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最偉大的地方之一,就是裡面沒有偉大的人

2023-12-25     中外概覽

原標題:聖經最偉大的地方之一,就是裡面沒有偉大的人

聖經讀起來可能讓人感覺有點奇怪或困惑:有些像歷史,但又夾雜著一點神話;有些像神話,但是又不夠「神」,不像西遊記或封神演義那樣充滿神奇。換句話說,這部作品敘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偶爾伴隨一些神跡,但是,當你想把它當作一部神奇小說閱讀時,它的神跡既稀少又過於平淡無奇。如果抱著獵奇的心讀它,一定會大失所望。

然而,即便你調整心態、降低期望,試圖將其視作一部英雄史詩來品讀時,你仍然難以在其中找到偉大人物和傳奇英雄,而偉大的英雄人物一直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所習慣塑造的世人楷模。這在中國人看來好像有些難以理解,一部關乎人類的歷史書,一個號稱被上帝揀選的民族,為什麼在其歷中沒有傳奇英雄和偉人聖賢呢?

第一個問題暫且不提,不談神不「神」,本文談談第二個問題,也就是談聖經里的人為什麼不「偉大」。

其實,聖經里沒有偉大的人,這正是聖經的一個偉大之處。準確地說,聖經不塑造偉大的人。聖經不是一個描繪英雄的故事集,而是一個關於人性、人的缺陷和神恩典的記錄,展示了人類的弱點和需要。

聖經大概描寫了兩類人,一類是上帝的敵人,即抵抗上帝的人,另一類是上帝的「家譜」,即屬上帝、信仰上帝的人,即便是後者,即便是這些「正面人物」,在聖經作者的筆下,一個個也都充滿了人性的缺點和過犯。

若是從世俗的角度來看,聖經中並不乏偉大的人物,他們有偉大的品格、偉大的行為和偉大功業。不僅對猶太人,而且對整個人類的歷史都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比如,舊約的摩西和新約的保羅。

摩西,比孔子早大概1000年,是猶太教的創始者和以色列人的民族領袖,他帶領以色列人從埃及的奴役中獲得自由,建立了以色列民族,為猶太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而且,摩西制定的律法,為後世的法律思想奠定了基礎,這些律法還在道德和哲學領域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保羅,新約聖經的重要人物,新約聖經27卷書,保羅一人寫了13卷。保羅對基督教的貢獻還不止於此,他還是基督教傳播史上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向非猶太人傳播基督的福音,所以被奉為「外邦人的使徒」,歐洲社會的基督化,主要是保羅的功勞。在向歐洲傳教過程中,他歷盡艱難險阻,可謂是九死一生,最終使基督教在歐洲生根發芽,基督教本來是古羅馬的異端,300年後逐漸成為羅馬的國教。

然而,即便偉大如摩西和保羅者,聖經也如實地記錄了他們的缺點和過犯。最初,當上帝委派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他曾多次推辭。後來仍猶疑不定,且未能履行給孩子行割禮的義務,上帝還曾一度要擊殺摩西。在曠野中,因米利巴水事件,摩西違反了神的指示,用杖擊打岩石,這個不當行為使他無法進入他為之奮鬥四十年、心心念念的應許之地迦南。

上帝允許摩西可以到迦南邊界的山上觀望迦南,但卻不允許他進入迦南地界。摩西曾把這件事講給以色列人聽,摩西說:

那時我懇求耶和華說:『主耶和華阿,你已將你的大力大能顯給僕人看。在天上,在地下,有甚麼神能像你行事,像你有大能的作為呢。求你容我過去,看約但河那邊的美地,就是那佳美的山地和黎巴嫩。』
但耶和華因你們的緣故向我發怒,不應允我,對我說:『 罷了、你不要向我再提這事。你且上毗斯迦山頂去,向東、西、南、北、舉目觀望,因為你必不能過這約但河。
你卻要囑咐約書亞,勉勵他,使他膽壯;因為他必在這百姓前面過去使他們承受你所要觀看之地。

後來,耶和華帶帶領摩西到了摩押平原的毗斯迦山頂,並把迦南全地指給摩西看了。耶和華對摩西說:

「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

然後摩西死在摩押地。摩西死的時候、雖然120歲了,但是「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即便如此,摩西最終也沒能進迦南地。而且,為了避免以色列人日後崇拜這位民族英雄和「領袖」,上帝把摩西安葬在了不為人知的地方,直到今日,摩西的確切墓地位置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耶和華不讓摩西進入迦南地,尤其他說,「罷了,你不要向我再提這事。」這讓我想起有關保羅的一件事,保羅曾三次向主耶穌祈求,去除他身上的刺,也同樣未蒙允許。保羅在書信中向教會的基督徒說:

我就是願意誇口也不算狂,因為我必說實話;只是我禁止不說,恐怕有人把我看高了,過於他在我身上所看見所聽見的。
又恐怕我因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 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
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夸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保羅肉體中的這根刺是什麼,保羅沒有明說。有人說可能是「頭痛、眼疾、癲癇或疾病的痛苦等」,但是根據上下文,這根刺可能有身體上的刺痛,但主要應該指精神上、心理上的刺,也就是怕保羅「過於自高」的刺。結合保羅的經歷,這根刺可能大概包括外邦人的逼迫、傳統猶太人的陷害、假師傅的攪擾、主內肢體的誤解和紛爭乃至個人的軟弱,進一步說,也就是他後面所說的「軟弱、凌辱、急難、逼迫、困苦」。

耶穌基督不讓這根刺從保羅身上去除,正是為了塑造與保守保羅,正是因為這樣的刺,使保羅軟弱變得剛強,困苦變得喜樂,自高變得謙卑,並且使他時刻心向基督。總之,就是為了讓保羅變得合神心意,謹防他萬成一個自高的人,一個偉大的人,一個萬人膜拜的了不起的人。

實際上,保羅自從一開始被揀選,就是一個渾身是污點的人,他是狂熱的猶太教徒、法利賽人,與基督為敵,積極地參與逼迫基督徒,甚至參與過殺人。所以,當保羅悔改跟從基督後,很多基督徒都不相信,也不接納他。正如保羅自己所說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上帝不喜歡偉大的人,不揀選偉大的人,更不塑造偉大的人。這是什麼原理?因為耶穌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耶穌這句話表明了上帝揀選和救贖和道理。由於每個人都有罪,都會面臨死亡,因此每個人都需要得到拯救。然而,偉大的人、完美的人並不需要拯救,因為他們沒有罪過,也不會死亡。可是,這世上真有純潔無瑕、永生不死的人嗎?顯然沒有。偉人完人不需要拯救,實際是意味著那些被認為是偉人、完人的人實正是上帝所要棄絕的人。被上帝棄絕意味著什麼?那一定是罪大惡極、無可救藥和永遠沉淪的人。

在此,可把基督教和伊斯蘭作一個對比。伊斯蘭教也反對偶像崇拜,只崇拜真主安拉,這是它借鑑了聖經舊約的精神內核,但是,它和聖經的一個最大不同之處是,它卻樹立一個不是偶像的偶像「穆罕默德」。很多人大概都看到過伊斯蘭教的信仰宣言:「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這句話稱為「伊斯蘭信仰告白」,是每個穆斯林表達信仰的基礎。

伊斯蘭教高舉穆罕默德是,使其在伊斯蘭信仰中有神聖地位,但在聖經和基督教中,不高舉任何人,聖經雖然也有眾多「主的使者」,包括舊約的先知和新約的使徒,但聖經不高抬他們,這一點大概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之間最為顯著的區別。

華夏文明又比伊斯蘭教更進一步,歷史中樹立了無數多的英雄偉人等神聖人物,這些英雄偉人凝聚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並成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傳統文化是道德文化,也是偶像文化,充滿了君子聖賢英雄偉人的故事和傳說,中國人希望通過這些楷模來提升社會道德、弘揚民族精神、教化完美人格和打造美好社會。

但是,聖經與此二者不同,它讓每個人都回歸人的本相,目睹人性的本質。聖經中的正面人物並也非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實的、有缺陷的人類。聖經通過他們的生命歷程向我們傳達,即使那最「偉大」的人也會犯錯、犯罪,也有著有諸多的缺點和不足,並且需要在改變和成長中尋求真理和神的恩典。

聖經不是以讚美人類的完美來吸引我們,而是以展現人類的缺陷和需要來吸引我們和觸動我們的內心。它讓人認識到人類以及自己的本來面目,這正是其偉大之處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2de9143cdb53c65b8f78cd1adeb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