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最好吃的魚,不是南灣魚

2019-07-23     Oo鳳九oO

論名氣,在信陽,沒有哪條魚能蓋得過南灣魚。可論美味,就難說了。

就我而言,從小到大,吃魚無數,最愛的還是鯽魚,這大概是南灣水庫里最多最常見的魚類,但也只有愛吃魚會吃魚的人才能明白鯽魚的好。

文 | 言蘇倫

定居鄭州之後,在外面是難見到鯽魚的影子,可能在某些大點兒的酒店能在菜譜上見到鯽魚之類,這個傢伙似乎更喜歡家裡的餐桌。

最好吃的菜都藏在信陽人家裡,這話是真的。

我不記得我是哪年哪月對鯽魚一見鍾情,只記得不論去姥爺家還是自己家,餐桌上總少不了一道美味的鯽魚,有紅燒的,有帶湯的,那味道獨一無二,任憑哪裡都吃不到。

那時候我還只知道吃魚肚子,大概是因為年紀太小,長輩們怕我被魚刺卡住。可即使只吃魚肚子,我也是歡喜的,雖然我挑食挑得令人髮指,卻獨獨鍾愛這尾魚。



爸媽也愛吃,舅舅們也愛吃,大舅每次都會先把魚頭幹掉,所以家宴的時候,魚頭是大舅的。

突然有一天,小舅告訴我,魚肚子不是最好吃的,最好吃的是魚背還有魚臉。

從那以後,我學會了新技能,沿著魚肚和魚背之間的線,用筷子輕輕戳下一整條魚背來,厚實白嫩的肉肉像百合瓣一片片緊緊攢在一起,炕得焦黃滋香的魚皮讓這條魚背更加性感了。是的,我對魚背的感覺,就是性感,性感到我不住地吞口水。

也還是從那以後,魚背成了我的專利,而且在家裡,魚頭也是我的專利,媽媽說,吃魚頭可以更加聰明。

所以,他們的筷子也輕輕戳下一條條的魚背,夾起一個個魚頭放到我碗里,就這樣,很多年過去了,我不記得我吃了多少魚背魚頭,而爸媽總是在吃剩下的那部分。



現在,我和爸媽一樣,都得到了姥爺做鯽魚的真傳,任何時候想吃就做。這真是一件無比幸福的事情。

我的小夥伴們每次來家裡吃飯,對著我做的鯽魚大快朵頤,有時候我很訝異,不是說不愛吃魚麼,看來是太好吃了。

我們總是會評判,誰做的鯽魚最好吃,爸媽往往各執一詞,誰也不肯認輸,但世界上哪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呢?

師父是一樣教,但做出來的鯽魚不會是一個味道,我們都在追求姥爺那種味道,因為實在完美,我曾經一個人吃掉了一大盤,大概有5條,也不覺得撐。

我雖自詡鯽魚做得好,可依然沒有達到姥爺的水準。



定居鄭州之後,回信陽老家就少了,但凡回去,首先就去看姥姥姥爺,每次見他們年老顫巍巍的樣子,心裡就酸成一條醋河,再好吃的鯽魚也於心不忍,我覺得,應該讓他們嘗嘗我做的鯽魚。

雖然在鄭州,可我們吃的卻是信陽的鯽魚,爸媽隔三差五回趟信陽,必定要帶幾十條鯽魚回來,不辭辛苦。

一開始,我還說,鄭州難道還沒有鯽魚賣,哪個超市沒有,菜市場也有啊。

媽媽說,鯽魚跟鯽魚也是有區別的,野生的和飼養的,外形和口感都有差別。鄭州很難見到信陽水庫里散養的野生小鯽魚。

我本來是想著他們太勞累,只要是鯽魚,湊合能吃即可,但信陽人對吃的執著實在令人敬佩,勸不住。


不過,我承認,老家帶回來的野生小鯽魚確實比鄭州隨便買來的好吃多了,肉質格外鮮美清甜,吃得滿嘴都是靈動之氣。

我又忘了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再把魚背魚頭作為自己的專利,爸媽老公,人人有份。

小小的一尾鯽魚,點亮了幾代人的生活,是家中餐桌上最美的一道風景線,那裡面有不可複製的味道,有無法言表的關愛,有不忍直視的鄉愁,還有生生不息的傳承。

作者簡介:

言蘇倫,又名鳳九,信陽人,祖籍洛陽,定居鄭州。混跡於媒體寫作行業,撰稿、文案策劃。

原創作品,請勿隨意轉載,轉載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我是魚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dVIMmwB8g2yegNDRj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