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爆」的國產劇非常多,有人愛上了「現男友」,有人嗑上了「博君一肖」cp。
說白了就是巨甜,而且越看越上頭,嗑糖面前都喪失了冷靜的評劇標準。
但這次《小歡喜》爆了!卻是一點都讓人歡喜不起來。
其實劇情很簡單,就是講三個家庭里的四個孩子,備戰高考的故事。
一人備考,全家作戰。
這仨家庭幾乎涵蓋了所有我們能想到的家庭種類,分別是虎媽貓爸家庭,單親家庭,官爸爸家庭。
四個孩子分別是叛逆少年型,天生學霸型,資深學渣型,別人家孩子型。
如果把這些家庭和孩子排列組合,好像所有人都能發現一點自己的影子。
按理說,主角是中年人,劇情是備戰高考,核心是教育孩子的電視劇,對年輕人沒啥誘惑力,但我卻看的津津有味,每天坐等更新。
這是為什麼?
我想,這部劇最吸引公子的,是「真實」。
1、無界限+控制欲,是最絕望的綁架
《小歡喜》中的單親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讓網友大呼「太虐心了」。
英子被媽媽的控制欲逼到跳河!她站在河邊歇斯底里吼出的那句話,足以讓所有為人父母的都膽戰心驚:
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這是多窒息的愛才會讓一個小女孩這樣啊!
宋倩是一個控制欲特彆強的母親。
一上高三,喬英子就被告知:與高考無關的通通都不能玩,一切與學習為主!
連夢想都要被剝奪,只剩下700分這一個唯一目標。
為了陪女兒高考,辭職,一心撲在女兒身上,一扇隔音玻璃窗,女兒像是被她360°監視的犯人,沒有一點私人空間。
隔著螢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沉重和壓抑。
當女兒受不了要反抗,媽媽就是出殺手鐧「我都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看,這不是我們小時候媽媽經常對我們說的嗎。
父母對孩子的高期待,直接鈍化了他們對孩子成就的認知獎賞,孩子無法從父母身上汲取足夠的成就感,沒有向上的動力,變平庸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像很多網友的評論所說,代入媽媽的角色你會心疼宋倩,代入女兒的角色,你又會為英子感到委屈。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宋倩對英子這種「全包圍式」的母愛。
再懂事的孩子,面對這種「全包圍式」的母愛,也會窒息。
宋倩的身上,有很多中國母親的影子,讓人又愛又恨,把夢想和期望都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他們人生的全部。
吃什麼、穿什麼、從事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樣的人結婚、過怎樣的人生,他們都要來插上一腳。
當付出變成了一種「道德綁架」,當愛變成了一面「為你好」的旗幟,當給予也變成了一種經濟控制手段的時候,父母的行為和語言,就會在孩子的心裡划下一道道傷痕。
這樣的愛,只會讓雙方都痛苦,心理學家李雪說:「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風,孩子實際上已經精神死亡。」
2、教育孩子純靠吼
這部劇有多真實呢?我們儘管隔著螢幕,卻好像自己就是那個被懟的兒子,感受著被媽媽碾壓支配的恐懼,很典型的中國式媽媽。
這句「不要叫我媽」的台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國孩子大概都聽自己的父母說過。
還有一句特別傷害孩子的話:「你看看人家」,永遠都在拿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比。
童文潔著急兒子的成績,總是吼他,其實只是因為愛他又很著急他的學習狀態,所以靠吼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靠吼讓孩子聽話,是父母最不應該犯的錯。
如果論吼聲的好處,不過是家長自己在吼完之後,心裡覺得舒坦不少。
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做「超限效應」,就是說:
總是用這種粗暴的方式對他,他的心理就會引起極度不耐煩,越是這樣他就會越會逆反。
張弛有度的教育,更能讓孩子一生受益。
3、別人家的媽媽
有「別人家的孩子」,自然就會有「別人家的媽媽」。
什麼是好的教育方式呢?
溫柔而堅定,細膩又包容,知足且上進。
從學業到愛好,一直尊重孩子的選擇,充當著亦師亦友的角色。
《正面管教》一書里曾說道,最極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既讓孩子感受到了愛,又感受到了堅定和安全感。
把孩子的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次成長的機會。
而不是把每一次犯錯,都變成一次譴責的機會。
養孩子,就是一個在對錯中不斷翻譯我愛你的過程。
這部劇名字叫小歡喜,但是展現的卻是真實的人生:想要努力考清華的,不一定考的上,為了討好父母一味妥協的,最後只會壓抑到兩敗俱傷。
正如《小歡喜》主演黃磊所說,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同時也會在兩代關係中形成一個循環。
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是自身成長的過程。
與所有父母共勉。
關注顏公子,變美路上不踩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