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大國工匠

2024-10-22     千龍網

原標題: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大國工匠

昨日(21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主要目標: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強化思想政治引領

《意見》指出,持續強化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加強產業工人隊伍黨建工作;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鼓勵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參加國情研修,鼓勵支持產業工人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築牢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加強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注重把生產經營骨幹培養成黨員。

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

《意見》明確,落實產業工人參與國家治理的制度;完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對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傳引導。

落實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引導產業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有序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涉及產業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依法依章程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健全勞動關係協商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各級協調勞動關係三方委員會,發揮國家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地方政府和同級工會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把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列入重要議程。

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

《意見》指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落實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責任;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

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提升辦學條件和教學能力,創建一批具有較高國際化水平的職業學校。健全產業工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

健全職業發展體系

《意見》明確,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貫通產業工人橫向發展機制。

把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黨管人才總體安排統籌考慮,支持各地將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引進目錄。健全「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產業工人職業生涯指導計劃。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製度。

維護勞動經濟權益

《意見》指出,提高產業工人經濟收入;加強產業工人服務保障;有效維護產業工人安全健康權益;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維權服務工作。

堅持多勞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創新者多得,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提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為重點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探索對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實行年薪制、協議工資制和股權激勵等。

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產業工人電子檔案,實現培訓信息與就業、社會保障信息聯通共享、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督促企業與產業工人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嚴格規範勞務派遣用工,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督促企業依法落實工時和休息休假制度,健全並落實產業工人療養休養制度,促進產業工人身心健康。

研究推動新就業形態領域立法。全面推行工會勞動法律監督「一函兩書」,加強對平台企業和平台用工合作企業的監管。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社保制度,擴大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

搭建建功立業平台

《意見》明確,深入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激發產業工人創新創造活力;發揮勞模和工匠人才的示範引領作用。

圍繞重大戰略、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點產業,廣泛開展各層級多形式的競賽活動。引導和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參與重大技術革新、科技攻關項目。

加強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室、青創先鋒工作室等平台建設。推動在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加強創新工作室建設。鼓勵發展跨區域、跨行業、跨企業的創新工作室聯盟。

壯大產業工人隊伍

《意見》指出,穩定製造業產業工人隊伍;大力培養大國工匠;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產業工人隊伍;把農民工培養成高素質現代產業工人。

支持製造業企業圍繞轉型升級和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實施製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和製造業人才支持計劃。統籌推進位造業轉型升級和保持產業工人隊伍穩定。實施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持續辦好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暨大國工匠論壇。加強巾幗工匠培養,充分發揮作用。

改善工作環境和勞動條件,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強製造業崗位對青年的吸引力。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進一步放開放寬城市落戶政策,促進進城農民工平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ac1800275ebb83d14512b8073657d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