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今年四年級,除了學校作業,我們還布置了一些「媽媽牌」作業,但孩子總是拖延,於是我們採用遊戲獎勵的方法。剛開始很有效,但後來變成「應付」作業,或者表現不好不讓玩遊戲,孩子就拒絕寫作業。我們好懊惱,應該如何正確應用獎勵機制呢?
專家觀點
北京市育才學校校長助理、初中德育主任、西城區德育學科帶頭人爾紅星:首先,孩子經歷了小學一至三年級的學習體驗後,有了一些初步的學習感受。小學四年級以後,應該對孩子提出一些學習要求,無論是學習難度、學習的容量,還是簡單的學習方法、學習規範,都應該幫助孩子進行學習機制建設。在義教階段的學習中,肯定存在個別學生「吃不飽」的現象,家長自然會通過增加一些額外作業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但家長必須明確一個道理,學生還是要以學校的學習任務為主,以學校留的家庭作業為重。學習能力、學習規範、學習習慣等環節還是要以學校的培養為主。
其次,根據孩子在學校學習的具體情況,家長給孩子增加一些額外的家庭課業負擔時,要遵循孩子是否有需求的原則,不能主觀臆斷,主觀強加。要注意「媽媽牌」的作業是否和學校的學習任務、家庭作業形成體系、匹配成套,是否對孩子的學習真正有所提高。還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凡事都要適度,增加額外的課外作業要量力而行。
再次,布置額外的家庭作業之前要與孩子積極溝通,設定好必要的獎勵機制,當然最好的獎勵就是孩子有所收穫,無論是分數上還是學習過程中,都會有成功的體驗,這也是孩子自我成就的最大支撐。不能迴避的是也要給孩子一些物質獎勵,這裡所說的物質獎勵並不僅僅是買東西等物化的實際行為,具體如何獎勵還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為,總的目標無外乎就是一個:投其所好,因需設獎。
最後,家長應該明白的是,其實最好的獎勵就是家長真誠、肯定、積極的表揚,關注到孩子的微小變化,關注到孩子的成長與進步,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
文/本報記者劉洋
(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