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初夏之際,建設路小吃街開了一家貴州烤雞,火紅的門頭,一排烤架上擺著像鵪鶉一樣的小雞,油水滋啦火苗聳動。
但比烤雞誘人的是海報上的一排小字,「體驗地道遵義味」,這才是排隊的關鍵。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貴州風味瘋狂衝擊收割著成都人的胃,只要一聽到貴州兩個字,就像一顆開胃丹扔進了嘴裡。
以前聽到貴州腦殼裡只有黃果樹瀑布,現在聽到貴州,一張好吃的清單。
三年前,我們寫過一篇貴州遊記「一個酸辣的世界」,饞哭了每一個成都人。
短短三年,恐怕有一半的貴州味道都在成都落地開花,不敢說生生不息,但確實層出不窮,隨機揭開一個貴州盲盒都是朕不知道的驚喜。
印象中,第一批在成都的貴州菜系喜歡在名字里加苗寨,裝修得異域風情,主打歌是酸菜魚,體驗感像是去旅遊景點吃的一樣。
正宗也是好吃的,但不會經常被想起,或許只是短暫的愛了一下。
後來遇到的貴州味道,反而都是路邊小吃攤,沒有特別的計劃,不經意就鑽進去坐下了。
去年冬天都在說烏雞米線席捲全城,殊不知遵義米線也在見縫插針,排一個長隊點餐,然後一群人圍在一個大鍋前爭先恐後。
每次去我們都要把名字喊錯,所謂的蝦子是蝦子鎮,貴州米粉最出名的地方。
湯底濃郁,羊肉飄香,粗粉裝在辨識度很高的不鏽鋼碗里,又大又燙,一次只敢端一碗走。
不僅是店裡人頭攢動,外賣也必須避開高峰期,辦公室經常會不約而同點遵義米線,小哥都是一起送來的,場面有點尷尬。
緊接著乍暖還寒時候,玉林推車賣的貴州糯米飯,又刷爆了社交平台,美食博主的打卡之地。
每一次鼓起勇氣想去追嬢嬢的時候,聽說已經賣光了,流動攤位,糯米飯裝在一個大盆子裡,棕黃色的米粒頂著香腸鼓起一座山。
糯米飯的視覺很突出,夜市裡一眼就能望得到,然後一群人繼續把嬢嬢圍起。
貴州味道似乎成了成都的流量密碼,從一堆火鍋冒菜里脫穎而出,也許是生意好做,貴州老鄉們連續在成都開店,用力輸出。
去年風很大的是貴州地攤火鍋,也是被在成都的貴州人千呼萬喚蓋章的街邊味道。
每個人的叫法都不一樣,有人喊豆豉火鍋,十塊錢的糟辣火鍋,放在一口家用炒鍋裡面,一個煤爐,木板凳,確實很像趕集解饞的路邊攤。
便宜,炒法新奇,跟越來越花里胡哨的火鍋形成鮮明對比,原生態一下就回歸了初衷。
今年風很大的是烤雞,一搜烤雞基本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貴州烤雞,一個單品突然就爆了,很多人也是第一次知道烤雞按部位賣。
烤得慢,但成都人耐心,老闆說至少等一個小時,忍氣吞聲坐冷板凳。
吃不得辣的成都人也會在貴州找到落腳之處,不誇張的說,貴州的酸湯火鍋已經完全占據了白味火鍋的一席地位。
上一次去玉林的愛恨怪豆花人滿為患,不死心的我們端一鍋在隔壁店裡吃。
福幸也是去晚了根本吃不到,從@瑞貝卡 發給我的照片就看得出,她把門檻都要踩爛了,沒有多餘的話說,就是好吃。
貴州風味已經瀰漫到什麼程度了呢,就算你沒專門去吃貴州菜,實際也吃了一口。
夾肉鬆的糯米鍋巴其實是貴州的小吃,炸得外焦里嫩的洋芋粑粑也是,糟辣椒蛋炒飯不是老闆的創意,甚至無意中吃到了剪粉。
洋芋粑
糟辣椒蛋炒飯
豆花面
糯米鍋巴
真的多,而且連綿不絕,感覺隔三差五都要認識或者被安利一個貴州美食。
在成都的貴陽人@麥克 說,但是腸旺面吃不到,「我只有回貴陽吃」,然後一刷推薦,「成都第一家腸旺面開業了」。
突如其來,但估計早已蓄謀已久,我們頂著烈日趕到,根本就是座無虛席。
在大眾點評上搜貴州二字,大約出現了3490個結果,聯想後綴跟的都是貴州千奇百怪的菜品,而且分門別類很垂直細化。
貴州燒烤表達不了貴州的特色,小豆腐必須單列出來,烤雞也需要一欄。
火鍋種類也不能籠統的說貴州火鍋,一定要強調豆米火鍋,凱里的酸湯火鍋,炒料爆香的地攤火鍋,每一種味道都有區別。
貴陽人@麥克 一邊介紹菜品,一邊回想,「好像確實開了好多貴州館子」。
我問她為啥會突然躥紅,她說也許是酸辣的刺激,非常適合疏通盆地悶熱的夏天。
雲南的酸辣,原生態的小傣味爽口清新,拌菜繁多,手抓飯裡面有一半都是涼菜,每一次點舂雞腳酸木瓜都要沾著湯汁吮吸。
而貴州的酸辣,比雲南的極致,口味更重,辣得更肆無忌憚,酸得更盪氣迴腸。
吃了貴州烤雞的@夢雪 第一印象就是,「辣,很辣,一定要喊少辣」,然後又補一句,「分不清是雞肉辣還是蘸水辣」。
建設路師傅烤雞,一層海椒麵一層油,刷了兩次,起鍋又繼續淋海椒麵。
隨便吃一碗米線,可選擇的辣椒都有三種,糊辣椒糍粑海椒糟海椒,沒有最辣只有更辣,看起來吃的清湯,其實汗流浹背。
辣,但是又非常香,是有層次的,這一點恰好與成都人的口味基調不謀而合。
我們剛去打卡的腸旺面也是,舀一瓢香辣的湯底,血旺入口即化,肥腸小朵綻放,泡哨吸飽了湯汁等待一口噴薄而出。
關鍵的關鍵是脆哨,黑不拉幾的像糊掉,但是一口下去酥脆干香,像在嘴裡放了一個煙花。
有客人嘀咕,「炸的哨子」,老闆搶話,「這是炒的,五花肉炒的」,雞蛋面配血旺,泡哨配脆哨,簡直是動靜皆宜柔中帶剛。
貴州的酸也是底色,而且也是酸得五花八門,酸泡菜的酸,木姜子辛辣的酸,河蝦與糯米酒發酵而成的酸,都野性十足。
酸湯飯
酸粉
酸菜折耳根
加了豆米湯底會有點面,一點的粘稠,蒜苗切段,加青椒扔進去熬,越煮越帶勁。
上一句還在抱怨,「這麼熱為啥要吃湯鍋」,下一句,「摻湯」,愛吃酸的@普卡 說,「很像泰國的酸,自然又大氣」。
@夢雪 很喜歡貴州,「喜歡這種怪味,臭,又香,折耳根鋪悶」。
我問@普卡 為什麼喜歡這種味道,她說有一種味覺習慣,「對雲貴有一種親近感」,貴州的風味性格鮮明,「酸辣的具體」。
夏天的成都,觸角伸的有點長,海南清補涼嶄露頭角,潮汕食堂搖晃咸香,新疆椒麻雞麻到模糊,雲南燒烤粗狂溫柔。
然後又把鏡頭落在了山水之間的貴州,舌頭擁抱的是一酸一辣的味覺品格。
貴州小豆腐一條街
貴州的小吃琳琅滿目,很適合成都的氣質,雖然成都已然飽和,但一顆具有包容力的胃,依然樂此不疲的打開嘗試跟風。
口味獨特,小吃豐儉由人,雖然不能說便宜,但確實不貴,門檻低。
以小店小攤為主,貴州風味也定位清晰,不大會選擇酒樓或富麗堂皇的商場,主要分布在路邊街區,店主一般都是貴州土著。
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接地氣,但是又有一種藏龍臥虎的神秘與新奇。
烙鍋
在成都的貴陽人@麥克 每開一家貴州菜都要趕著去打卡,我問她怎麼算正宗,她思考了三秒,「或許有津威飲料的地方」。
絲娃娃與津威
拋開打卡,她自己也要喊貴州當地人給她寄來木姜子油與糍粑辣椒。
她自己要在家炒辣子雞,強調跟四川的干辣椒辣子雞不一樣,「是水潤的,面目全非」,吃完之後用來下面也很絕。
沒有炒鍋,用摩飛鍋也要自己在家煮五花肉豆豉火鍋,看看這個成色。
旁邊的@門牙 立刻把腦殼轉過來,「給我推薦一個貴州海椒嘛」,@麥克 說有一個蘸水好吃,「主要是蘸燉菜麼」,「蘸一切」。
聞風而來的@彭主任 和@普卡 也加入了群聊,交換購物車裡的貴州秘方。
原來每一個成都人都有一個偷吃酸辣的胃,雖然多數人沒有去過貴州,但願意浸泡在氤氳的山裡,在炎熱的夏天長出茂盛的夢。
突然想起畢贛在凱里拍的「路邊野餐」,同樣也是在一個炎熱的貴州。
長鏡頭,火車搖搖晃晃,煙霧繚繞的盤山公路,躲在芭蕉樹下抽煙的男人,手電筒照進手心,耳邊響起了伍佰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