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刑時為何要有救護車?難道出現失誤,還要搶救後重來?

2022-08-04     生活像爬山

原標題:行刑時為何要有救護車?難道出現失誤,還要搶救後重來?

文/非凡科普

你知道死刑犯在執行死刑前的24小時,是怎麼度過的嗎?他們在被槍決時,現場為什麼要準備一輛或多輛救護車?難不成現場出現失誤,還得搶救一下重新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槍決現場為何有救護車」。

極刑的處罰方式

死刑,在古代被稱之為「極刑」,意思是最高、最重的處罰方式,目前,有很多國家已經廢除了死刑制度,但我國仍舊保留著死刑作為最高刑罰,主要處決哪些窮凶極惡、罪大惡極的罪犯。

死刑制度從中華文明起源開始,流傳至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但在這歷史的長河裡,只有罪犯主動做出重大的傷害,作案手段十分殘忍、波及影響之廣,比如故意殺人、販毒等才會被判處死刑。

我們從古代的影視劇中可以看到,死刑犯在行刑前都有一頓「斷頭飯」,這頓飯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那麼現實生活中,死刑犯臨行前也是如此嗎?

我們拿的死刑犯來說,他們生前的最後一餐可以說比較豐盛,12隻油炸大蝦、一個全家桶、一份薯條外加一份草莓,這是犯人自己點的。

這也是他們進入監獄以來,唯一一次有權利選擇吃什麼的機會,當然只要額度在40美元之內,你可以想吃什麼吃什麼。

看到這很多人心中會有一個疑問,既然死刑犯是十惡不赦的,為什麼在他們執行死刑的時候,現場還要安排一輛120急救車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你覺得執行死刑過程中,如果出現失誤該怎麼辦?

據了解,從1890年到2010年這120年時間裡,有近9000人被合法執行死刑,但在這其中,有276個被搞砸了的案例。

那麼問題來了,現場的救護車是不是這時候排上用場的呢?

答案是也不是,因為現場的急救車作用非常大,首先,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犯人,在執行現場會昏厥,這時急救人員就要對其進行救治,因為犯人需要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被執行死刑。

其次,救護車在現場也起到了一個醫學檢查的作用,眾所周知歷史上有很多死刑犯「假死」的情況,所以為了以防萬一,醫護人員需要進行現場確認。

最後,也是救護車在現場最重要的一個作用,有些死刑犯在被執行死刑後,會進行器官捐獻,這也是他們贖罪的一種方式。

所以執行完死刑後,就輪到救護車的工作了,他們會立即將可以使用的器官摘除,然後快速送往醫院。

這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另外,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器官摘除後醫護人員還要對屍體進行縫合,然後救護車作為運送屍體的工具,將其運回醫院的停屍間。

由此可見,在每一位死刑犯被執行死刑的過程中,救護車就起到了一個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個過程中的每一步,在局外人看來可能是繁瑣又多餘的,但這種嚴密性又何嘗不是人性的一種體現。

有一點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死刑犯在被行刑後,遺體是不能還給家人的,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你知道嗎?死刑犯被執行死刑後,依舊不能與家人「見面」。

死刑作為等級最高的一種行刑方式,大致有兩種形式,一是注射死刑,另一個則是槍決死刑。

注射死刑的過程中,犯人感受不到痛苦,但會承受一定的心理壓力,而且,注射死刑的成本非常高,所以大部分的死刑犯都是槍決行刑。

當然了,被槍決的死刑犯,遺體非常的血腥、殘忍,這對於犯人的家屬來說,幾乎很難接受,所以為了防止不必要的意外發生,我國才會有規定,死刑犯的遺體不能歸還給家屬。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犯人進行了器官捐獻的,會有相關部門負責遺體的整理和火花,之後再將骨灰歸還給家屬。

這樣做的好處,不僅可以防止有心人將遺體拿來做一些不好的事情,也可以避免家人看到遺體後,情緒上過度悲傷而產生不好的影響,很有可能就是這一念之差,就產生了和政府之間的矛盾,我想誰都不願看到這樣的局面。

雖然死刑犯生前做了不可原諒的事情,但死刑對於他們來說已經算是一種解脫,另外,死刑犯的遺體並不是不歸還給家屬,而是基本都在火化之後通知家屬在規定時間內領走。

這麼做也是有好處的,比如犯人的老家很遠,運送遺體並不現實,只領取骨灰的話就簡便多了,還可以節約費用,重點是可以照顧家屬的情緒,對此你怎麼看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4d2ddad2f204c379e65028e51a5a7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