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黃宏趙本山,小品喜頭悲尾,始作俑者究竟是誰?

2021-05-09     鄭捕頭

原標題:蔡明黃宏趙本山,小品喜頭悲尾,始作俑者究竟是誰?

喜頭悲尾套路的小品,這些年受到觀眾的抵制。小瀋陽在綜藝節目中批評過,陳佩斯當節目評委的時候也批判過。

最開始逗人笑,到最後讓人哭的小品,曾幾何時是很受觀眾認可的,但後來就顯得越來越套路,越來越兩張皮,也就逐漸遭到人們的唾棄。

那麼,這種喜頭悲尾的小品當年是如何興盛起來的?始作俑者又是誰?

01

拿春晚小品來說,八十年代的小品都是讓人大笑的,早期陳佩斯的《吃麵條》和《胡椒麵》幾乎都沒什麼意義,就是為了搞笑而搞笑,因此不存在什麼喜頭悲尾的問題。

趙本山最早的《相親》就是讓人笑,到第二年也就是1991年的《小九老樂》,楊蕾的獨白有讓人哭的意思,但總體來說劇情還是讓人相信,演員也不是為了讓觀眾哭而哭,而且這段作品也是趙本山最優秀的小品之一。

九十年代小品讓人哭的趨勢並不十分明顯,如果說那時候的典型案例,就是蔡明和郭達的小品。

1995年兩人合演小品《父親》,前面部分都是讓人笑的,最後道出兩個角色的實際關係之後,蔡明帶著哭腔唱《父老鄉親》,最後跪到地上哭得泣不成聲,謝幕時還淚流不止。

從那之後蔡明經常出演這種催人淚下的作品,最後時常要煽一把情,比較典型的包括《都是親人》、《浪漫的事》,直到後來和潘長江合作才開始改換為「毒舌」風格。

02

黃宏從九十年代《打撲克》開始,一般都要在最後表現正能量,喊上幾句口號,倒是不算煽情。他煽情始於2001年的《家有老爸》,最後說起老年人的孤單,音樂開始響起。說話慢,起音樂,灑眼淚,這也成了後來很多喜頭悲尾小品的範式。黃宏後來的《足療》、《兄弟》,都明顯帶有這樣的痕跡。

趙本山到了後期,也開始強調意義和情感,最為突出的就是2004年的《送水工》,前面極盡搞笑之能事,到最後開始歌頌母親。

而且到後面幾年除了《不差錢》,趙本山的大部分小品都在強調意義,包括《火炬手》、《捐助》和《同桌的你》,不過算不上典型的喜頭悲尾。

這種讓人先哭後笑的模式在春晚舞台上接連出現,但它被放大被套路被識破被嫌棄,主要是這些年各種喜劇綜藝節目導致的結果。

03

春晚受關注度再大,畢竟演員一年才出一個作品,但一季喜劇節目下來短短三個月需要十幾個作品,創作上更加突出技術而不是藝術,為了笑而笑,為了哭而哭,也就在所難免。作品不夠成熟,參與其中的喜劇演員越來越不吸引人,這種喜頭悲尾的小品也就逐漸遭到拋棄。

不僅是觀眾,演員也意識到其中的不妥,小瀋陽在節目中就直接提出這樣的喜劇沒什麼價值,他也就慢慢不演小品了。

04

批判了這麼半天,那麼是不是所有的喜頭悲尾都毫無價值?其實也不是。評判標準只有一個,它是不是作品劇情的自然發生,人物情感的自然生髮。其中的優秀小品,這些年裡也許只有《你好,李煥英》。

只有十幾分鐘的小品太小了,它能圓滿撐起「喜」字來就非常不簡單,就別再為賦新詞強說「悲」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CGIT3kBrsvY2_UuUS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