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之下,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咋辦?遵循兩大法則,喚醒孩子內驅力

2022-10-04     陪寶寶寫日記

原標題:雙減之下,孩子成績越來越差咋辦?遵循兩大法則,喚醒孩子內驅力

前段時間,女兒一位同學的媽媽,拉著我一臉焦慮地說:

「我家女兒以前周末上補習班,時間、精力和金錢都花了不少,但就是成績上不去。

現在雙減了,女兒沒有上補習班了,我和她老爸輪番上陣,天天守著她做作業,使出了渾身解數。可結果呢,這次考試四科主科全是B,這樣下去,怎麼上得了中考聯招線呀?

聽說你們家女兒全考A,想請教下,你是怎麼輔導的呀?」

我笑著回應:

「我女兒從小到大,基本上都是她自己在管理自己的學習,我幾乎沒有守著她做作業,只是在她需要我幫助的時候,提供力所能及的指導,平時我基本上都是在做一些後勤工作,比如做她愛吃的飯菜,做做心理建設,疏導一下情緒什麼的。」

這位媽媽瞪大了眼睛,嘴巴張得可以吞下一隻鴨梨,似乎不太相信我說的話。

我接著說道:

「學習這件事,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內驅力占60%,學校老師的助力占20%,補習老師的助力占10%,家長的監督占10%。我女兒上小學低年級時,我主要培養她的學習習慣和藝術才能,上了5年級,才報名了數學、英語補習班。現在雙減了,補習班也沒上了,幾乎都是她自己自主學習。」

這位媽媽兩眼放光,激動得抓住我的手,:「什麼叫內驅力?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自己主動好好學習呢?我和丈夫也不想天天跟監工似的守著她學習,親子關係搞得劍拔弩張的,操碎了心還撈不著好。」

內驅力,就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是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那麼,作為家長,到底該如何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讓其自主學習,這是很多家長的困惑。

這裡,建議家長們遵循兩大法則,即親子法則和學習法則。

親子關係法則

好的親子關係,能讓孩子慢慢地產生學習動力,那什麼才是好的親子關係呢?

第一:讓孩子自己做主

家長從小讓孩子自己做主,培養主動型人格,孩子才能自信,樂觀,果斷。我們給孩子自由越多,孩子就越能夠去選擇更多的好行為,越會避免壞行為。

因工作關係,我曾接觸過很多出現品格障礙、行為偏差的孩子,終其根源,都是他們尋找自我、尋求獨立的一個結果。

某學校一名五年級的男生,上課時老師叫他起來回答問題,他不願回答,老師批評他,他跟老師頂嘴,甚至有一次衝動之下動手打老師。

班主任將這名學生送到我這裡,我跟他溝通後發現,原來這名男生的父母屬於典型的權威型父母,該生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必須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做。

例如上什麼樣的補習班,興趣班,穿什麼樣的衣服,買什麼樣的學習用品等等。

該生正值青春期初期,思想上尋求獨立,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徵之一。由於在父母那裡得不到自由,無法實現自我做主的需要,於是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在學校表現出行為偏差。

家長們要多給孩子自由,讓他們自己做主,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感受到獨立。

第二:學會如何跟孩子交流

我在學校做家庭教育講座時,很多家長抱怨自家的孩子都不怎麼跟父母溝通,回來就呆在自己的房間裡,只有吃飯和上廁所才出來,父母想找孩子說句話都很難。

通常這種情況,是家長沒有掌握跟孩子的溝通交流方法造成的。

舉個例子,當孩子放學回家時,向家長抱怨:「上學好累呀!」,有的家長會立馬懟回去:「你就只上個學有什麼累的?你媽我既要上班,還要做家務,還要管你的學習,我比你更累!」

通常,孩子大機率會氣乎乎地直接回房,關上門不再跟家長說話了。

這種批評式的溝通方式,往往會遭到孩子本能的反感,其溝通效果也就不言而喻。

換作是我,我會說:「是的,媽媽也是這麼過來的,知道你現在的學習壓力很大,媽媽每天工作也很累,但媽媽還是在堅持利前碎片時間學習,我們一起加油,好嗎?」

第三,家長要學會賞識教育

很多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自信,通常與其接受的家庭教育,以及學校教育有關。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你怎麼這麼笨呀,這麼簡單地算數題都不會!」;「你看隔壁家的某某考試得100分,你卻考個80多分!」;「我和你媽都是985大學的高材生,你卻連重點高中都考不上,不是給我們丟臉嗎?」……

家長責怪、抱怨,甚至憤怒的話語,都可能讓孩子產生我不行、我沒別人聰明、我不如父母等負面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越來越沒有自信。

相反,如果家長懂積極的心理暗示,經常跟孩子說一些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上進,孩子就會越來越自信。

第四:讓孩子擁有一個好心情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

我們大人心情不好的時候,或者是有壓力的時候,通常會選擇購物、玩遊戲、刷視頻等方式,來讓自己放鬆。

同樣,孩子心情不好的時候,他們也會像大人一樣選擇玩遊戲、刷視頻等方式來放鬆。但如果孩子有一個好心情,則會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學習上。

那麼孩子怎樣才會有好心情呢?

首先,家長要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試想如果一個家庭裡面,夫妻之間或是家人之間經常發生矛盾,頻頻爭吵,甚至打架,孩子的心情會好嗎?

其次,家長要學會閉嘴,儘量少說話。如果家長像唐僧一樣愛嘮叨,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心情自然就不會好了,所以,家長要少說話為妙。

學習法則

第一:幫助孩子樹立學習目標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目標,學習也一樣。對於孩子而言,這個目標要切合實際,也就是說看得見,摸得著。

很多家長給孩子樹立的學習目標是考上北大、清華,可是這對於大多數資質一般的孩子來說,是個遙不可及的想法,也就沒有多大的動力。

女兒剛上初中時,第一學期的期末年級排名靠後,女兒很沮,我對她說:「媽媽相信我的有潛力的,我們下學期半期考試爭取前進50名,期末再前進50名,以此類推,這樣,到初三中考時,我們肯定會考上重點中學聯招線的。」

結果,僅一學期後,女兒的排名就前進了前三百名,同時上了聯招線,連老師和同學都有些吃驚。女兒也從學習中找到快樂的感覺。

第二:從孩子的興趣入手,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原動力。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歡學習,主要是對學習沒有興趣。如果想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那就要將孩子的興趣點和學習內容掛起鉤來。

例如,我女兒從小就喜歡美術,她覺得歷史課本上的大事件內容記憶起來困難,我就讓她把某一重要歷史事件用圖畫的方式簡單畫出來,這樣,歷史知識就容易記憶了。

第三:從孩子的優勢入手,尋找適合孩子的學習方法

這個世界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同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各有自己的優勢。

家長們可以通過「學生八大智能」等相關測評系統,找到孩子的優勢所在,從孩子的優勢入手,尋找適合孩子個性需求的一套學習方法。

例如,有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強,但在英語單詞背誦上存在困難,可以利用思維優勢,畫出英語單詞導圖,根據單詞的詞根分類,分別標註出來,這樣就容易記住了。

第四: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

在小學階段,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或許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到了中學,不論是課程設置、知識結構、授課方式等與小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被動式的吸收知識,很難有好的成績。

例如我女兒上數學課時,老師講的內容都聽懂了,但自己做題時有的題目稍做改變就不會做了,這就是不能舉一反三,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

愛爾蘭詩人葉芝曾說過:「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深以為然。

作者:等風來
兩個孩子的職場媽媽,左手執筆右手帶娃,喜歡讀書、寫作、畫畫、堅信即便生活一地雞毛,內心也要擁有自己嚮往的詩和遠方,關注我,持續給您提供更多育兒乾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ba724c126a03fa9154a0402453910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