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綿竹之戰中,多少蜀漢功勳的後代戰死沙場

2022-08-09     生活像爬山

原標題:劉禪為何不戰而降?看綿竹之戰中,多少蜀漢功勳的後代戰死沙場

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銀河之中,湧現出許多宏偉壯闊的王朝政權,就像一顆顆繁星,點綴歷史的光明燦爛,而一個政權的衰退就像繁星化作流星,在歷史的蒼穹之中緩慢隕落。

在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三國對峙,使得中原地區出現暫時穩定的時局,三國之中,魏國實力最強,堪稱老大,稱霸中原,令吳蜀兩國忌憚不已,生怕哪天迎來滅頂之災,最值得注意的是,蜀國原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者,但它卻人才輩出,才不至於早早被滅國,。

蜀國尤其是在與吳國聯合期間,兩國之力與魏國旗鼓相當,使得局面暫時較為安定,沒有引發戰爭,不過在劉備聽說關羽不幸遇難之後,態度立刻改變,認為吳國目中無人,不值得結交,因此,蜀吳兩國的聯盟不攻自破。

蜀國本就實力最弱,此時又孤立無援,自然成了魏國的眼中釘肉中刺,沒過幾年,魏國便舉兵攻打蜀國,當時劉禪坐上了君主之位,統攬蜀漢大局,魏國實力強盛,而蜀漢之內人才基本戰死沙場,無人能敵擋魏國來勢洶洶的進攻。萬般無奈之際,劉禪只好發起投降。

劉禪的投降,引起後人對蜀漢的不滿,認為劉禪這是懦弱自私的表現,沒有君主的國家擔當。但其實,綿竹之戰已經讓蜀國實力大減,諸多開國功勳後代均戰死沙場,讓人才輩出的蜀漢一瞬之間竟然無人可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禪的決定於情於理。

公元263年,魏國開始啟動滅蜀計劃,從各個方面對蜀漢發起猛烈攻擊。首先在主戰場上,司馬昭對戰諸葛亮的得意門生-姜維,姜維驍勇善戰並謀略過人,深得諸葛亮的真傳,對付司馬昭手到擒來,沒想到魏國又玩了一手聲東擊西之計策。

趁著姜維被司馬昭拖住,鍾會舉兵向漢中進攻,讓守備空虛的漢中頓時面臨十萬大軍的圍剿,想不到姜維神機妙算,早已預測魏國使出的計謀,他在擺脫司馬昭之後,立即馳援漢中,與鍾會激烈對戰,將鍾會逼退之數里之外。

此後,姜維與魏國大軍展開長久的對峙,開始打消耗戰,畢竟魏國與蜀地相距甚遠,糧草兩馬一時供應不足,直逼得魏軍退兵。不久江油再次受到魏國赫赫有名的將軍-鄧艾的進攻,而江油地域偏僻,城中兵力不足,馬邈立即被嚇得膽戰心驚,躲在城中閉門不出。

在鄧艾多次威逼利誘之下,馬邈不得不向魏國投降,江油再次成了魏國囊中之物。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當時本身的任務是堅守綿竹,保護這不被魏國攻占,沒想到在他聽說江油淪陷、馬邈投降後,頓時怒不可遏,一氣之下舉兵離開綿竹,向著江油進發。

沒想到這一去之後,不僅讓綿竹也被魏國攻下,更是使得諸葛瞻命喪戰場,蜀漢全軍覆沒,綿竹之戰蜀漢損失慘重,眾多開國元勛所留下來的後代,驍勇善戰,在戰場上是難得一見的青年才俊,通通交代在綿竹,此後,蜀國實力大減,再也沒有能力對抗魏國的攻擊。

首先便是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此人謀略聰慧均不及諸葛亮,尤其是性子急躁馬虎,容易被激怒,受情緒的影響,在行軍打仗過程中極其不利,容易受敵方激將,導致做出錯誤決定,綿竹之戰中他就犯下重大失誤,導致綿竹失手,自己也不幸遇難。

除此之外,張飛之子張苞、張飛之孫張遵兩人也在綿竹之戰中以身殉國,讓蜀漢再次痛失兩員大將。而黃權之子黃崇也是如此,黃權曾經背叛劉備,轉身投向曹魏的懷抱,與之同流合污,被劉備發掘之後,本身按照軍法應當誅滅九族。

但是劉備念及故人情誼,再加上此時軍中急需人才,因此赦免了黃權之子黃崇,他對劉備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此後為劉備鞍前馬後,在綿竹之戰中也盡了全力,奈何無法改變失敗的結果。李恢此人在劉備的陣營之中貢獻頗多,立下赫赫戰功。他的侄子李球是蜀漢中心人物之一,作為禁軍統領,他責任重大,但是難以顛覆時勢,逆轉乾坤。

蜀漢開國元勛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死後為蜀漢留下優秀後代,增添了新力量,但在綿竹之戰中,這些英雄在此慘遭滅頂之災,也讓蜀漢實力大減,再也無力對抗國力日漸雄厚的魏國,劉禪在魏國出兵蜀漢之時,也只能無奈投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16a56e0bc29cff018d2c57ffbd19c300.html