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從這裡走來】一顆警心 三代傳承

2024-10-18     中國日報網

沿著歷史的印記,我們看到了一代代公安人的成長。走進巴楚公安局新城派出所民警馬青林和她的母親馬元坤。

人民公安從哪裡來?馬青林一家三代人的傳承之路給了我們答案。當三代警察共同守護縣城之光,「使命」兩個字在他們家有了具象化的表達。

圖為1997年馬青林在新疆警察學校門前的合照

「這就是我們派出所當年的位置。這棵樹的位置和值班室的位置和當年一樣沒變啊!」跟隨著馬青林的腳步,來到了原新城派出所舊址,依稀可見搬遷前遺留的些許痕跡。看到舊址的馬青林感覺格外興奮,馬青林說:「這一片區域一直到巴莎公路位置就是我當時負責的社區,那個時候也叫文化路社區,我負責社區的法治宣傳兼派出所的辦案民警。」

是家人,亦是戰友。1999年7月,馬青林畢業於新疆警察學校法學專業,23歲參加公安工作。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她畢業後毅然選擇了公安工作,這份榮譽的背後,是正義、勇敢和責任的傳承。

頭頂的警徽,是熠熠忠誠;身披的藏藍,是錚錚誓言。剛開始接觸公安工作,馬青林有一絲迷茫。群眾法治意識淡薄,鄰里糾紛、打架鬥毆時有發生。在基層實戰磨礪中成長,從青澀到成熟,從新兵到骨幹。2002年某天,轄區群眾著急跑到社區求助,稱長期遭受丈夫乃某的家暴,已經嚴重影響到了自己的精神狀態。看著該女士布滿傷痕的身體,馬青林決定要去她家調解,一定要把這件事情解決好。可還沒靠近群眾家的大門,馬青林和同事就被群眾家門口的狗給嚇退了。該女士的丈夫乃某拒絕溝通,並聲稱要放狗咬入戶走訪的民警。眼看溝通無效,在核實情況後,派出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給予乃某行政拘留的處罰。

「乃某的父母當時不理解,問我們為什麼要拘留他的兒子,還拿著這麼長的拐杖堵在我辦公室門口要打我呢。同事當時也在幫我攔著,不過現在都已經過去了。」在乃某的勸說下,這場風波得以平息。馬青林回想著當時的場景,還心有餘悸。「我的父親和母親都是人民警察,我當然也要是人民警察。」提起父母,馬青林說不出來的自豪。

圖為2011年馬青林的父親馬雲在去世前,為給子女留紀念,拍攝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時間在馬家人之間流淌的是傳承的火炬,塵封的照片打開了歷史的回憶,在泛黃的相片上是馬青林的父親馬雲,1981年任巴楚縣公安局副局長,1988年9月—2002年11月任巴楚縣公安局局長。曾榮立個人二等功2次,個人三等功3次。

民國3年(1914年)8月,北京市政府發布《縣警察所管制》後,巴楚縣設警察所,所長由縣知事兼任、民國4年(1915年)改為縣保安警察隊,民國17年(1928年)改為公安局。巴楚縣公安局於1950年3月正式成立,局址在縣城皮克巴扎(今醫藥公司附近),局內機構有秘書股、偵察股、治安股、公安隊等,幹警15人。雖然馬家人身上警服的顏色有變化,但三代警察為民服務的情結從來沒改變過,他們在不同的時空里、不同的崗位上,始終秉承著「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初心使命。

圖為1988年巴楚縣公安局大樓原貌

警察不僅是職業,更是值得窮盡一生孜孜以求的事業。「由於父親之前的工作經歷,使得他精通維吾爾語和漢語互譯。20世紀80年代,巴楚縣居民少數民族占多數,很多民警聽不懂維吾爾語,會維吾爾語的民警筆錄就用維吾爾語寫,很吃力。他任公安局局長後,那個時候一遇到重大案件,他會親自查看案卷,必要時也會用維吾爾語寫下批示。」馬青林說。

圖為馬雲生前的嘉獎證書和獎章證書

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馬家人始終工作在第一線,也見證了新疆警察的發展足跡。70年代,民警日常工作、辦案時自行車是主要代步工具。到了80年代,警用摩托車開始盛行,民警辦案基本是靠摩托車、三輪車、自行車,因為交通工具不便,往往一去就是好幾天。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四輪機動車走進公安隊伍。

同一個職業,同一份責任,同一份堅守。「我的父親在辦案途中,當時乘坐的小汽車發生了交通事故,導致他肋骨被壓斷,影響到了心臟,導致了後期的像冠心病這樣的併發症,他為公安工作操勞了一生。」馬青林哽咽著說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隨著馬青林翻看舊照片,時光到了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糧票。「我工作那會兒用的就是糧票、布票等,買東西的時候必須既有錢又有票。」馬青林的母親馬元坤指著當時自己用的糧票。

今年74歲的馬元坤是原巴楚縣公安局民警,1966年參加工作,1997年2月退休,當過出納、戶籍民警,也負責過辦公室收發文。談起如同翻閱舊相冊的人生過往,她對得起頭頂的警徽,對得起肩上的肩章,對得起人民警察這個光榮稱號。

圖為1989年馬雲參加某次會議後與同事的合影

讓人民警察的志向和理想代代相傳,離不開家裡人的理解和支持。馬元坤說:「丫頭畢業說她要當警察的時候,我還考慮半天。因為警察很忙啊,她小時候,我和她爸爸上班,她基本是由她三個哥哥輪流照顧的。那個時候就是大孩子帶小孩子,所以她和她的幾個哥哥關係是最好的。後來,我拗不過她還是答應了。現在我們一家子整整齊齊都在政法系統。」

公安,就是這樣,需要無數人前赴後繼,才能屹立不倒。馬青林接過了父母手中的接力棒,把父輩根植在血脈里的紅色基因傳承下來。對於家庭里每一個人的童年來說,「團圓」這個詞,都很陌生,但是一家不圓換來萬家團圓,馬家人總說值得。

警察守護的是人民,奉獻的是自己。馬青林今年已經45歲了,曾與她並肩作戰的同事有的已經退休,有的還在崗位上奮戰,她帶出了不少得意徒弟,繼續續寫著未完成的公安事業。那些承載著回憶的老照片,是每個工作的瞬間,每次面對困難的時刻,每回奮戰的難忘經歷。

圖為2001年馬青林的父親馬雲退休前,記錄自己一生的經歷

幾代人的人生旅途同頻共振,這不僅僅是一種血脈的傳承,更是人民警察信仰的傳遞。「我的兒子是新疆警察學院今年的新生,他的夢想也是當一名優秀的人民警察。」馬青林說道。紅色基因在傳承,這個接力棒也將繼續傳承下去,馬青林一家的故事還在繼續。

一代又一代的公安民警,傳承紅色基因。時代在不斷發展變化,但「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宗旨永遠不會改變。從民國3年(1914年)巴楚縣警察所到如今的巴楚縣公安局,巴楚公安隊伍不斷壯大。回首來時路,是巴楚公安事業不斷發展進步,更是新中國改革發展的偉大進程。

圖為1982年在某次會議結束後,馬元坤和同事們在巴楚縣公安局門前合影留念

崢嶸歲月,熱血鑄就。跨越歷史的長河,時間如白駒過隙。巴楚公安全體民輔警忠誠履職,在打擊犯罪、維護穩定、隊伍建設、服務群眾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發展。每一段警事都是光榮歷史的見證。警徽閃耀,紅心閃閃。巴楚公安隊伍現如今已發展成為一支擁有鐵一般的理想信念、鐵一般的責任擔當、鐵一般的過硬本領、鐵一般的紀律作風的公安鐵軍。人民公安從群眾中來,一代代地傳承成為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生生不息。

(中國日報新疆站記者毛衛華|馬倩妮)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cd847e9f001279fbf580f5628880c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