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王」牧原股份近日在投資者活動中表示,2023年1—11月,公司屠宰生豬1170.9萬頭,預計全年屠宰1300萬頭左右。這也意味著,在屠宰量上,牧原股份已向同在河南的「肉王」雙匯發展看齊。
這場「豬王」與「肉王」在屠宰場上的比拼仍有看點。一方面,「豬王」與「肉王」曾高調宣布合作共贏,目前仍在合作期;另一方面,牧原股份的屠宰業務仍有虧損。其屠宰事業部總裁秦牧原此前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預計公司日宰量上升到5萬頭,毛差和成本均有望降至120元,屠宰業務因此能實現盈虧平衡。
通榆牧原肉食。(圖片源自「牧原集團」微信公眾號)
僅在屠宰量上,「豬王」接近「肉王」
根據牧原股份財報,截至第三季度末,公司的屠宰肉食板塊暫未實現盈利,2023年1—9月的平均虧損為67元/頭左右。值得關注的是,其在產能利用上確實還有較大的發揮空間。
牧原股份近日在投資者活動中表示,2023年1—11月,公司屠宰生豬1170.9萬頭,同比增長82.5%,預計全年屠宰1300萬頭左右。今年以來,屠宰肉食板塊持續開拓市場和渠道,產能利用率相比去年明顯提升。近幾個月,月均屠宰量均超過100萬頭,月度產能利用率在50%左右。
公開資料顯示,牧原股份屠宰設計投產產能達2900萬頭/年,已超越雙匯發展此前公開的2500萬頭年產能。中國商報記者致電雙匯發展,其表示,全年屠宰產能尚不能公布,公司目前正在根據市場情況,積極推進熟食產能布局,加快門店建設。
而在盈利方面,「豬王」很難趕上「肉王」。「在屠宰業務上,生豬養殖類企業很難超越雙匯發展。」據一位接近雙匯發展的業內知情人士透露,「屠宰業務的毛利率不足10%,生豬養殖的毛利率能達到20%以上。生豬養殖企業由高毛利率業務向低毛利率業務延伸,投入的精力總歸有限。再者,雙匯發展業務的核心在屠宰、肉製品加工一體化產業鏈上。雙匯發展除了賣生豬肉外,還可以將生豬身上其他不好賣的部分作為肉製品原材料。除非牧原股份再創立一個與『雙匯』同等的肉製品品牌,否則屠宰對牧原股份來說,始終是非核心業務。」
「豬王」向下游屠宰業務延伸,或也是為了響應政策號召。一位上市豬企的相關負責人此前對記者表示,在生豬屠宰業務上,相關政策正在鼓勵大型養豬企業向下游延伸,形成養豬、屠宰一條龍的布局。生豬養殖企業向利潤更低的下游業務延伸,多是為了響應政策要求。
在屠宰業務上,「豬王」要先解決虧損問題
根據秦牧原在媒體溝通會上的說法,牧原股份10月屠宰的生豬頭均毛差(屠宰產品總額減去活豬購進總額的差額)約為108元,而頭均成本為170元,仍有62元的頭均虧損。值得關注的是,這一虧損數值已比2022年減少一半。
增加屠宰量或也是牧原股份試圖扭轉屠宰業務虧損局面的手段。「未來要想實現屠宰業務盈利,核心得看三個指標,分別是宰量、毛差和頭均費用(成本)。提升毛差、產量(滿產,日均約10萬頭)、生產管理和物流管理水平,公司的目標是將頭均成本降至約98元,每宰殺一頭豬平均盈利103元。」 秦牧原說。
「豬殺了,得有地方賣出去。」有養殖企業屠宰業務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稱,「2023年,養豬虧損,屠宰虧損更是嚴重。對於下游的生鮮銷售來說,消化凍品庫存已經超負荷了,很多小規模的屠宰企業開工即虧損。」
對於肉製品加工業務,牧原股份相關負責人也明確對記者表示,術業有專攻,公司暫不考慮這方面業務。
值得關注的是,「豬王」與「肉王」在2022年曾牽手合作,雙方表示將展開生豬點對點直供,建立供應鏈合作機制,加大生豬購銷合作力度。協議有效期自2022年1月1日起至2024年12月31日止。
當時,「豬王」與「肉王」均在公告中表示,當生豬價格低迷時,雙匯發展可適度加大對牧原股份的生豬採購力度;當市場價格高漲時,牧原股份可適度加大對雙匯發展的生豬供應力度;同時,雙方共享生豬養殖以及屠宰後的相關結算數據。
隨著「豬王」屠宰「上量」,「豬王」與「肉王」的後續合作走向如何?中國商報記者將持續關注。(記者 馬嘉)
來源:中國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