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很多很厲害的文人墨客,他們遊走於名山大川之中,留下了名傳千古的詩詞歌賦,其中的一些,更是成為了人們信手拈來的一些典故。
但是,人們只知典故,卻不甚清楚這典故背後的故事,而這些典故又是歷經了多少歲月,才逐漸積澱下來,成為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例如,「白雲蒼狗」,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宋代詞人張元干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
例如,「凌波微步」,用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但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在《洛神賦》中用「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描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
又如,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被稱為上巳節,也叫春浴日,是紀念黃帝的節日。
這原本看似普通的一天,卻因為一次聲勢浩大的文人雅集而誕生了一種全新的習俗。世人由此熟知了「曲水流觴」的典故,更是將聚會中的飲酒做詩看作是一件風雅之事。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典故背後的意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東晉時任右將軍、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同謝安、孫綽、支遁等好友及子弟等四十二人,在山陰蘭亭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修禊活動。
這裡所說的「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人們相約在每年三月初三這一天到河邊洗濯,認為這樣可以洗去不好的運氣,後來演變成一種春遊活動。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朋友之間一起聚會在一片寂靜的竹林間,聽著百鳥爭鳴,沐浴著徐徐清風,置身於山川環繞之間,頓時覺得心澄如鏡,朗如清月。
王羲之與朋友們興致勃勃的在水邊飲酒賦詩,還玩起了極富雅趣的「曲水流觴」的遊戲。
侍從們把盛了酒的羽觴放在曲曲彎彎的溪流中,大家分排座次,分別列在溪流兩邊的小杌凳上;羽觴順水漂流而下,倘若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飲盡羽觴中的酒,並即興賦詩一首,如果哪一位作不出詩,便要罰酒。
「曲水流觴」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文人墨客經常做的一個很古老的遊戲,期間,誕生了許多千古絕唱。而蘭亭雅集,更是將這個遊戲變成了經典,而「曲水流觴」在後世則演變為了文人雅趣的代名詞。
這就是「曲水流觴」的典故由來。
這次的蘭亭雅集,四十二人一共做詩37首,下面這首便是王羲之當時的作品:
《蘭亭修禊詩》(王羲之)
仰望碧天際,俯瞰淥水濱。
寥朗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
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為了將這些作品保存下來,大家決定將其匯總成集。那麼,由誰來給這本詩集作序呢?
借著酒勁,有人推舉這次機會的召集人王羲之來做序。於是,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乘著酒興,即席揮灑,寫下了二十八行,字字遒健、千古流芳、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一、曲水流觴含義以及歷史文化探究
「曲水」是遊戲的關鍵,選擇的水流要清淺平緩,不易沖翻酒觴,又要蜿蜒曲折,保證酒觴能流經每一位賓客面前。
「流斛」的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製,外形橢圓、淺腹、平底,小而體輕,底部有托,仿佛一隻小船。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從戰國到晉代,上至王侯公卿,下至士大夫商人,都在觴的往來間酒肆歡筵。不少詩篇中也都能找到「羽觴」的蹤影:
《楚辭》:「瑤漿蜜勺,實羽觴兮。」
張衡《西京賦》:「促中堂之狹坐,羽觴行而無算。」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
由此可見觴在早期中國酒文化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二、曲水流觴習俗沿襲: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墨客把酒言歡的雅舉
或許是因為蘭亭雅集的故事太過深入人心,人們總是會認為「曲水流觴」的典起源於魏晉時期,殊不知,它其實早已是中國古今的一種傳統習俗。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上巳節祛災祈福的傳統風俗,早在西周時期就開始盛行。
「流觴」本是一種祭水儀式,在《爾雅·釋天》中就曾有「祭川曰浮沉」之說。
在那時,河流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滋潤了土地,從而為人們帶來糧食的豐收。為了表達人們對河流滋潤土地,帶來風調雨順好收成的感謝,同時也是對來年的美好期盼,人們會在上巳節這一天,帶來雞蛋等物,放入小河或小溪中,祭祀河流。之後,再將雞蛋撈起吃掉,來共同分享上天賜予的福氣。
曲水流觴作為宴飲遊戲的源頭則可追溯到周公旦的「曲水之宴」。
徐堅《初學記》引《續齊諧記》曰:「昔周公卜成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流』。」
古代的許多文人墨客,都會選擇在這一天追隨周公的腳步,在春暖花開、微風拂面之際,約上三五好友,尋一寂靜的小溪,飲酒做詩,好不快哉。
因著文人墨客浪漫的天性,將原來一個很簡單、很莊重的祈福的活動,演變成了一場浪漫風雅的文人之間的集會交流活動。
隨著歲月的交替更迭,「曲水流觴」已經逐漸成為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印記,也成為了文人聚會的一種標誌。幾個知己,聚在一起,縱論古今,談天說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曲水流觴,既可以與蘭亭結緣,又可以與醉翁亭結緣,還可以與青山綠水結緣。只要有情有景,隨處都是曲水流觴。
沿襲古人留下的傳統,珍惜與朋友間的相聚,故事中有酒,酒中亦有故事,縱酒狂歌,這也便是曲水流觴的意義所在。
三、曲水流觴的後世演變:習俗沒有消失,只是在隨著年代發生著相應的與時俱進的演變
後世,曲水流觴承載著詩意人生的態度,變換著形式和內容,卻從未從我們的生活中消逝。
- 流杯亭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典園林史的轉折期,在時代審美變化和文人雅士風潮的推動下,曲水流觴的景觀經歷了向自然小巧方向的逐步轉化。這種演變酒形成了 在唐代園林中較為盛行的流杯亭等的建築形式。
流杯亭中鑿有彎曲迴繞的水槽,客人們圍坐成一圈,由酒杯在水槽內隨水波流動,在微風與陽光的陪伴下,飲酒賦詩。
據統計,北京地區有過至少七座流杯亭。其中圓明園的兩座已不存;妙高峰上七王別墅只剩下刻有水槽的石座。現存中南海里的流水音、故宮乾隆花園裡的禊賞亭、恭王府花園的沁秋亭、潭柘寺的猗玕亭。
- 桌面流斛席
明代萬曆年間的版畫《環翠堂園景圖》中描繪了園林桌面流觴席場景:方桌上挖了水渠,文人雅士就圍桌子而坐。書童斟水,使得水在槽裡面流,進而帶動酒杯在槽里醉暈暈的漂浮至客人席前。品一口美酒,放鬆身體的每個毛孔去感受當下這人間仙境,詩意便呼之欲出。
這種桌面流斛席是一些達官貴人們方能享用的。
- 現代流斛建築
在現代,「曲水流觴」也被加以符號化,運用在現代建築。比較著名的是由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其四絕九粹十八景之一的「曲水流觴」,在設計上不僅具有江南園林的特色,同時融合了北方園林布局的特點。
「曲水流觴」,這一古老的祭祀活動,親歷了歲月的沖刷與洗禮,也在逐漸演變。
無論其形式如何變化,「曲水流觴」都傳承了浪漫洒脫的生活理念,成為朋友間推杯換盞、碰撞心靈、放鬆身心的良好契機。真正的「曲水流觴」,只要有情有景有友,就足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H-2ZnEBnkjnB-0z9P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