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考量後決定入朝,大國較量絕不退縮!中朝聯合穩守三八線

2023-06-30     醉輕弦V

原標題:艱難考量後決定入朝,大國較量絕不退縮!中朝聯合穩守三八線

1950年6月25日,朝鮮民族內戰爆發。

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部隊入朝參戰,嚴重影響了我國的領土安全。

面對美帝國主義的挑釁及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的情況下,我國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策。同時,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然而,志願軍入朝後,金日成卻提出入朝參戰的26萬志願軍部隊和朝鮮人民軍統歸金日成指揮。

面對這一無理要求,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及時向中央軍委及國家主席毛澤東彙報了情況。

朝鮮內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朝參戰

自1945年8月8日,雅爾達協定下蘇聯對日宣戰,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經蘇聯和美國協商後決定,以朝鮮三八線(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限,以北為蘇軍的受降區,以南作為美軍的受降區。

1948年8月15日朝鮮半島南部成立了大韓民國,9月9日,朝鮮半島北部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兩個不同性質的政權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圍繞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三八線上武裝衝突日益尖銳化。

二戰後的世界形勢發生變化後,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兩個對立的陣營。

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後,蘇聯與中國簽訂了同盟互助條約,並公開發表了中蘇同盟。

朝鮮半島分裂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國家後,南北韓都試圖通過武裝力量實現對朝鮮民族的統一。

為了使朝鮮南部半島的港口取代旅順港,進一步保證蘇聯在亞洲地區的戰略意義。也鑒於1950年1月底,中蘇條約談判中來自中國方面的壓力,蘇聯最終同意了金日成發動戰爭的計劃。

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秘密訪問北京,並按照史達林的要求向毛澤東通報了對韓發動戰爭的意圖。

當時毛澤東認為時機不成熟,持反對意見。史達林要求毛澤東調遣兵力至東北的瀋陽-丹東一線,毛澤東要求史達林提供一些武器。5月15日,毛澤東表示同意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的計劃,但是朝鮮方面並未告知具體的時間表。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向南進行作戰,朝鮮半島戰爭爆發。

史達林撤回了在朝鮮人民軍前線部隊中的所有的蘇聯軍事顧問。

韓國李承晚軍隊在朝鮮人民軍的強勢進攻下敗退。

此時的美國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立即出兵進行武裝干涉,並在朝鮮內戰爆發的第二天,電令駐日美國遠東軍協助韓國李承晚部隊進行作戰。

同時,美國和英國操控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授權組建以美國為首的15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入朝的決定,對朝鮮人民民族內部矛盾進行武裝干預。

當時處於戰爭前線的朝鮮人民軍先後發動了漢城戰役、鐵原戰役等,在節節勝利的基礎上,朝鮮人民軍占領了朝鮮半島90%以上的地區。

釜山戰役之後,朝鮮人民軍的先遣部隊進攻到了北緯35度線以上地區,在此之後,韓戰處於膠著狀態。

金日成求援中國,中國政府積極籌備抗美援朝事宜

鴨綠江是中國和朝鮮的邊界,美國飛機時常飛到我國東北地區上空進行偵察,威脅我國主權。

韓戰爆發的第三天,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捍衛世界和平。」

在這同一天,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干涉亞洲事務的一切罪行。

並且號召全世界愛好和平和自由的正義的人類,奮起抵制美帝國主義在東方發起的新的侵略。

7月13日,中國政府作出了加強東北邊防力量,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抽調林彪四野的主力13兵團及相應部隊共25.5萬餘人,組成東北邊防軍。並抽調彭德懷一野第9、第19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分別集結於隴海和津浦鐵路線的附近。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朝鮮南部的西海岸仁川登陸,剛剛取得勝利的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不得已的情況下轉入戰略後退的局勢。

10月1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部隊越過三八線,並很快於19日占領平壤地區。

10月8日,朝鮮政府向中國政府請求出兵支援朝鮮。中國政府隨即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並很快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

26萬志願軍入朝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統一身穿摘掉帽徽和胸章的土黃色服裝,左臂扎著白毛巾。在雨雪交加的深秋的夜晚,頭頂著樹枝樹葉分別從長甸口、安東和輯安等地橫渡鴨綠江,進入朝鮮北部地區。

從鴨綠江大橋跨江到朝鮮的長度只有1500多步,大鐵橋橋面的中央畫著一條白線,那條白線是中朝兩國的分界線。

為了保證志願軍順利入朝,早在三個月前,集結於中朝邊境的第42軍在鴨綠江輯安(今集安)口岸,用江里的大條石鋪成了水下橋。

這條全長375米的水下橋的建成防止了美軍空襲,同時保證了志願軍順利過江。

作為偵察部隊的第42軍124師的370團在接到入朝命令後,提前三天越過中朝邊境,進入了朝鮮戰場。

王牌軍第39軍第則從安東(今丹東)過江,朝著龜城方向前進。117師和42軍則分別從長甸口及輯安(今集安)及滿浦鐵橋和臨時搭建的浮橋有序過江後,朝著長津湖方向急速前進。

緊跟42軍過江的是第38軍,他們向著目前朝鮮的臨時首都江界方向集結。

6個軍的大部隊過江後目睹的是敵機轟炸下朝鮮百姓民不聊生的慘狀和硝煙瀰漫下遍野橫屍的戰場。

當時在德川地區的朝鮮國家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便以志願軍對整個朝鮮地理環境不熟悉為由,建議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的前線指揮部設置在德川地區。

並且要求,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指揮權全部交給朝鮮方面領導。

面對這一無理要求,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及時向中央軍委彙報了情況,並且闡明了我方理由:

一是由於朝鮮發生內戰以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入朝參戰,支持李承晚部隊,致使金日成部隊士氣大衰,所剩部隊僅有3萬餘人的兵力(其中包括很多的傷病員),且朝鮮方面武器嚴重缺乏。

而我志願軍部隊前期入朝26萬人,在軍事力量上占有一定優勢。同時,我志願軍保家衛國的士氣昂揚,且裝備勝於朝鮮人民軍。

其次是朝鮮將領多數在蘇聯參加過進修學習,其作戰方略與蘇聯紅軍相一致,很大程度上依賴武器裝備,並且對後勤保障也有一定要求。

而我志願軍部隊作戰主要以戰術為主,輔以小米加步槍,配合雙腿的機動作戰方式贏取戰役。在後勤保障及作戰風格上,兩軍差異過大,將會影響作戰效率。

讓擁有3萬兵力的朝鮮部隊指揮我軍26萬大軍,於情於理都難以令人接受。

彭德懷闡述的理由全面分析了韓戰的現實局面,中共中央非常支持彭德懷總司令的建議。並就朝鮮戰場軍事指揮權問題與蘇聯政府進行了溝通。

打響正義之戰,志願軍揚我國威愈戰愈勇

10月下旬,首批入朝的6個志願軍軍團均已到達指定地點,並分別在龜城、球場、德川等地一線開進。志願軍在做好戰事防禦的前提下,有序掩護著朝鮮人民軍向北撤離。

已占領平壤的聯合國軍,快速地抵近志願軍東線的防禦地區,並繼續向著朝鮮北部的邊境地區進行侵占。5萬多人的兵力分頭冒進,企圖一舉攻占清川江以北地區,在感恩節來臨前占領全朝鮮。

美軍和聯合國軍在不明戰局的情形下,分頭冒進犯了戰場大忌。

現場指揮作戰的彭德懷和在國內高度重視朝鮮戰況的毛主席同時發現了這一戰機。當即採取了「攔頭、截尾、斬腰」的運動殲敵戰術。

10月25日,韓軍與雲山以北地區及溫井西北地區的志願軍相遇,中國志願軍入朝第一次戰役在此打響。

當日,李承晚部下的韓軍第6師第2團一個營冒進至溫井與志願軍相遇,志願軍40軍第118師當即採用了攔頭、截尾、斬腰的運動殲敵法,分別從兩水洞地區的公路兩旁向韓軍發起突襲。

正沉浸在平壤勝利的喜悅中的韓軍措手不及,不到一個小時即被南韓軍第6師1部全殲。

同時,南韓軍向熙川、溫井等地區展開大面積進攻。志願軍39軍攻占了雲山,切斷了美軍第一騎師後路,全殲了被美軍稱為王牌軍的119師。

突然遭到重創的美軍和聯合國軍被迫放棄北上計劃,轉而從鴨綠江畔全線撤退至清川江以南,進入防禦狀態。

這場戰役在中朝人民軍共同英勇奮戰13個晝夜後,以殲滅聯合國軍1.5萬人的戰績,贏得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後初次作戰的勝利,同時穩定了朝鮮戰局。

蘇聯方面協調,中朝指揮權問題得到解決

首戰告捷!雲山之戰,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第一戰,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以絕對劣勢的武器裝備,殲滅了在武器裝備上處於絕對優勢的美軍約2000多人的勝利之戰。

這一戰,打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軍威,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打出了新中國人民的力量和信心。

志願軍入朝參戰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後,美國政府計劃採用地面部隊試探性進攻,配合東西線第8集團軍和美軍第10軍,向朝鮮以北發起總攻勢,以期在聖誕節前占領全朝鮮。

而中國志願軍在第一次戰役結束以前,就判斷出聯合國軍可能再次組織進攻。部署了「內線作戰,誘敵深入,各個擊破」和「鞏固勝利,克服困難,迎頭再戰」的戰略方針。

以第38軍113師夜間急行軍140華里,提前5分鐘到達三所里,搶占陣地後,攔頭切斷美軍和聯合國軍的撤退路線為主,配合志願軍誘敵深入,繼而收復咸興、興南地區,占領漣浦機場,迫使美軍第10軍等部不得不在300多艘艦船的接應下從海上撤退而大獲全勝。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後和朝鮮人民軍聯合作戰,相互協同作戰、統一指揮的問題是一個首要的現實問題。

10月上旬志願軍赴朝作戰前,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赴蘇聯,圍繞抗美援朝若干問題與蘇聯領導人進行了會談。

在此期間,周恩來收到毛澤東「關於中共中央再次討論出兵朝鮮問題」電報後,根據電報內容,向史達林提出了「入朝作戰,中朝人民軍配合作戰,雙方在指揮權問題的解決」等八個方面的問題。當時,史達林並沒有答覆這一問題。

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後,彭德懷首次與朝鮮首相金日成在平安北道進行會談。

彭德懷提出希望金日成率部和志願軍司令部住在一起,以便隨時協商處理韓戰中的重大問題。

金日成表示將派內務相作為朝鮮代表住在志願軍的司令部,志願軍遇到重大問題可與內務相朴一禹通過協商解決。

中共中央在志願軍領導機構設置上採用了金日成的意見,任命朝鮮朴一禹為志願軍副司令員兼政委,並同時擔任志願軍黨委副書記。

為使中朝軍隊有效配合作戰,在韓戰第二次戰役期間,彭德懷再次向毛澤東和金日成提出了中朝軍隊實行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的問題。

中國志願軍入朝參戰後,戰績顯赫,軍威卓著。

蘇聯莫斯科的史達林非常讚賞彭德懷的指揮能力。針對中朝軍隊的領導和指揮問題,史達林給金日成回電,要求金日成在志願軍的指揮權問題上與彭德懷商議,要求由彭德懷指揮大局。

最後,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達成統一協定,由彭德懷擔任志願軍政委並實行軍事指揮權,後方軍隊的管理和軍隊的訓練問題由朝鮮方面負責。

嚮往世界和平,捍衛人民保家衛國的決心和勇氣

中朝兩國在軍事指揮權上達成統一協定後,兩國軍隊組成的聯合國軍合力攻堅,共同迎戰來自美帝國主義的侵略。

面對朝鮮戰場上接二連三傳來的壞消息,美國華盛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中。

杜魯門沮喪地說;「這是我們迄今為止遭遇到的最糟糕的局勢。」

為了繼續維持美國在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的地位,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聲稱:

要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來應對目前的朝鮮軍事形勢。並肯定地回答記者「不排除使用原子彈解決問題的可能」。

杜魯門的「使用原子彈」言論讓許多亞非國家感到不安。

印度駐華大使向中國外交部轉交了一份提議。建議先在三八線停火,同時舉行與朝鮮問題直接相關的各大國參加的聯合國會議,對朝鮮問題進行協商處理。

這份提議是由所有非歐美國家第一次聯合起來提出的。並再次申明,如果在韓戰中,中國同意宣布不越過三八線,這些國家將歡迎中國並對中國給予一定支持。

而此時盟國領導人最後一次會議中,經歷了整個韓戰的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則認為,聯合國軍不大可能被趕出朝鮮。

美軍第10軍與第8軍聯合後,有可能無限期地守住位於朝鮮軍事要塞的釜山的環形防線。柯林斯的這個消息令沮喪的美國及盟國為之一振。

這次會議的最終決議是,按照以前的三八線作為分界線結束這場戰爭。

12月16日,杜魯門宣布了「全國進入緊急備戰狀態」的消息,並且要求美國人民「為韓戰作出任何必要的犧牲」。

美國在聯合國會議上同意先停火後談判的同時,擴大了徵兵計劃和軍火生產計劃,並且設立了國防動員局,在軍事上進行大規模的擴軍,使美國停戰的誠意值得懷疑。

美國在聯合國會議上同意「先停火,後談判」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美軍爭取時間,為整軍再戰做準備。

如果中國志願軍在三八線上止步,等於是接受了聯合國軍把中國排除在外的事實,將在政治上帶來不利的影響。

周恩來聲明說:「任何沒有中國合法代表參加的聯合國的一切的重大的決議,中國政府都認為是無效的、非法的!尤其是有關亞洲方面的重大的決議。」

沿三八線停戰的主張也是中國不能接受的!

毛澤東則在韓戰第二次戰役之後,接連三次給彭德懷去電,闡明了休整兩個月後,準備春季進攻對戰爭的走向及民主陣營、資本主義各國民眾將產生不利影響。並命令彭德懷發動第三次戰役,跨過三八線!

打贏立國之戰,彰顯新中國人民的力量

彭德懷是極其善於抓住戰機的指揮官,在韓戰第二次戰役結束的第七天。中國志願軍中朝軍在得到中央軍委的同意後,以6個軍的兵力與朝鮮人民軍擰成一股繩,出其不意地向美軍和聯合國軍發起了全線進攻。

1950年12月31日下午5點,中朝人民軍發起了被美軍稱為「除夕攻勢」的第三次戰役。

在這場戰役中,中朝兩軍實現了統一指揮。戰鬥第一槍打響後,中國人民志願軍集中了100多門的火炮,集中火力向李奇微部署在三八線第一線的南韓軍陣地發起了長時間的火力攻擊。

僅僅經過一個晝夜的攻擊,李奇微部署於三八線第一防線位置的南韓軍第一師、第二師全線崩潰。

受前兩次戰役的影響,被志願軍打怕了的南韓軍見狀落荒而逃。

位於三八線右翼第二防線,漢江以北的美軍第一軍、第二軍,在丟盔棄甲的南韓軍隊的撤離中,完全暴露在了志願軍的槍口之下,陷入了腹背受困的處境中。

中朝人民軍以迅雷不及耳之勢突破了臨津江以及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防禦陣地,一舉突破「三八線」解放了漢城,迫使聯合國軍由進攻轉為防禦,並撤退至北緯37度線以外。

此次戰役殲敵1.9萬餘人,是中朝實現統一指揮的第一場戰役。

歷時9天的第三次戰役在缺少地面重型武器,在沒有空中控制權,軍事裝備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占領了首爾,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全部領土,以昂揚之勢持續挺進三七線,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

志願軍取得勝利一時間震驚了世界,打破了坊間流傳的美軍不可戰勝的傳說。

正如同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上報道的,「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一個敗績。」

這個被稱之為美國陸軍歷史上「滑鐵盧」的戰役,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近代史上中國一直處於落後和挨打的局面,增強了新中國人民眾志成城奠基立業的信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c8dba1dc4d96992ec174fa7bed1ce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