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周,一個或將有超30萬人因新冠疫情喪生的新聞上了微博熱搜。
那是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發布的一份報告:
疫情在非洲蔓延,即使採取最嚴格的措施,或將有30萬非洲人因新冠肺炎的影響而喪生。
如果不作任何干預,甚至可能將有330萬非洲人喪生,需要1000億美金來幫助非洲人民建設安全防護網。
這是一個令人膽戰心驚的數字。
如果說歐美國家是因為輕視、遲緩導致疫情蔓延,那麼非洲就真的是,面對疫情沒有任何辦法。
這是一個火藥庫,一旦病毒大肆蔓延,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因為非洲實在太窮太落後了。
首先是醫療資源嚴重匱乏。
比如在非洲經濟相對發達的南非,5600萬人口,重症監護床位只有3000張,遠遠不夠。
這還算好的,在安哥拉、莫三比克、馬里等17個非洲國家,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重症監護病床數量,是零。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零。
而用於治療重症的患者的呼吸機就更稀缺了。
中非有近500萬人口,但呼吸機只有3台,賴比瑞亞、獅子山等國家,全國上下只有一台呼吸機。
這意味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很可能得不到救治,在呼吸窘迫中死去。
我們都知道,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最有效的措施,是進行隔離。
可是要做到隔離,至少需要具備以下條件:有用於隔離的單獨房間、有乾淨的水和消毒用品、還有最重要的食品。
這是一個人生存的最基本保障,但對非洲窮人來說,卻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
非洲70%的人住在髒亂差的貧民窟,東非最大的貧民窟——基貝拉貧民窟里住著幾十萬人,房子大多用鐵皮、塑料、木板搭成,10平米房間內往往住著五六個人。
這樣的居住條件,怎麼隔離?
而且,僅34%非洲家庭可使用基本洗手設施,一位居民絕望地說:「沒有自來水和消毒劑,我們就是在等死」。
最艱難的國家就是利比亞,因為他們的民眾還要面臨戰火紛飛的場面,如果待在家裡,可能會被炸死,但如果為了躲炸彈逃到外面,有可能會染上病毒。
一名女孩說的話讓人心酸不已:我有時候會想,哪種死亡方式更糟糕。
比起戰爭,比起病毒,對目前非洲的民眾來說,他們最害怕的是飢餓。
那一張非洲孩子骨瘦如柴的照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據聯合國相關組織報告,非洲是因營養不良而死亡最多的地區,每年有將近400萬人被餓死。
今年,非洲的情況比往年更加艱難,之前爆發了一次大蝗災,現在,第二波蝗災又來襲,而且數量可能是第一波的20倍。
蝗蟲經過之處,莊稼都被啃得半點不剩。
因為疫情無法出門工作,而蝗蟲又吃掉地里的口糧,禍不單行,這一切都加劇了整個非洲的飢餓狀況。
極端情況之下,最慘的還是那些生活在底層的人民。
在非洲,有超過40%以上的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天生活費低於2美元,主要靠打零工賺來,而一旦封城,他們將要面臨嚴峻的生存問題。
Ncube是南非的一個拾荒者,她說,之前靠著撿垃圾掙到的一點錢,還能勉強供兩個孩子生活,疫情來了之後,國家全面封鎖,她的收入來源斷了。
「現在,我們只能挨餓。」這位母親痛苦地說。
在南非,像 Ncube 這樣的拾荒者數量在60000人到90000人之間,他們每天的收入只有3.85美元,一旦不工作,生活將無以為繼。
一個食品小販說:「死於飢餓的速度比被病毒殺死的速度快。」
在非洲南部的一些國家,由於食物不足,當地人用泥土做成餅乾果腹,對小孩子來說,這已經是非常美味的零食。
在肯亞,為了搶到一點救濟糧,街上的人們打得頭破血流。
之前很多人看到非洲民眾無視禁令,外出聚集,忍不住罵他們愚昧、任性,可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如果他們不出來,就只能餓死。
如果可以舒舒服服地待在家裡,有飯吃,有水喝,有廁所用,誰會願意冒著被病毒感染、被警察暴力驅趕的風險在街上流浪呢?
患上新冠肺炎,還有存活的希望,但因飢餓而死的機率,是百分之百。
2
與非洲情況類似的是印度。
從孟買到新德里,有7400萬人生活在貧民窟中。
最大的塔拉維貧民窟里,有超過5.7萬座棚屋,一個76平米的棚屋裡,可能擠著10到12人。
一個廁所,平均要供1440人使用,並且78%的貧民窟廁所缺水,這些都為病毒的傳播提供了溫床。
但是,貧民窟的居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衛生,而是溫飽。
生活在貧民窟的印度人,大多是從偏遠農村到大城市打工的,日薪只有10到41元左右,封國之後,這點微薄的生計來源也中斷了。
他們只能領著一家老小,去臭氣熏天、蒼蠅亂飛的垃圾堆里找食物吃。
一個男人在凌亂的垃圾堆里翻出了一塊麵包和餅乾,他欣喜若狂。
「還有餅乾,我要吃掉這些餅乾!」他高興地歡呼。
像男人這樣的覓食者,還有很多,有老人,有婦女,有孩子,他們拿著鏟子或者鐮刀,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堆里翻找一切能讓他們活下去的東西。
垃圾堆,是我們避讓不及的地方,卻成了疫情之下印度窮人的救命稻草,看著這一幕,看著他們找到食物後滿足的笑容,我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印度泰姬陵附近,一群野狗瘋狂地舔食著灑在地上的牛奶,而不遠處,一名男子也手捧著牛奶,小心地收集到罐子裡。
人與狗搶食的這一幕,放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忍卒睹的人間慘劇。
絕望的民眾發出他們的吶喊:
「很難找到吃的東西,或者找個可以睡覺的地方。警察打我們,他們告訴我們待在一個地方。但是我們能忍受飢餓嗎?」
城市裡生活不下去,印度貧民只剩下一條唯一的路:回老家。
從封國令下達開始,足足有4500萬貧民從印度的城市返回家鄉,交通中斷,他們就攜家帶口徒步遷徙。
35歲的Mamta和丈夫都是古爾岡汽車工廠的工人,工廠關閉後,他們雙雙失業,走投無路的他們,決定徒步回家。
出發前,Mamta用僅剩的麵粉做了十幾隻炸麵包,這就是他們一家六口人路上全部的乾糧。
為了節省時間,他們每天都在通宵趕路,累了也只休息一個小時就重新出發,大人的腳全是血泡,孩子的腳腫到連鞋都脫不下來。
沿著公路走了五天五夜,Mamta一家人終於回到了200公里外的家鄉Sidamai。
可是,迎接他們的或許不是安寧和舒適,而是繼續擔驚受怕,因為家鄉沒有足夠的住所和食物。
有人問他們,家鄉一樣很窮,就算回到家也會面臨這樣的情況,那為什麼一定要回家鄉呢?
一個男人的回答令人淚目:至少還有親人,可以體面地埋葬我們。
窮人的心愿可以有多卑微呢?
不能好好活著,那麼活著也行,如果連活著也做不到,那麼能夠入土為安也算幸運。
一步步地向生活妥協,直到退無可退,避無可避。
他們不是不努力,可是,哪怕日以繼夜地工作,賺到的錢也僅僅只夠餬口而已,一旦災難來襲,就會被打回原形。
在無力抗爭的命運面前,窮人越努力,就會越絕望。
3
貧窮問題,不是非洲或印度所獨有的,而是在世界範圍內普遍存在,我們國家,也曾深陷貧窮的泥潭中。
但是,建國以來,我們一直在大力投資貧困地區,調集人力和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當地人發家致富謀路子。
國家幾十年如一日地扶持貧困地區,成效是顯著的,不僅我們自己感受得到,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在國外的網上有人問:中國有那麼多錢給別的國家投資,為什麼不發展自己的貧困地區?
一名對中國非常了解的劍橋博士反問道:
你說的是中國哪個貧困地區呢?你能給出一個具體的貧困地區的例子證明中國沒有發展這個地區,或者發展失敗了嗎?
這名博士這麼有底氣質問對方,是因為中國在貧窮地方的投資,因為基礎設施而花的錢,難以想像。
比如我們見到法國「5級」橋樑是這樣的:
然而在我們甘肅建了許多「50級」橋樑:
2019年,甘肅省「50級」高速公路的長度超過4242km,是印度全部高速公路總長度的將近3倍。
比如在貴州,世界上最高的橋幾乎都會在這裡出現。
全世界最高的橋——貴州六盤水的北盤江大橋:
全世界第6高的橋——貴州的六廣河大橋:
除此之外,還有四渡河大橋:
壩陵河大橋:
全球5座世界級橋樑,全部被中國占有。
中國最窮的地方主要集中在甘肅、貴州、雲南、廣西,給甘肅和貴州修完橋和路,我們又給雲南修水利發電站。
雲南的水力發電量有280.4萬億瓦,占全國很大一部分,世界最高的雙曲拱壩就是雲南的瀾滄江小灣大壩。
在廣西,我們更是做了一個創世紀的壯舉,計劃在平塘河和欽江河之間建一條全長20公里的平陸運河。
建成之後,不需要繞道廣州和香港就可以進入大海,這已經明確列入到了國家的「十三五規劃」當中。
中國在全世界範圍內有基建狂魔的稱號,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麼發展貧窮地方,一定要先把基礎建設做好呢?
因為只有基礎建設做好了,外商才能進入到裡面來投資,而裡面的農民也有機會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
要致富,先修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基礎設施做好了,經濟自然也有了發展的可能。
出生在農村的人應該都有明顯的感覺,對比十年前和十年後,會發現完全過的是兩種不同的生活。
圖左為2012年,圖右為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2017年
現在,公路修到家門口,4G基站到處都是,哪怕在農村,也可以方便地出行、上網、使用移動支付。
這些變化,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國家始終沒有放棄貧困人口,大力發展貧困地區的經濟,才累積而成的。
在我們國家,也有因自然災害、經濟困難,而餓死人的年代。
可現在,飢餓已經成了一份遙遠的記憶。
1976年,中國農村人均年收入低於100元的貧困人口高達8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99.8%,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人口為3億人。
2017年,全國貧困人口(年收入低於2200元)4000萬人,溫飽問題基本被消滅。
不僅如此,每個人的生命,都被不計代價地珍視著。
記得之前在武漢,有個90歲的老人確診後,覺得自己繼續治療是在浪費國家資源,拔掉了針,拒絕治療。
這位老人,經歷過那個最困難的年代,節儉已經成了刻在他骨子裡的習慣,在生命受到威脅時,他最先想的,是國家資源有限,他要為國家節省。
可是,中國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中國了,現在的中國,有能力挽救每一個普通民眾的生命。
北京支援武漢醫療隊護士孫雪潔知道情況後,耐心地去勸老人:您年輕的時候為我們這一代打下了江山,所以我們要把老年人保護起來,婆婆還在家等著您呢……
最後,老人終於被說服,同意繼續治療。
對底層和弱勢群體的態度,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良心,和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改革開放40多年間,我們從在溫飽線上掙扎,到活得越來越有尊嚴,越來越有盼頭。
普通老百姓對生活的要求是什麼樣的?是吃得起飯、上得起學、看得起病、賺點小錢,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過更好的生活。
還記得重慶那一位「棒棒」的老爸嗎?
肩上扛著的是家庭,嘴上叼著的是自己,手上牽著的是未來,這一張照片戳中了無數人的心。
而十年過去後,這個父親用自己的勞動所得,在重慶買了一套40平米的商品房。
哪怕只有40平,但有了自己的窩,兒子不用再蹭廚房的燈光做作業,妻子也不用擔心漲房租和漏水,不愁沒地方洗澡。
閒暇時光,一家人常聚在一起看電視劇,兒子時常幫爸爸捶捶背,家的溫暖讓這位父親忘記了一天的疲憊。
在中國,只要勤勞,就能用自己的雙手,讓家人衣食無憂;
在中國,只要努力,哪怕身處底層,也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有付出就有回報,看似理所當然,其實,在很多階層已經固化,或經濟極端貧困的國家,是底層人民只能仰望的奢侈。
我慶幸生活在中國,感謝這個國家,給了我尊嚴、夢想,和所有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s-w0nEBnkjnB-0zSm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