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2020-03-09     鳳凰藝術

原標題:從速溶咖啡到藝術殿堂,「全球古根海姆」是如何煉成的?

在美國紐約第五大道上,有一座長相奇特的白色建築,看似一個茶杯,又如一個巨大的白色彈簧,還有人認為更像一隻「白色大海螺」。這個建築正是被稱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的古根海姆博物館。

2009年5月23日是古根海姆博物館建館50周年紀念日,為此博物館特別舉辦了名為「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由內向外」的展覽,以表示對該館的設計者、美國著名建築師賴特的致敬。

當時,古根海姆博物館是一個設計理念非常超前的建築,一經建成便遭到大量的批評和攻擊,有藝術評論員甚至抨擊它是「建築與藝術之間的兩敗俱傷」。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7~1959)

賴特1935年為美國商人、慈善家埃德加·喬納斯·考夫曼(Edgar Jonas Kaufmann)設計的「流水別墅」,是世界著名建築之一,1966年被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其實,賴特的設計獨具匠心,建築設計風格與古根海姆的收藏定位相得益彰。如今,曾經的批評已經被溢美之詞所取代。當人們走進博物館,沿著螺旋上升的走道一直向上觀賞牆上的畫作時,再沒有人懷疑這座建築與藝術之間的完美結合。

這也正是所羅門·古根海姆邀請賴特主持設計的初衷——為他的藏品設計一座全新的「精神殿堂」。

古根海姆博物館內景

以速溶咖啡起家

古根海姆的家族史可以追溯到17 世紀。和羅斯柴爾德、威爾頓斯坦等擁有巨額財富的家族一樣,古根海姆也是猶太家族。

那時,居住在瑞士的鰥夫西蒙·古根海姆,以做裁縫為生撫養1個兒子和5個女兒。當地有位寡婦也是同樣獨自撫養6個孩子。或許是相互同情,二人決定重組家庭。當時,瑞士視猶太人為劣等民族,不允許他們婚配繁衍。無奈之下,兩人只好帶著12個孩子離開瑞士,遷往遙遠的美洲大陸組建了家庭。

初到美國後,由於語言不通和經濟拮据,西蒙不能再以裁縫為生,只好帶著兒子梅耶走街串巷賣雜貨。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梅耶留意到在父親販賣的雜貨里,咖啡是最受人歡迎的。這種咖啡不是有錢人喝的純正咖啡,而是一種經過加工提煉的咖啡速溶粉,方便實惠。於是,他多方打聽學習,無數次請人實驗,終於製作出古根海姆家特色的咖啡速溶粉,大受歡迎,梅耶因此也獲利頗多。

梅耶·古根海姆(Meyer Guggenheim,1828~1905)

幾年後,梅耶又開始進入香料等其他領域,甚至連剛開始興起的股票都有所涉及。19世紀,美國的鐵路、公路建設如火如荼。密西西比河與堪薩斯城之間的鐵路承建由一家大公司負責,但這家公司卻因一次財務危機而股票價格大幅下滑。當人們紛紛拋售時,梅耶反向行之,收購了大量該公司的股票。如此一來,如果有人想要控制鐵路,只能從梅耶的手中購買股票。梅耶以此凈賺23萬美元。

梅耶還在礦業開採上賺得盆滿缽滿。19世紀末,美國西部的資源尤其是礦山的開發非常密集,吸引了大量投資和人力。梅耶以賭徒的決心和狂熱,投入大部分財力用以開採兩個礦井——後被證實是百分百的富礦。每天可以採礦50噸,每噸礦有15盎司的銀和60%的鉛。

自此,古根海姆家族的財富也像礦井一樣源源不絕地噴涌。這個來自歐洲大陸的「劣等民族」終於在新大陸上取得了平等身份,進入了上層社會。

商業帝國終將謝幕

錢越賺越多,梅耶的事業也在不斷擴張。在他的7個兒子中,丹尼爾尤為出眾。

丹尼爾·古根海姆(Daniel Guggenheim,1856~1930)

丹尼爾在經過調查後確信阿拉斯加布滿富藏銅礦的山峰,但偏遠的地點和惡劣的環境需要大量投入。於是,丹尼爾和J. P. 摩根達成了合作協議共同開採。當年,銅礦開採就給古根海姆家族帶來高達300萬美元的巨額利潤。

彼時的阿拉斯加也被稱為「『摩根海姆』的殖民地」

隨著一戰爆發,對銅、鐵等礦物的需求大幅增加,古根海姆家族的財富也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累積。據說從一戰到戰後短短五六年間,古根海姆家族僅從阿拉斯加的銅礦開採中就獲利7000多萬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呢?當年俄國沙皇政府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也不過720萬美元而已。

短短三代的數十年間,古根海姆家族從普通的瑞士移民成為美國豪門家族。隨著丹尼爾的離去,家族的第四代掌門人由哈里擔當。

哈里·古根海姆(Harry Frank Guggenheim,1890~1971)

比起父輩,古根海姆的後人們對財富和商業明顯不再熱衷,反倒是藝術、文化和其他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成為一些家族成員的興趣愛好。為此,哈里經過再三思考,決定把大部分的家族財產分散到不同的基金會中,這樣既能有意義地利用資產,又能為古根海姆這個姓氏贏得更高聲名,並且還不用繳納巨額稅費。

20世紀50年代,這個曾經在美國財富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僅次於羅斯柴爾德的富豪家族就從財富排行榜上消失了。不過,古根海姆的財富被分散在社會公共事業中,遍及慈善機構、基金會、博物館,數額高達上千億美元,這對於美國乃至世界科學文化藝術的發展都成為極大的推動力量。而這個家族,也因此開創了一個不以物質為衡量標準的全新世界。

兩代人的藝術收藏

梅耶和丹尼爾為家族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即便後輩中缺乏商業經營人才,遺產也足夠他們過著優渥的生活。在藝術收藏方面,有兩位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員不能不提。一位是熱愛藝術的所羅門·古根海姆,即梅耶的兒子、丹尼爾的弟弟;

所羅門·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1861~1949)

一位是個性鮮明的女性,佩吉·古根海姆,所羅門的侄女。

佩吉·古根海姆(Peggy Guggenheim,1898~1979),其父班傑明·古根海姆在鐵達尼號沉沒事故中遇難

前者創立了古根海姆基金會和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後者積極支持當代藝術家,在威尼斯創建了自己的博物館。二人對家族藝術收藏和博物館的發展乃至美國現代藝術都有著重要影響。

位於威尼斯的佩吉·古根海姆博物館,這裡也是她的私邸

佩吉·古根海姆博物館內景

所羅門最初喜愛的是古代大師的作品。不過,在其1927年遇到來自德國貴族家庭的藝術家希拉·瑞貝之後,收藏方向發生了轉變。瑞貝成為了所羅門的親密朋友與藝術顧問,並不斷鼓勵他收藏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非具象藝術」。

希拉·瑞貝(Hilla von Rebay,1890~1967)

瑞貝為所羅門創作的畫像,1928

1930年,所羅門夫妻與瑞貝遠赴歐洲,並與當時在德紹包浩斯任教的「歐洲抽象繪畫之父」康定斯基見面。所羅門購買了大量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奠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也成為康定斯基作品最大的藏家。隨後,瑞貝協助所羅門陸續購進了保羅·克利、 夏加爾、羅伯特·德勞內等藝術家的作品。這些也成為了古根海姆的館藏基礎。

從左至右:所羅門的妻子艾琳、康定斯基、瑞貝、所羅門,1930

康定斯基Composition 8,1923,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羅伯特·德勞內Saint-Séverin No. 3,1909~1910,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夏加爾The Flying Carriage,1913,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1937年,所羅門·古根海姆基金會成立,瑞貝被任命為基金會的受託人和策展人。1939年,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前身「非具象繪畫博物館」在租賃的一個汽車展示室廳成立,瑞貝出任館長。

隨著藝術藏品的增多,所羅門計劃新建一個可以容納並展示藏品的博物館,即如今的「白色大海螺」。可惜的是,所羅門未等到博物館竣工便與世長辭,為表紀念,博物館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截至到1949年,古根海姆的館藏已囊括了印象派、後印象派、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共730件作品,在紐約私人博物館中一時風頭無兩。

畢卡索Bottles and Glasses,1911~1912,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喬治·蘇拉特Peasant Woman Seated in the Grass,1883,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蒙德里安Tableau No. 2/Composition No. VII,1913,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蔡國強《龍來了!狼來了!成吉思汗的方舟》,1996,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而佩吉的藝術收藏則更具前衛之風。佩吉結識的一些先鋒藝術家,如杜尚、康士坦丁·布朗庫西、傑克遜·波洛克、亞歷山大·考爾德等,涉及達達主義、立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等現代藝術幾乎所有的重要流派,在今天看來這些藝術家無一不是在藝術史中熠熠生輝的人物。

佩吉與傑克遜·波洛克(約1946),可以說沒有佩吉的資助與幫助,藝術史中可能就少了一位抽象表現主義大師

賈科梅蒂Piazza,1947~1948,佩吉收藏

達利Birth of Liquid Desires,1931~1932,佩吉收藏

威廉·德·庫寧Untitled,1958,佩吉收藏

二戰時,為了幫助藝術家籌備錢物逃離戰區,佩吉曾制定了「每天購買一件藝術品」的計劃。1938年,佩吉在倫敦開了第一間以家族姓氏命名的商業畫廊「Guggenheim Jeune」,收藏主要集中在歐洲超現實主義繪畫和美國表現主義作品上。但畫廊在第一年就虧損600萬英鎊,更要命的是佩吉因此與叔叔所羅門產生矛盾。

佩吉與在紐約流亡的歐洲藝術家合影(1942),佩吉用自己的能力和人脈幫助這些藝術家在美國立足

在所羅門看來,藝術收藏是一項公益事業,而佩吉所建立的商業畫廊無疑將給古根海姆這個家族姓氏帶來金錢的腐蝕,讓藝術失掉純粹性。或許這是所羅門對佩吉的誤解,或許是佩吉逐漸明白了古根海姆的使命。之後在紐約她再次開辦的畫廊「本世紀藝術」(Art of This Century)里,就只有一個展廳作為商業用途,其他展廳均致力於立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學術研究。

佩吉在紐約的畫廊,1942

1969年,佩吉立下遺囑,決定將其所有收藏都捐贈給古根海姆基金會。而佩吉也因為對現代藝術的收藏和贊助,在美國和歐洲20世紀現代藝術史上占有了重要的一席。

全新的博物館運營模式

1988年,時任館長托馬斯·科倫斯看到了博物館商業屬性的一面,提出了「全球古根海姆」策略,即以古根海姆博物館為統一品牌,以館藏藝術品為共享資源,在世界其他區域建立連鎖博物館。加盟者申請通過後繳納加盟費用,紐約總部為其提供相應的諮詢、運營模式及策展的有償服務;總部還會為加盟館免費提供藏品的展示權和大型展覽展品資源的優先享用權。

西班牙畢爾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是一個成功的加盟案例。1991年,西班牙當地政府向古根海姆紐約總部提出加盟意向,並出資1億美元建造博物館,設計師由美國解構主義建築師弗蘭克·蓋里擔任。1997年博物館落成,第一年就吸引了超過170萬人次來此參觀,給面臨經濟困境的畢爾巴鄂市帶來超過5.6億美元的收入。

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路易絲·布爾喬亞Maman(Ama),2001,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傑夫·昆斯Puppy,1992,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藏

「全球古根海姆」為當下的博物館體制帶來相當多的思考,但是質疑之聲也一直都存在: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品牌輸出對於加盟館當地的文化發展是否會帶來衝擊?資源共享帶來的藏品頻繁流動,難道不會增加損壞乃至遺失藝術品的可能性?藝術品到底是庫存的商品還是藝術品?……

此外古根海姆的擴張之路也並非一帆風順。譬如位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的分館,就因城市氛圍過於商業娛樂而最終關閉;芬蘭赫爾辛基的分館計劃則因當地議會反對而擱淺;而早在2006年就達成協議的阿布達比分館也幾經耽擱直至2011年才開始動工,並且進展甚微。2019年古根海姆博物館館長理察·阿姆斯特朗在阿布達比文化峰會表示,「建設將很快開始,大約需要4年才能完成」。

阿布達比古根海姆博物館(效果圖),弗蘭克·蓋里設計

不過,質疑歸質疑,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加入這個陣營開始進行品牌輸出,如法國羅浮宮同樣選擇在阿布達比開設了分館,於2017年開放;英國V&A博物館與深圳蛇口設計互聯合作打造了其首個海外展廳;故宮也在廈門鼓浪嶼設立了故宮外國文物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也在建設當中。

阿布達比羅浮宮,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Jean Nouvel)設計

古根海姆的全球化策略在於它活用資源,做到信用度、藏品和財富的共享。這與梅耶的家訓「利益同享,風險共擔」一脈相承。彼時,古根海姆家族的視野就已經是「全球化」的了。

(圖片來源藝術商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2DKEHEBrZ4kL1ViXm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