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風采 | 對話杜國楹:什麼在決定創業的終局?

2023-02-16     清華五道口金融EMBA

原標題:校友風采 | 對話杜國楹:什麼在決定創業的終局?

做品牌,產品為王,還是營銷第一?大熱產品有什麼獨家的制勝心法?驅動組織持續創新的核心要素又有哪些?

針對這些品牌經營者最關心的問題,得到APP總編輯李翔深度對話清華五道口校友、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杜國楹曾一手打造出背背佳、好記星等國民級產品,有著豐富的產品、營銷實戰經驗。他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分享了其獨特的產品與創業心法。

杜國楹|小罐茶創始人

以下為對話全文:

李翔:你把自己的創業歷程分成三個階段:營銷、產品、價值觀,這種劃分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想的?

杜國楹:最近三四年。2019年以後正式提出來,把它梳理清楚。但小罐茶產品上市之後,我的認知就已經有了。

李翔:為什麼會這麼去做劃分?

杜國楹:我的認知發生了變化。有十幾年,我一直沉浸在「產品是1,營銷是0」這件事中,後來覺得我可以走出來了。因為我對兩者之間的關係做了深入的實踐,包括怎麼打磨產品;但我覺得,一個偉大的商業組織最終不是這些「術」決定的,而是價值觀決定的。「術」重要,但放眼未來十年、二十年,它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你的價值觀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所以我才思考清楚第三個階段。

李翔:這三個階段,起始分別有什麼標誌性的事件嗎?

杜國楹:從營銷到產品的標誌性事件,是破產。從產品到價值觀的標誌性事件,是2012年我開始做茶的時候,決定後半輩子就做茶了,就想待在這個行業認真地做下去。它是我內心對創業模式的反思。我選擇茶,茶行業天花板足夠高,包括創業第一件事是要把企業的願景、使命、價值觀梳理出來,過去是沒有的。

李翔:對創業模式的反思是指什麼?

杜國楹:以前我是公司做起來看到天花板就撤了。但這次就不留後路,好和不好都得做下去,不好就想辦法。客觀上可能跟年齡和經歷也有關係。

李翔:對營銷這個概念,這麼多年你的認知有什麼變化嗎?

杜國楹:我覺得「內容是1,媒介是0」這句話沒有變。邏輯沒變,但是內容的表達方式變了,因為時代變了,媒介變了,語境在發生變化。人群變化就更不用說了,今天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90後」「00後」越來越成為主力消費者,事實上這一代人跟「60後」「70後」,甚至「85前」那代人都不一樣了。

李翔:「內容是1,媒介是0」;這是什麼時候提煉的?是事後總結吧?

杜國楹:本來沒有這麼說,但是對兩者關係的認知是比較早的,應該是從第二次創業開始,對這個就有理解了,只不過沒有把它總結成「內容是1,媒介是0」。總結出來也是做茶之後的事情。

李翔:做茶之後進行了一個大的反思是嗎?

杜國楹:對,因為做這件事情的整個邏輯不能像過去一樣。以前你有一個選項是賣掉——你不爽的時候,你看到新東西覺得比這個更好的時候,現在我是沒有給自己這個選項的。

李翔:按照通常的創業理論,如果你做起來就賣掉,應該是之前的賽道選得不好,可以這麼講嗎?

杜國楹:我覺得客觀上跟行業有關,跟年齡有關,但本質上是個認知的問題。

李翔:你通過什麼方式刺激你的認知疊代呢?

杜國楹:遇到困難的時候自己思考,跟大咖聊,看書,幾個方式吧。

李翔:但不是遇到困難就放棄抵抗嗎?(笑)

杜國楹:放棄抵抗之後也會思考,思考不會停止。我總結過什麼情況下認知會發生大的疊代。第一就是遭遇天大的挫折,比如像我的破產。第二就是碰見高手,聊完醍醐灌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種感覺人生中也會有幾次出現。第三就是經典的理論,實際上這些東西已經在那裡,只不過可能沒有被你發現而已。

李翔:你這麼多年特別巨大的挫折就是破產這次,是嗎?2019 年算嗎?

杜國楹:2019年的輿情在破產面前倒不太是個事兒,算是第二大挫折吧。破產肯定是最大的一次。

李翔:破產這個挫折就是把你的認知從營銷轉到了產品上,是嗎?

杜國楹:對。為什麼會出現認知的疊代?再總結一下就是:重大人生挫折會讓人反思;高手醍醐灌頂,認知躍進;學習實踐加思考,持續精進;崇高的理想,愛的召喚——這些話我過去從來說不出口的,做茶之後真的是有使命感,有愛的召喚。

李翔:愛的召喚這種詞,你是原創的、自己想的嗎,還是有借鑑?

杜國楹:原創的。隨手就寫下來。我講愛的時候,更多是講利他之心。我們把愛分成了三層,最基礎的愛是責任,對父母、孩子這些的愛;第二層是熱愛;第三層是利他。我們在追求第三個層次。

李翔:你最開始意識到營銷的力量是什麼時候?在天津打工的時候?

杜國楹:第一次是在天津的時候,在電台投了2000塊錢的廣告費,讓我認識到廣告的力量,都不是營銷的力量。一次廣告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就覺得廣告這麼大魅力,開始不斷地嘗試更多的可能性,學習理論,去做更深刻的實踐,對廣告建立了自己清晰的認知。

李翔:之後才開始系統地研究。

杜國楹:從《中國經營報》《銷售與市場》《定位》、科特勒,從營銷管理這些基礎的理論開始。那時候《中國經營報》和《銷售與市場》屬於基礎資訊,營銷管理講4P、講定位、講心智——事實上是講心智空白。這些是我20世紀90年代學習營銷的主要營養來源。

李翔:主要靠自學?

杜國楹:全靠自學。偶爾周末會來北京聽課,那時候人在天津。

李翔:產品呢?產品的力量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受到的?

杜國楹:是第一次做背背佳的時候。背背佳在今天看來實際上是極其簡單的產品,利用力學原理矯正含胸駝背,但那個產品本身的結構、面料,我們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做了很多創新的。比如,怎麼把面料做得更舒適,把力度、施力的科學性做到最好。袁兵教授的專利拿來之後,我們做完整個結構和面料的修改,消費者馬上買單。所以在產品創新上,我是享受了紅利的人,做一點點創新,市場都給了我正激勵。

事實上,到了好記星時代也是一樣,到 E 人 E 本時代又是一樣,一個受到了持續正激勵的人,在產品創新的道路上是不會停止的。

我們在研究袋泡茶的時候,想做一個創新的東西,如何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高顏值,還能提升體驗。當時項目成立了一年多,有一個技術一直過不了關,就是遇到高溫之後,鋁箔析出鋁超標。他們說服我,先做一個袋泡形式的產品上市,我妥協了,但是產品的創新力度不夠,細節不夠好,形態和整個產品的邏輯沒有做好就上了,結果證明就是錯誤的。

我是嘗到了產品創新甜頭的人。在一個傳統品類里,如何通過形態的變化、體驗的變化、功能的變化,給用戶帶來很多新的價值,市場給了我很多正激勵。我任何一次創業,一個東西一點創新沒有,這個情況幾乎不會在我這兒出現。我一定是重新審視這個品類,已經解決了什麼問題,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我們應該解決什麼有價值的問題,怎麼給用戶帶來直接的價值。

李翔:這些正激勵、正反饋,多大程度是因為產品本身提供的價值和創新,多大程度是因為渠道好、營銷好,能區分出來嗎?

杜國楹:我們的袋泡茶,渠道再好也賣不了,太平庸了,跟市面上已有產品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我說,我在這條道路上已經形成了慣性,就是必須創新。即使是一些老的品類,也要重新發現痛點,為用戶創造新的價值。茶本身,3000多億元年銷售額的行業,連一個10個億的品牌都沒有,這太需要創新了。需求就在那兒,問題就在那兒,我覺得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案。

李翔:你享受過價值觀紅利嗎?

杜國楹:我覺得在小罐茶上已經初次嘗到價值觀的甜頭了,因為我創業從來沒有一次像做小罐茶這樣做這麼長時間。

李翔:時間最長。

杜國楹:用了9年時間,前面也準備了4年。即使2019年我們受到了攻擊,今天銷量又能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就是因為我們對品質、對標準的堅守。我覺得市場也在給我正反饋,包括我們做工業化等所有這些東西,最終市場還是買單的。在價值觀這條道路上,我剛剛嘗到了甜頭,過去是沒有的。

李翔:你從產品到價值觀階段的轉化,是意識到了價值觀的力量,還是看到別人這樣做了?

杜國楹:在賣掉公司準備做茶之前,我看了20世紀90年代的農夫山泉,看了阿里巴巴、騰訊這些公司的整個過程,它們都是在我創業過程中間出現的,沒有我早,最後都成了龐然大物。我在問我自己,我願意這樣去做嗎?我去做的時候,如果一件事投入 20年、30年、40年,會做成什麼樣子?這是我人生想驗證的東西。

我覺得,真的想做偉大的商業,就應該這樣做。我就開始看這些企業背後有什麼成功的秘密,最後我發現,價值觀才是決定性的因素。

來源: 亞布力企業家論壇CEF

編輯:ZZT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20e87ed4b3358333d81786c7b47d9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