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甜到發膩的「粉紅泡泡」,情感觀察類綜藝開拓新視角

2023-10-23     深度文娛

原標題:戳破甜到發膩的「粉紅泡泡」,情感觀察類綜藝開拓新視角

談戀愛,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主題。

而看人談戀愛,更是同時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和共鳴感。

2018年,以《心動的信號》第一季為代表的情感觀察類綜藝接連熱播,開拓出了這一國內綜藝市場的熱門賽道,各大平台接連推出多檔同類節目:《喜歡你我也是》《半熟戀人》《怦然心動20歲》《戀愛到結婚的距離》……在製作愈發成熟的同時,也催生了內容的疊代升級,螢幕前的觀眾嗑得真情實意,同時也為螢屏中的分分合合感慨不已。

轉眼間,《心動的信號》已經播至第六季,依然熱度不減,話題頻出。

一年又一年,情感觀察類綜藝早已經不再是新鮮事物,觀眾儼然愈發冷靜,面對甜到發膩的「粉紅泡泡」,未必會一味買單。創作團隊如何在同類型節目中突出重圍、對「戀愛」予以「差異化」的詮釋?如何增強環節設定與社會現實之間的關聯?如何引導觀眾積極思考有關戀愛的話題?溯其根本,便是當積極開拓新視角。

CP「發糖」,微甜就好

打造有真實感的「戀愛代餐」

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當中,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按照階梯從低到高的順序分類排序,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隨著社會發展程度的不斷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便開始尋求精神需求的滿足。情感觀察類綜藝,即是符合精神需求的產物。

相較於虛構的愛情主題影視劇,情感觀察類綜藝主打「真實感」,更加貼近大眾生活,更高頻牽動觀眾情感,引導產生共鳴。嗑素人CP,從細節處找「糖」,這些都是觀看情感觀察類綜藝的樂趣所在。近期熱播的《心動的信號》第六季,便是直截了當地將戀愛在生活當中的占比予以展現——其不再片面、單一地展示戀愛故事,也沒有刻意撒糖、戳少女心,而是保留了嘉賓們各自忙於學業或職場、認真努力生活的一面。

與前五季相比,《心動的信號》第六季在素人嘉賓的選擇上視角覆蓋更廣,在「信號小屋」里,從勇敢追愛的學生黨到早出晚歸的打工人,金融從業者,前國乒選手等,不同的身份代表著不同的群體類型,但都是自身領域的佼佼者。這一季節目側重於深度展現嘉賓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狀態,用更為真實的情感關係,讓觀眾產生代入感。

楊汝晴是這一季後來加入的女嘉賓,在表達愛意的過程當中,她一直都是自信的姿態,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她的故事線里,沒有一見鍾情、霸道總裁的經典甜寵橋段,而是把主導權緊緊抓在手裡。她不僅會主動追求,能提供情緒價值,也會堅守底線,甚至提醒男嘉賓「如果給過你幾次機會,但是你沒有好好珍惜與把握,那麼緣分就會失去。」

雖然看似在時間上失去了優先權,但是這位小屋裡的姐姐,用自己的魅力和智慧翻轉局面,情感變化鋪敘得自然真實,讓觀眾在觀察讚嘆的同時生髮啟發共鳴。

探索情感「高端局」

直面人性的變化無常

隨著情感觀察類綜藝越來越多,以人物為原點,由點及面,創作觸角逐漸延伸向了婚戀價值觀等時下熱點的社會議題,這也是保持觀眾關注度,提升收視數據,擴大目標受眾的關鍵法寶。人生無常,愛情也是如此。在綜藝當中,陌生的單身男女會通過短時間內的密切接觸讓感情迅速升溫,而在綜藝之外,疲於應對生活瑣碎的也會讓伴侶不可避免出現分分合合。

知名美妝博主王睡睡和丈夫張碩,是最近熱播的《再見愛人》第三季當中最有爭議的一對嘉賓。兩人在藝考班相識,張碩對王睡睡一見鍾情,死纏爛打兩年,在父母的催婚下,他們舉辦了婚禮,卻遲遲沒有領結婚證。婚姻生活三年的瑣碎讓兩人之間的浪漫蕩然無存,婚前對妻子無微不至的張碩,婚後卻耐心盡失,甚至眼裡全是厭棄。

情感是一種感性的事物,具有不可預測性,其發展也往往是不可控的,全憑當事人的內心使然。日積月累的矛盾,周而復始的爭吵,其實王睡睡心裡早已清楚,張碩不再值得她去愛,但卻還是堅持了一年又一年。他們將自己的矛盾呈現在螢屏上,不僅是對自己情感矛盾的剖析,更是通過他們的個例反映當前社會兩性關係普遍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而第二現場的主持人、明星嘉賓觀察員結合第一現場的真實情況所進行的討論,更是引發觀眾的思考與探究。

走出烏托邦式愛情空想

引領積極健康的情感觀念

德國當代著名的系統論社會法學家盧曼曾經提出這一論調:愛情是最重要的,可也是一種最難捉摸、幾乎非理性的人際關係形式,是機率極低的關係——當然,愛情的魅力也在於此。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和行動方式,兩個互為「偶然」的個體要達成親密的一致、並協力維繫,其本質就是一場風險極大的博弈。從這一角度來說,通過綜藝尋找真愛,或是通過綜藝解決情感危機,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但不可否認的是,情感觀察類綜藝對年輕群體的心理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挖掘效應,給觀眾帶來了新鮮的觀感。

在「泛娛樂化」的時代,情感觀察類綜藝的高話題度展現出了顯著的影響力,但也一定程度上浮現出了虛幻的愛情泡沫。在拍攝現場諸多鏡頭的「凝視」下,嘉賓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得儘量完美,呈現出來的情感狀態往往過於理想化,這樣的情況,在現實生活里並不具備參考意義。與此同時,觀察員所發表的評論承載著個人喜好,也會對觀眾的判斷造成間接影響。雖然市場可觀,但是大多數節目都淺顯地停留在甜蜜撒糖、製造矛盾衝突上,流量為王,尚欠深度。

關於當下中國年輕人的情感話題,有著太多可以挖掘的看點。如何在建構內容的過程當中,引導年輕群體建立積極健康的婚戀觀、人生觀?這是情感觀察類綜藝的初心所在,也是進一步開拓新視角的創作方向。隨著這一類別內容製作的逐漸規範和升級,可以看到,如今的情感觀察類綜藝已經從追求「配對成功」的結果導向,進化到了更加關注個體成長、探討情感交流的層面。隨著情感觀察類綜藝疊代發展至今,其內容在深度融合社會議題的基礎上,已經實現了高度細分,在主題設定和敘事策略上越來越敢於戳破「粉紅泡泡」,展現出了愈發開闊的創作視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9b8e534f9efdd718bd6925aef8ed0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