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想什麼?研究表明:這些細節,暗示了三歲孩子自己的小想法

2020-01-07   少兒腦科技小課堂

​在進行交流時,我們不僅提供信息,而且還表明我們對這些信息的立場,例如,在交流時,我們會傳達自己對信息的確定性。

但是,學齡前兒童怎樣做到這一點呢?我們知之甚少。

引言部分,是最近發表在《語言、學習與發展》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的開頭部分。

這項研究試圖詳細調查學齡前兒童(3到5歲)是如何表示他們自己的認識狀態的。「我們通過評估一系列韻律(重音、語氣和語調)和詞彙標記來解決這個問題,成年人常常用它們來表達不確定性,」文章第一作者Iris Hübscher指出。此外,研究人員還考慮了孩子們如何自我評估自己的認識狀況

這項研究涉及40名學齡前兒童和10名成年人(作為對照組)。在實驗中,他們要玩一個猜謎遊戲,研究人員向他們展示了10件物品。在這10件物品中,有5件是他們以前見過和摸過的,而另外5件比較難,因為他們既沒有看過也沒有摸過。

然後,他們要說出他們認為盒子裡放的是哪一件物品,然後明確評估自己對盒子裡物品的了解狀態。

實驗結果表明,3-5歲兒童在明確表達自己的確定性時,準確地使用了多模態和韻律標記(重音、語調和語調)在猜測時,3歲的兒童會用韻律和語調標記來表示他們的不確定性。

此外,據觀察,孩子們還會使用不同的身體姿勢來表明他們的不確定程度,比如:揚眉毛,歪頭,以及其他面部表情,比如皺眉和抿嘴。

研究人員解釋道:「我們發現,兒童在5歲時就開始使用數量有限的詞彙標記,而5歲以下的兒童則不會使用。諸如動詞「我想」或副詞「也許」等標記在年齡更大的兒童和成年對照組中有所增加。

因此,這項研究首次證明了三歲兒童能夠通過豐富的手勢和韻律標記,表達他們對周圍世界的認識程度或不確定性。

小課堂提示

隨著腦的發育,孩子從單純接收信息逐漸學會表達信息,而語言就是孩子的大腦從接受事物、整合事物到對外界反饋認知的工具。

對於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您了解多少呢?美國華盛頓大學的 Patricia Kuhl 博士在TED演講《嬰兒天才的語言能力》中,描述了有關嬰兒學習不同語言的驚人發現。感興趣的家長可以搜索觀看!

參考: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10/191009101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