟尤其是文化藝術方面領先於世界。

但是在16世紀,佛羅倫斯陷入一系列政治、經濟和文化危機,再加上當時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在世界發展的大潮中載沉載浮,最終沒落,黯然退出歷史舞台的高光之地。

佛羅倫斯

分裂和弱小引發戰爭摧毀

直到16世紀,義大利半島一直沒有實現統一,主要由佛羅倫斯、那不勒斯、熱那亞、米蘭等城邦國家各據一方。

15世紀末,佛羅倫斯在美第奇家族的統治之下,相比於當時的整個中世紀的歐洲甚至全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是超前的,但對於處在各種封建勢力包圍中發展起來的佛羅倫斯城市,猶如一個懷抱重金的兒童行走在街市上,引起貪婪者的追逐。

而此時的法國和西班牙已形成強大的君主國家,資本擴張在早期就已經露出與生俱來的貪婪,,法國實力的提升使其對外擴張的慾望不斷增強,,處於四分五裂的鄰國義大利自然成為首選。

這個機會出現得非常快,導火索首先在米蘭燃起,米蘭內亂引發那不勒斯的干涉,而其中一方向法國求助。

於是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率軍越過阿爾卑斯山進入義大利,法軍節節勝利,引發教皇的干預。

古佛羅倫斯

西班牙作為與法國相抗衡的一方力量也被引入義大利,神聖羅馬帝國更是積極參與,幾方輪番混戰,作為戰場的義大利各城邦國家被戰火嚴重破壞。

特別是佛倫羅薩,作為親法國一方,在初期即遭到教皇和西班牙的針對,而法國態度卻一直曖昧不明,佛倫羅薩既沒有得到想要的法國支持,又要面對西班牙和教皇相當大的壓力,於是與法方的關係冷淡下來,然而環顧四周,此時的佛羅倫斯已幾乎舉世皆敵。

當法軍兵臨城下,美第奇家族統治者皮埃羅被迫逃離佛羅倫斯後,在宗教活動家薩伏那羅拉的鼓動下,佛羅倫斯人流放了美第奇家族,恢復了共和政府,在外國入侵的第一階段保持了獨立。

當佛羅倫斯人為自由、共和而歡呼時,事情卻更為複雜起來,那些被美第奇家族放逐的貴族家族,開始返回佛羅倫斯,期望獲得他們的社會和政治地位,歸還他們被沒收的財產,動亂再一次發生。

與此同時,米蘭和佛羅倫斯之間又因為領地發生衝突,進而引發義大利各個公國不斷捲入,西班牙、法國的不斷推波助瀾,斷續幾次爆發了長達 60 年的「義大利戰爭」,給佛羅倫斯的政治以致命的打擊。

從15世紀末開始,佛羅倫斯的政治體制就一直不穩定,中間還經歷一段不到20年的美第奇家族復辟,但最終在西班牙的強力介入後,佛羅倫斯共和國宣告壽終正寢。

1532 年,在西班牙統治下的佛羅倫斯公國建立,實行終身制議會,佛羅倫斯的獨立、共和、自由就這樣終結。

作為一個城邦國家,佛羅倫斯因其狹小的面積、較少的人口、薄弱的軍事力量,是不可能抗衡法國和西班牙這樣的統一君主制國家的侵略,小國寡民的悲哀在此再度上演。

古佛羅倫斯周邊

銀行業和出口滑坡引發經濟停滯

14 世紀的佛羅倫斯是超前的,這種超前性相繼表現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

16世紀以後,多年來嚴重賦稅的累積、商業的阻斷以及由於義大利戰爭導致的農業的災難,使得當時極為富裕的佛羅倫斯人幾乎被摧毀。

16 世紀的佛羅倫斯在政治上不再擁有自己的共和,保持超前性發展的政治客觀條件不具備,這個時期的經濟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從此佛羅倫斯人再也沒有從由 16 世紀早期戰爭所導致的後果中恢復過來。

經濟危機悄然來臨,最先是城內專事加工進口呢絨的行業,隨著佛蘭德爾毛紡織業的衰落而衰落,來自英國的羊毛因其國內毛紡織業的興起,變輸出羊毛為輸出呢絨而逐漸減少。佛羅倫斯進口的英國羊毛逐漸下降,後來西班牙羊毛供應也是如此。佛羅倫斯的出口量隨之大幅下降。

15 世紀,美第奇家族洛倫佐執政時期,佛羅倫斯城已由以前的200餘家銀行僅剩下30餘家。與此同時,由於歐洲其他各國的銀行高利貸資本的發展,引發劇烈的競爭,從而促使佛羅倫斯銀行業像上述工商業一樣地走向衰落,並逐漸喪失以往在歐洲各國宮廷的巨大影響。

美第奇家族洛倫佐

佛羅倫斯經濟的商業和工業部門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與此相對應,國際貿易和銀行的投資業在逐步地減少,佛羅倫斯殖民地的商人們不再把佛羅倫斯當作歐洲主要市場的中心。

到 16 世紀,佛羅倫斯銀行業更是隨其毛紡業一起衰落。

就其自身而言,佛羅倫斯商業經濟內在的脆弱性,再加上商業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結構過於外向性、過多地依賴國際市場,與國內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水平脫節,使其不能經受外部環境變化造成的打擊。

同時整個義大利的四分五裂狀態也對佛羅倫斯城市的衰退起著不可忽視的影響。佛羅倫斯並沒有像英、法等國家順應近代初期的歷史潮流建立統一的國家,沒有強大的王權和國家實力做後盾,佛羅倫斯經濟很快就被甩在英、法、荷等民族國家後面。

而外部因素方面,15 世紀中葉,土耳其人占領東地中海阻止義大利商船航行造成貿易障礙。新航路的開闢又使歐洲的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這使西班牙、葡萄牙和英、法等國的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16 世紀末,英、荷等北方國家對地中海和東方貿易加大滲透步伐,無疑進一步嚴重影響佛羅倫斯國際貿易業的衰退。

歐洲商貿中心轉移到西歐大西洋沿岸後,逐漸建立起一個多方經濟交往的框架,新的世界經濟體系形成。它摧毀了佛羅倫斯的經濟優勢,使其陷入無可挽回的衰落,佛羅倫斯城市在新的世界經濟體系中趨於邊緣化。

英國崛起

文化和藝術遷離引發精神異化

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斯一直都是歐洲文化藝術的中心,但是隨著藝術的主要贊助家洛倫佐死亡以及法國的入侵使得藝術喪失了它所需要的支持,再加上戰爭造成社會的不穩定。

而且此時教皇朱列斯二世對於藝術贊助、教廷的威望以及龐大的建築工程,使得藝術領導地位也由佛羅倫斯轉移到羅馬。

像拉菲爾、米開朗琪羅等一流的藝術家都被羅馬所吸引,藝術家最大的發展機會及最熱烈的競爭也已經轉移到羅馬。

不僅如此,從 1520 年開始,在政治、軍事危機的陰影籠罩下,義大利文藝復興高潮期的藝術特徵漸漸衰退,產生一種新的、被稱為「樣式主義」的藝術風格即矯飾主義風格。

這種風格特徵與文藝復興高峰時期的風格是相反的,表現為不和諧、主觀、敵對、自我,等等。這時的創造已不是一個清澈的、理想化的背景,而是創造出一個激動的詭異的背景,形同夢魘,表現出一種夢幻的不安。

文藝復興中的作品

這種風格的轉變,表現在以古怪扭曲的體態和發達的肌肉描繪裸體;作品主題隱晦朦朧,較難看懂;以誇張的透視和變形的人體充滿整個畫面;色彩生動,帶有刺激性;雕刻追求全視角的藝術效果。

在佛羅倫斯,這種風格主義出現的分水嶺是 1520 年,從那時起,有意識的進步觀念和藝術的價值觀念已不存在,而是趨向於物質主義。

這個變化,歸因於這個時期佛羅倫斯的極度的動亂,外國的入侵、城市間分裂鬥爭的加劇、經濟的衰退,這一切都引起整個社會的不安、恐慌、憂患、失望,使得那種和諧有序的藝術看起來令人感到力不從心。

因而,面對著外部侵襲、經濟轉型等一系列社會巨變的過程,佛羅倫斯人崇尚的自由、共和等觀念受到挫折,小心謹慎和保守主義思想占據上風,佛羅倫斯不僅是失去了文化藝術中心的地位,其民族和城市精神也在逐步異化中失去。

文藝復興

小結

佛羅倫斯在整個世界要發生轉變進入近代的關鍵時刻,也進入一個轉折點,政治上進入一個不再擁有共和、受人歡迎的無拘無束的自由的社會。

經濟上,在英國等其他國家經濟騰飛時,佛羅倫斯由於自身經濟的發展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而趨於衰落。

文化上藝術中心的轉移,使得這時的佛羅倫斯逐步走向衰落。

如今的佛羅倫斯

如果說16世紀之前是城邦的天下,那麼新航路開闢之後,民族國家作為新的政權形式成為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核心。

從中心到邊緣化,佛羅倫斯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從輝煌走向衰落,說明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只有根據外部環境和自身特點不斷調整,才能一直走在時代的前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dcf17d8c12e391882d5a6425fb2b8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