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降存量規模,中小銀行理財業務如何轉型?

2024-06-27     國際金融報

日前,一則關於中小銀行存量理財業務調整的信息引發市場關注。

據媒體報道,近日山東、重慶、湖南等省份多個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收到監管下發的通知,要求在2026年底前壓降存量理財業務規模至2021年初或8月底水平。另有報道稱,廣東監管部門已下發通知,要求轄內銀行填報具體壓降計劃。

專家指出,壓縮此類存量業務規模勢在必行,當前正是風險最低的好時機。相關銀行應居安思危,儘早開啟壓降進程,同時關注代銷等財富管理的留客新路徑,尋求理財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

壓降相關存量理財勢在必行

據悉,此次壓降存量業務的消息主要在部分省份未持有理財子牌照的中小銀行間展開。

6月26日下午,《國際金融報》記者聯繫山東、廣東等省市部分中小銀行,有業內人士表示尚未聽說具體通知。「可能是之後會有業務調整,但目前經營端還沒聽說有舉措。」一位城商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事實上,壓降未設立理財子公司銀行存量理財業務的消息由來已久。

「壓降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的存量理財,其實在兩年前就已經有相關市場信號得到釋放,主要是出於風險管理因素進行考慮。」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直言,「根據『成熟一家、設立一家』的相關原則,符合條件的銀行基本上已經拿到理財子公司設立的入場券,而未獲得准入的相關銀行背後則關聯了監管的一些顧慮,故而需要對存量業務進行消化與控制。」

在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楠看來,壓縮銀行理財規模是勢在必行的。

「自從餘額寶開啟了網際網路理財時代後,我國的互金理財、P2P理財、保險理財、信託理財紛紛出籠,造成了銀行儲蓄存款的流失危機,於是銀行也只能同樣地發行理財產品進行對抗。但理財產品與銀行存款有著本質區別,且傳統的銀行客戶存在『剛性兌付』觀念誤區,銀行理財資金的運用又屬於表外業務,存在監管盲區,潛在風險不少。」李楠分析道,「2018年出台的資管新規針對的正是理財產品和『剛性兌付』的亂象。」

李楠在採訪中進一步指出,銀行已經發行的理財規模大、種類多,一刀切地壓縮也容易觸發銀行的經營風險,因此需要選擇對銀行正常經營風險最低的時機進行。目前,由於股市低迷、市場上的各路理財詐騙案例多,銀行儲蓄存款增長快,正是銀行正本清源、糾正錯誤、壓縮理財的最好時機。

轉型代銷或聚焦主業

值得關注的是,屬於未持牌銀行機構的理財業務市場占比並不高。從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近三年來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數據來看,理財子公司的數量及其產品存續規模正逐年提升。

此前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市場上共有301家銀行機構和24家理財公司,存續產品金額分別為11.81萬億元和17.19萬億元。2023年底,有存續產品的銀行機構數量降至258家,理財子公司則增至31家,存續產品數量共3.98萬隻,存續規模達到26.80萬億元。理財子公司存續產品數量和金額均最多,存續規模占全市場的比例達83.85%。

而此次壓降存量業務傳聞主要針對的是未持有理財子公司牌照的中小銀行,相關市場份額也在逐年減少。

細分來看,2021年底,共有116家城商行和150家農村金融機構存續有3.62萬億元和1.12萬億元的產品。到了2022年底,城商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分別降至109家和140家,產品存續規模同比減少32.34%、2.63%,2023年底的機構數量則減少至103家和127家,規模同比減少10.74%和9.33%。

圖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

「這一舉措若落實,相關銀行的存量理財業務將進一步被壓降直至清零。這部分理財規模在整個理財市場中占比不算高,但仍需在處置的過程中關注對金融投資者相關的信息披露。」蘇筱芮指出。

同時,新理財子牌照的發放似乎也有放緩趨勢。2019年至2022年間,分別有11家、9家、2家和8家理財子公司獲批開業。2023年則僅有法巴農銀理財一家理財子公司正式開業。去年12月,第32家銀行理財子公司浙銀理財獲批籌建。

未來理財牌照的發放會否進一步收緊?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又該如何應對?

蘇筱芮認為,未來理財子公司牌照的發放確實有可能進一步收緊。她建議,相關中小銀行應當居安思危,儘早開啟壓降進程,同時關注代銷等財富管理的留客新路徑,尋求理財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

「理財產品設計核心其實在於資產配置或者資產組合管理,需要能夠基於對各類資產的風險和收益率的科學分析,構建符合風險和預期收益率描述的資產組合產品供投資者選擇,而目前不論理財子還是中小銀行在這方面都缺乏足夠的人才和經驗。」李楠直言。

「對於沒有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而言,本就缺乏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更應該做好銀行本地的儲蓄存款業務,這是銀行生存的底層邏輯。對於已經成立的理財子公司而言,也同樣需要風險控制、規範經營。站在監管視角,關鍵在於能否做到監管全覆蓋,尤其是對理財資金用途的監管能否參照對銀行信貸資金的風險標準進行嚴厲監管。」李楠建議道,「不論監管要求如何,中小銀行都應該趁目前儲蓄回流的時機,儘快壓縮和退出理財市場,聚焦主業,做好傳統的商業銀行吸存放貸的業務,服務本地,不要抱有僥倖心理。」

記者:李若菡

編輯:姚惠

責任編輯:畢丹丹

—— / 好文推薦 / ——

  • 衝突不斷,Manner道歉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邁向更高能級
  • 當家球星手撕贊助商
  • 和府撈麵降價「自救」
  • 海底撈換帥
  • 關稅「迴旋鏢」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bb65df836adabb469cdc510163e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