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魚類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包括完全蛋白質、鎂元素、多種維生素等等,常給寶寶吃可以養肝補血,對寶寶的成長發育很有好處,但是各位寶媽,給孩子選擇魚的種類時一定要多加註意。
也正是因為魚類的營養豐富,適合寶寶吸收,很多寶媽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培養他愛吃魚的習慣,但再好的東西,給寶寶吃也是需要謹慎的,比如魚的這幾個部位:
1.魚頭
我們做魚的時候普遍不會扔掉魚頭,尤其是魚臉上的肉也是異常鮮嫩,但是這並不代表魚頭所含的營養物質多餘身子,很多說多吃魚頭有營養的都是傳言,家長們不必相信。適量少吃了魚頭也不必太過於緊張,不能給孩子只吃魚頭。
2.魚眼睛
我發現很多寶寶都喜歡找魚眼睛吃,家長也教育說,寶寶多吃魚眼睛就對眼睛好,其實這種說法也是毫無科學依據的。魚眼睛中並沒有比魚肉多什麼對眼睛好的物質,所以家長們也不必在意孩子有沒有吃到魚眼睛。
3.魚膽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都在說魚膽去火,以為這種「偏方」會比吃藥管用,事實上,魚膽是魚類排毒的部位,內含的毒素、有害物質特別多,不但不能吃,還要將汁液沾染過的地方都清洗乾淨。這麼危險的東西堅決不能給寶寶吃。
下文說到的這7種魚,就特別不適合給寶寶吃。
1.方頭魚
2.鯊魚
3.旗魚
4.橙鯛魚
5.大眼金槍魚
6.馬林魚
7.大鯖魚
這7種魚都來自於深海,他們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缺點——汞含量過高,生活中我們通常會給孩子選擇深海魚,覺得其中營養物質更高,但其實,這幾種深海魚的汞含量都高於淡水魚,是不適合寶寶吃的,甚至會耽誤大腦的生長和發育,而且給寶寶吃的魚一定要保證新鮮,但絕對不能給寶寶吃生魚片,寶寶的腸胃嬌嫩,容易受到細菌的侵害。
如何正確的給寶寶吃魚?
1.少量多次
雖然魚類的蛋白質含量高,但是寶寶的脾胃嬌嫩,消化肉類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蠕動能力,所以平時給孩子吃魚的時候一定注意少量多次,不能一口氣吃太多,寶寶沒有辦法消化完,容易造成脾胃積食等等問題。
建議家長們,如果孩子在7-24月齡,每日可以攝入50-70g。孩子超過兩歲,就能夠提高魚類的攝入,每周2-3餐有魚就可以了。
同時要關注孩子的脾胃負擔,隔三差五給孩子多喝一些多肽末,調理孩子的脾胃,幫助更好的吸收魚類中豐富的營養物質,千萬不能給脾胃留下負擔。
2.採用哪種烹飪方式?
孩子的脾胃比較嬌嫩,要注意魚類烹制的形式,多採用水煮、清蒸的方式,這樣口感清淡,脾胃消化起來也沒負擔。而且要注意小刺不要傷到孩子,可以選擇龍利魚這種刺少柔嫩的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